Friday, February 26, 2010

太虛大師全書 第一編 佛法總學 概論 | 四 佛乘宗要論 T01_260.pdf Page 54,55,56

論甚多,故其義廣而理博。亦稱法相宗,以諸法之法相通明,則一相無相之法性見:所謂恆沙煩惱與夫無量功德總在心源,但轉識成智即為妙行。故此宗雖重言教而意在明理起行;一切世出世間之法,剖析無餘。

三 華嚴宗
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要,即依此經為宗本而立教義,故曰華嚴宗。至唐法藏法師發揮光大而此宗大盛,當代君主贈法師以賢首之名,故又名賢首宗。實則此宗開自杜順,乃為第一祖師,二祖為智儼,三祖始為賢首。於論則有天親菩薩所造之十地論,唐李棗柏大士所造之華嚴合論,其義雖有出入,而所宗均在華嚴經。至四祖清涼國師著有華嚴經玄談、疏鈔二書,五祖圭峰禪師著有圓覺疏鈔,皆此宗所奉持。其最精之教義,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語。其所重則在依果顯行,從行證果,自十信乃至等覺妙覺共分五十二位次,乃為佛果成就。此其大略也。

四 天臺宗
上來三項、三論宗依言教破相以顯性(破法相顯平等無相真如法性),唯識宗明理以起行,華嚴宗從行以證果;至本項天臺宗則明佛果上應化之妙用。天臺、山名,六朝時智顗大師住持此山,此宗遂發揚光大,倡立成就,故依其所居名為天臺宗。然智顗實此宗第三祖,當代君主贈號智者(大智度論有一切智者之語故)。故亦稱智者大師。天臺依法華經為主要教典。其所發明者,謂佛應現世間,其初則為實施權,終則開權顯實。為實施權者;實是真埋,唯佛自證,不帶名言,而眾生迷謬不得不施以權巧,故說人天善法二乘因果使歸於正。開權顯實者:則由聞法之人善根成就,或植福業或證小果,均非究竟·故又開示前之權巧方便因機故說,非可執著以為究竟;使其迴小向大而真理以顯,真理既顯則權巧方便均成妙用矣。綜上四宗,而大乘教門派之教理行果以備。

第八節 大乘的理門派
理門派唯在直顯真理,不假經論一切言教,但以參悟一心真如體性為本,所謂以心為宗,以無法門為法門,即禪宗是也。在印度此派居最少數,中國自唐宋後盛行一時,派別甚多,今則唯存臨濟、曹洞二宗,餘如法眼、雲門、溈仰各宗,均已寥落。日本禪宗,更有由中國明末傳去之黃檗宗(黃檗有二,此係明代之黃檗),奉持者亦頗有人。
臨濟宗、惟主參悟,參悟後亦不論行法,惟在行人自得。曹洞則參悟後仍重行持修證。稱臨濟者、因此宗為唐時臨濟義玄禪師(黃槃弟子)所倡,故以地名宗。曹洞均山名,曹山、係洞山弟子,此宗即曹洞師徒所倡,不名洞曹而名曹洞者,習慣然耳。我國宋明時此理門派最盛,幾以禪宗代表佛法,禪宗以外似無餘派。推其普遍昌盛之理:則以唐末武宗皇帝滅佛,各派均被摧殘,雖未期年唐武宗死各派復興,而當時天下大亂經典遺失,僧眾散避,恢復不易。獨有禪宗,既不必依於經教,而山中林下二三同道即可互相參究,簡而易行,此其一。禪宗不講經論深微奧妙之義理。但求悟得本來真心,即悟得亦無詳實之說明,間有一二簡單表示亦不離通俗之言行,此則最合中國人向來之心理,是以宋明理學強半帶有禪義,此其二。有此二因,故能普遍全國極一時之盛,即各派漸次復興有賴於禪宗之力亦不少,可知中國禪宗於佛法流傳之功非淺鮮也。

第九節 大乘的行門派
行門派重在行持,即專以修行為法門,而不注重明教悟理。其主要之宗派有二,一曰律宗,二曰蓮宗。一 律宗律為三藏之一,由釋迦佛制定,為皈依者行為之標準。而律宗專以修持行儀為先,非特嚴守所受戒律,且一切行動務求合乎威儀。戒律通於大小乘,但大乘律包括一切,故可以攝小。律之要義約有四分:一、作,二、止,三、持,四、犯。作謂造作,如本未受戒今則依法受戒,前惡依法懺悔,犯則依法又懺,故雲作。止謂止息,不應作者(如十惡等)止之,止之精義在不作,持律嚴謹則無明妄想均止而不作,故雲止。持有二義,一者、持捨,二者、持取。惡則捨而勿有、曰持捨,善則取而勿失、曰持取,故皆曰持。犯謂行為之不合,要在明犯不犯,故雲犯。凡此四義,通於大乘小乘一切律儀而為行為之規範。
五乘律,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之戒律。人乘律為五戒,殺、盜、邪淫、妄語、飲酒。天乘律則戒殺、盜、淫(此身三業,若在家者受十戒可改淫為邪淫),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此口四業,較人乘妄語為詳),貪、瞋、癡(此意三業,人乘之戒飲酒亦同此意、以能令人神智昏迷故)。聲聞乘律,均出家修行者所受戒,沙彌與沙彌尼同。唯此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餘戒則不同,獨覺乘律同於聲聞。菩薩乘律,則通行梵網律之五十八戒(分十重四十八輕)。又如纓絡經菩薩本業品,優婆塞戒經,及瑜伽師地論菩薩學處等。
一乘律,非謂離五乘而另有一乘,謂即以梵網律四十八輕戒十重戒,為一大乘菩薩律。何則?人乘律所以適乎人之道德、較為高超者則為天乘律,兼出世法者則為二乘律,至大乘菩薩律則可以歸納之連貫一致,融合不二,故雲一乘。其立義分三:一、消極的,謂嚴持一切律儀以離過絕非,二、積極的,謂收集一切善法以為道德行為,上二自利的;三、利他的,不論自利與否,總以眾生有利則極端行之,所謂以大慈悲為根本,惟在利他也。大乘律有此三義。依此三義,則一以貫之耳。

蓮宗 融通念佛宗 時宗
蓮宗即淨土宗。言淨土者,因西方有極樂世界極為莊嚴清淨,一切往生者無不由蓮花化生,故稱為淨土。中國盛行,晉時已有之,慧遠禪師倡結蓮社,一時稱盛,故又稱為蓮宗。此宗主要之經有三,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概三經不說精微學理,只說距此娑婆世界甚遠之外有極樂世界,其中有佛曰阿彌陀佛,發弘誓願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有信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其要重在行持,不必教理,除正念專持外,應遍行一切世出世間之善法以為輔助。念佛法門約有三種:一者、念佛功德,心念彼佛有無量功德,三明六通禪定智慧;二者、觀相念佛,觀佛身相及左右菩薩相好,觀佛世界莊嚴安樂;三者、持名念佛,即依無量壽經稱佛名號。此其要者。
日本此宗之盛,一如中國之禪宗,其派別之多亦如之。如鎮西分為八派,西山亦分多派(未詳),要皆中國所傳承而未改,故應並歸蓮宗。其另立宗派則有融通念佛宗、時宗、淨土真宗三者。但淨土真宗已非復行門派(見下果門派),玆先釋上二者:融通念佛宗、此宗為日本良忍上人所倡,謂彼於念佛時阿彌陀佛現身語之曰:「一人念一切人念,一切人念一人念」。此意蓋謂自己念佛,並非自己一人,乃世間一切人均念佛,所謂自他不二也。既倡此義,則極力主張,廣為傳佈,故立融通念佛宗。但自他不二之義中國亦有之,特未提出專主,如人臨死時請人念佛以為之助,即融通之意耳。時宗者、謂平常時與臨終時之念佛,其立義謂臨終時能念佛則得往生,而平常時之念佛但為預備,依於此義而生二要,一、要平常時念佛與臨終時同,此意蓋平常念佛時想臨終情況則心懇切乃可為將來之預備,否則臨終時必不能念,二、要臨終時念佛與平常時同,此意蓋謂臨終時念佛不可心慌意亂,必同於平常之從容自然始為有效而得往生。上述諸念佛法門,所重均在修行也。

第十節 大乘的果門派
果門派、謂依佛果福智圓滿之身土,加持自己現住之身土而作教化眾生之法門。故此法嚴密充實,離於言說理解也。略有三宗:
一 真言宗
此即密宗,以持咒為法門。謂一切顯教,皆係菩薩他受用身應化世間,隨順眾生根機巧施言說,錄成文字,實非真法。獨此宗大日等經及諸咒語乃為佛果上之真法,其中名句文身教義行修而成功德一一俱真,故名真言。又諸咒所說乃佛自證自覺之真法,非天人二乘菩薩之所知,以不知故謂之為密,實則非密,若能持誦觀想至成佛即能自知。咒文之最流通者為大悲咒,餘不詳載。咒之所以不能解者,即佛果上自證之功德法性,但以梵音表之耳。持咒之要在三業相應,如身手之形式必與口誦一一符合(如大悲咒等各有法印);而且心觀梵字(如唵字■字等)謂之觀想。印、言、字、與身、口、意、三者一致,則能受佛加持,即身成佛,而宣演真理矣。
二 淨土真宗
此宗亦日本人所倡,雖以淨土三經祖釋為根本教義,但與上列之淨土各宗注重念佛觀佛者不同。此宗所憑唯有「信」之一字,其所信者亦為阿彌陀佛,而其解釋則謂非靠自力,純依他力,即此信願亦承佛力所與。故其教義全與其他淨土宗異,蓋亦純以佛果上之功德為依,與密宗相類,故列入果門派。此宗倡自日僧親鸞,賜號見真。
三 日蓮宗
日蓮宗者,倡自日人日蓮,故以其人名宗。其源實出於天臺別派,昔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第五卷前後分為二門,前為跡門,後為本門。本門所言,略謂釋佛應化人間數十年,而其成佛已在無量數時代以前,即阿難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亦不足為釋佛弟子,蓋另有從地湧出之菩薩上行、大行等始為釋佛弟子。日蓮取以立宗,不依其他理教,唯以專念大乘妙法蓮華經(但取久已成佛之本門)一語為法門,實即依佛果地一切善功德也。

第十一節 大乘的內容與定義
茲釋大乘佛法之內容有二義:一者、尊上殊勝,以非無善根者凡夫人天二乘所能了知,唯菩薩為能了知故;二者、博大普遍,以無論五乘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均皆包容,如百川匯海故。其定義、則大乘起信論所謂:依一心真如示摩訶衍體,依一心生滅而顯有體大相大用大;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第十二節 大乘不拘在家
出家大乘佛法是否必需出家修行,向多異論。實則在家出家均所不拘,唯在發心與行為耳。行為合於律儀,又能發大慈悲心,即為大乘佛法。非如小乘,不出家者不能證四果也。試又舉戒律言之,小乘、則在家者只能受優婆塞優婆夷等戒,出家者、則有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迥然不同;大乘則無論在家出家均受梵網菩薩戒,是故彌勒等固因出家而得果,而維摩詰等亦得以在家而成聖,此其例也。

第四章 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前二章分說大小乘佛法,其義已可明了。然大乘可以容納小乘,而小乘可為大乘之方便,互有關係。茲就本章說之。
第一節 人天乘與小乘皆大乘方便
大乘自初發心以至登地,必經若干階位。如十信位之皈依三寶,修行十善,即人天乘法,亦即大乘之初階,故人天乘為大乘之方便。自十信進七住為不退住,其所修習則與二乘相通,故聲聞獨覺乘亦即大乘之方便。如由十住進至十行、十迴向、十地,則非人天二乘所能及矣。
第二節 小乘是入大乘的正方便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