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章一九八四於多倫多 一九八四年中的一件世界矚目大事 , 舉世注目的中英草簽香港前途協議草案 , 這關乎世界第二金融中心 , 和六百多萬香港人的將來 . 草案中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具体說明書中的第十三節說 , 宗教組織和教徒 , 可同其他地方的宗教組織和教徒保持關係 . 宗教組織所辦的學校、醫院、福利機構等 ; 均可繼續存在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宗教組織 ,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宗教組織的關係 . 應以互不隸屬 , 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則為基礎 . 這一節很清楚地表示 , 中國人民的信仰是自由和獨立的 . 不隸屬於同類宗教其他地區組織的 , 天主教 , 基督教和佛教 ; 在中國存在而不隸屬是事實 ; 我們從天主教的梵帝岡的一再呼嚷 , 而得不到結果便可見一斑 . 這在中國自然有自已的理由 , 一如天主教的梵帝岡 , 有理由不希望任何的天主教會 , 有單獨行動一樣 . 在十一月初 , 北京對功能團体的聲明中說 : 宗教團体不能列入功能團体內 , 天主教和基督教馬上便作出多次的反應 , 本文亦是由這次事件有感而寫的 . 從八四到九七的十四年 , 時間上不算得太短 , 也不算太長 , 香港百多萬的佛教徒 , 都要和其他五百多萬的群眾一樣 , 接受面對的現實 ; 和凖備在未來生活上的適應 . 這一點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 , 在近二十年來 , 香港的佛教福利事業 , 隨著社會的繁榮而並進 , 所辦的學校、醫院、安老院和孤兒院等 , 其經濟的來源 , 除部份由佛教徒發心捐獻外 , 主要的還是香港政府和廣大社會的支持 . 這種經費的持續 , 使許多人懷疑在九七年後 , 能否繼續呢 ? 這在我個人的意見 , 因為香港是特別行政區 , 大体上應該沒有問題的 . 但開源節流 , 就實在有其必要 . 例如在十四年的過渡時期中 , 對熱心為群眾服務 , 而犠牲個人生活的僧侶 , 直接介入學習各種科技、護理、教育等工作 , 以期達到減輕社會的負擔 , 回時把人生佛教的真義 , 廣泛地啟發廣大的群眾 , 使香港得以繼續保持繁榮 , 這是急不容緩的一件事 . 我們試從歷史上來看 ,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 , 形式上演變的情形 , 經歷了千多年的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 在中國文化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這是有它的因素的 ; 過去的高僧大德 , 都能夠把生活和佛教打成一片 ,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 在原始佛教的制度中 , 僧侶托砵化食教化的生活 , 非常重視 , 現在的東南亞佛教的地區 , 仍然過著二千多年前的托砵教化生活 , 可是來到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 , 便馬上發生變化了 , 馬祖道一禪師 , 建立叢林 , 遠遠的離開廣大的群眾 ; 百丈懷海禪師設立清規 , 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食其力生活 , 如果從表面上看 , 這似乎大大地違反佛制的 , 可是我們要明白的 , 這不是祖師們的標奇立異 , 而其中是有不得己的理由 ; 在事實上證明 , 這改變是成功的 , 因為在中國人觀念中 , 乞食是最下賤的 , 同時古代的封建社會 , 國家是在君主制度 , 和儒家少數的士大夫治理中 ; 佛教不希望人民輕視佛教 , 和避免和儒家正面衝突 , 所以才遠遠叢林 , 積極訓練人才 , 以為將來接引廣大群衆的準備 . 結果歷代胸襟寬濶的君主、士大夫和人民 , 都沒有因為佛教隱居叢林而捨棄佛教 ; 相反的佛教因緣生果的道理 , 廣大的深入各階層人士的心裡 , 家家觀自在、戶戶阿彌陀 ,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 , 曾經發生過三武一宗四次教難 , 如果加上近代清末民初時 , 由五四運動和隨著不平等條約 , 而產生不良現象的一次 , 可以說是五次了 . 可是它至今沒有倒下 , 而且更普遍地傳播到世界上每個角落 . 在十一月十七日 , 在蘇聯的烏蘭馬克的電訉中報導 : 由於蘇聯信仰佛教的人數激增 , 令到領袖們憂心忡忡 , 同時波蘭國內 , 學禪和参加禪七法會的 , 時常在各地發生 , 這些可以証明 ; 佛教是人類需要的宗教 , 正如孫中山先生說 : 佛教能補科學之不足 , 佛教為救世之仁術 . 實在地說 : 佛教雖然是宗教 , 但卻否定宇宙間有神永恒存在 , 佛教只是幫助我們認識清楚我們的環境 , 生活得非常有意義和更真實吧 ! 像這樣一個真現實的宗教 , 實在是今日動盪不安的世界裡 , 為人類所急需的 . 目前香港和世界各地的中國佛教 , 是不是像天衣無縫一般地完美呢 ? 這答案是不是的 , 特別在近百年來 , 中國佛教大部都是活在不健康中 , 維持著一個空虛的軀殼 . 這由於積久成弊 , 一部份寺院依賴寺產生活 , 但求保持現狀 ; 一部份僧侶沒有寺產的 , 依靠護法供養 . 為生活終日週旋在信徒中 , 這當然不是主張自力主義佛教的精神 . 可是久已習慣的風氣 , 根深蒂固地吹遍著 , 雖然有外來環境的冲激、和教內大德的棒喝 , 但仍然希望過著偏安一偶的局面 , 未能澈底面對現實來革新 . 這當然不是全部的情況 ,例如近代的虛雲老和尚 , 以百多歲的高齡 , 仍然隨眾出外工作 ; 太虛大師 , 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和培育新僧 . 此外亦有不少從事社會教育 , 生產 , 直接對佛教和社會有貢獻的事業 . 不過整個佛教來看 , 仍然是貌合神離的 , 僧侶們六和敬的精神 ,但形存實亡了 . 雖然佛教徒的修行 , 並不拘泥於任何的形式 , 這一點在我國禪宗裏 , 表現得最澈底和真實 . 過去僧侶們在遭遇到教難的時候 , 被迫還俗的仍然繼續地修行 , 佛寺和文獻摧毀了 , 佛教的精神依然活着 , 故此每次教難後復甦的佛教面貌 , 便呈現出更成熟的樣子 . 由此可以知道佛教徒自身的醒覺 , 實在是這十四年過渡時期中第一大事 , 這是本文開始時已經提過的 , 現在再贅叙一下 , 以期拋磚引玉 , 祈望大德們能夠提出更珍貴的意見 . 一寺院的僧侶 , 停止和自剃度出家 , 新出家的僧侶 , 積極培養德智体群多方面進展 , 對原有的僧侶 , 如果不能依循佛制生活的 , 獎勵他們還俗 , 幫助他們找尋工作 , 和學習職業上的技能 ; 變相家庭寺院 , 最好不要再持續 , 寺院的事全由僧侶負責 . 過去太虛大師的整理僧伽制度論 , 今日仍然有參考價值的 , 這些都由僧伽會策劃推動 ; 佛教聯合會和諸山長老 , 全力協助進行 . 二在家的佛教徒 , 對三寶要積極性地擁護 , 但不必介入寺院的內務 , 除了服務社會工作外 . 對個人德性的進修 , 真理的明白 , 都要時刻注意 , 以期達到行菩薩行自利利他的目標 ; 學佛不是一生成辦的事 ,如果不能全部出離 , 為佛教服務的話 , 還是站穩岡位 , 依循在家學佛的程序 , 建立佛化家庭 , 使社會倫理道德風氣 , 都因為我們身体力行而得到淨化 . 現代的日本佛教 , 確實演變成生活藝術化 , 但部份寺院的改變 , 僧侶們娶妻食肉 , 位持寺院 , 這點實在不敢苟同的 ; 三寶是世間的福田 , 僧侶是佛和法的代表 , 如果僧侶和俗人無異 , 試問如何能使人對三寶產生稀有的想念 ,又如何能指導他人從現實的環境中得到精神的昇華呢 ? 諺語說 : 士生今日 , 欲為松柏 , 斯松柏矣 ! 欲為蒲柳 , 斯蒲柳矣 !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