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太虛大師全書 第一編佛法總學 概論 | 四 佛乘宗要論 T01_260.pdf Page 45,46,47

質上空寂之體性,與精神上真實之體性,則屬一心真如。了證此義,本屬大乘事,而非小乘智之所及,因論及此故並列之。
又色心二法並舉,則世間一切法皆破矣。下表均同。
蘊乃藏義、積義、聚義,言非一法故。亦謂之陰,陰乃障蔽義,能陰覆真如法性故。其名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中色蘊屬色法,即物質:餘四蘊屬於心法,即精神。心法分四而色法僅一者,蓋對迷執於精神深、迷執於物質淺之人,而破其我見故。譬如有人執著有我,其初必在色法指其身體為我,如是則可問之曰:爾執身體是我,將謂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六腑、五臟、皮膚、血液、筋絡、神經,如此等等一一是我耶?抑謂其一是我其餘非我耶?一一是我則我非一,其一是我其餘非我則身不存在?如是此人必瞠目結舌不能對。而後喻之曰:身體者,眾法和合之假相耳(上就空間觀察下就時間觀察)。且人自生而有身、而嬰兒、而孩提、而幼稚、而壯大、而衰老、乃至於死,此身乃年變月化日遷時異而剎那不同,念念不息,夫過去者已往,將來者未至,現在者不住,如此種種將執何者為我耶?其不能對一也。喻之曰:此連續之假相耳。
又如此人已知物質方面無我存在,乃轉執精神為我。其執精神之心且較物質為深,則可以心法一一破之。受即感受,為心所法之淺顯者,最易執著。假如此人作是語曰:身體非我,此感受之知覺當是我矣?喻之曰:受有樂苦喜憂捨,為樂受喜受是我耶則苦與憂受非我,苦受憂受是我耶則喜與樂受非我,捨受是我耶則苦樂憂喜諸受俱非我;如雲俱是我則成多我,是皆不可能。不知受乃心境相對之作用,現在過未剎那不住,離此作用受無自體,不可執為我也。假如是人又進而執想為我:想謂思想,所以取名相、辨道理、明是非,如是之心,非我而誰?喻之曰:想者,外受名色,內含義理,而為心之影相,其所緣在六塵境界,不可執以為我。如依色塵而辨青黃赤白,依聲塵而辨高低大小,依香塵而辨清濁濃淡,依味塵而辨酸鹼苦辣,依觸塵而辨冷煖滑澀,如是不可執一是我,更不可執一一俱是我。假如此人又進而執行為我:行者,謂有意志而發於行為,是主宰在我,當可稱為我矣?喻之曰:行有善惡無記等類,如雲有我,不應或善、或惡、或為無記。離此種種,不名為行。且人之行為類多無記,良由不覺衝動即見諸行,善惡未暇自辨。故行有行動遷流義,忽此忽彼義,蓋假和合連續之假相而立名;實則無自體性。又如此人已知受想行不可執著為我,乃傳而求此受想行所由起之精神自身謂之為我,則識是也,此識當指第六意識而言,已達近世心理學最深之域。所謂有意識無意識一語,即雲有無主宰。換言之、即我是也。不知意識內依末那為依,外依前五識為用,其所分明了知,全在五塵落謝影子,既無體性何可執為我耶?是故物質精神皆為無我,我之意義,不過對待稱謂之假名。如我對人曰我,人亦自稱曰我,猶東與西相對立名,非有一定之處所而可謂之為東與西也。
taixu_45_of_260.jpg
上之五蘊、色法一而心法四,此言六大、色法五而心法一。蓋對迷於物質深、迷於精神淺之人以顯一切法無我之義,當機說法之妙用也。大者、周遍義。世界一切法皆不出乎此,故雲六大。地者堅質、水者流質、火者熱力、風者動力,火與風又謂之

氣質,空者、無處不遍,除地水火風體質之外皆為空,空為眼識所見,又為人生感覺之觸法;五者本無體相,皆為吾人心中分別之境界、思量之境界,而分別思量此境界之具,則謂之識。識何以名大?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故識亦大。凡有地水火風空之處,識亦隨之,故謂之大。世間一切法除礦物等只有五大而無識外,一切有情皆具六大。故六大能包括世間一切法而無遺。仔細考察,則知世間一切法只有六大而無我,而六大之中亦復無我。
處即處所,即十二種體相所依止之處。如表分色法十一、心法二者,蓋六塵中之法兼通於色心故。十二種名茲不細解,但所謂根者具有二義:一、曰所依託,二、曰能生長;譬如眼根、為眼識之所依,又能生長眼識也。塵者亦有二義:一、變礙搖動,如微塵之塵;二、汙濁心性,如塵垢之塵。世間一切法依十二處觀察之,只有十二處而無我,十二處中亦無我。


界謂界別,雲十八界亦舉世間一切法皆盡之。分心法八、色法十一、以法塵兼通於心色故,茲不細論。蓋所以對治精神物質兩迷俱深者,觀察結果亦無有我。以上所言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所以觀世間一切法無我:由無我而推知其皆為無常、苦、空、不淨,既得了知當得了脫。本來無有,尚何貪愛之足雲。乙、三界五趣九地

taixu_46_of_260.jpg

taixu_47_of_260.jpg
三界本名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其意不甚明顯,今特新定三名:曰有形有欲界、有形無欲界、無形無欲界,此三界為世間一切正報之大類。有形有欲界者、五趣雜居地也,有形質、有物欲、故曰有形有欲,人類亦在其中。有形無欲界者、其形清淨微妙、其心則無有物欲,常在禪定之中,故亦謂之禪天,離生喜樂位、定生喜樂位、離喜妙樂位、捨念清淨位、四者居之。由此界更進一步,則有無形無欲界、形質皆空,心靜恆一,生之者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
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類。地獄餓鬼屬琰魔王界,凡受惡報之眾生墮於地獄餓鬼之中者,琰魔王管轄之。琰魔王(即閻羅王)者責罰王也。畜生人類屬金輪王界,所謂人間世也。神仙天類屬釋天帝界,所謂天界也。此琰魔王界、金輪王界、釋天帝界,三者又曰小三界,皆未出乎地輪之外故曰地居,即六道眾生之所居。地居之外又有空居,已不在此大地,一曰時分、二曰知足、三曰化樂、四曰他化。時分者、太陽之光亦不能到,其時分則以自身光明天華開合別之;知足者、即兜率天,五欲淡薄,稍有所得已覺滿足,而其味最妙最好,故曰知足;化樂者、其所受用皆隨心應念變化而有;他化者、其受用皆由共同業變化而有。地居空居雖分別而言,實則只一五趣雜居地耳。
九地者、地即地位義、等級義。有形有欲界居其一位,無欲有形界中四位,無欲無形界中四位,凡九位。自五趣雜居地至非非想處天之九種地位,遞進遞高,特未至出世間地位耳,故曰九地。僅存其名、茲不具論。
丙、器世間 器世間者,一切有情之依報也。第一章已詳細說明茲不重贅。依正二報皆是苦報: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者,所以集起此果報之法體也;三界五趣九地之有情世間,及大千之器世間者,所集成之果報體也。雲何皆苦?則以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觀察結果皆無我故,皆虛偽不實故,皆無主宰故。
丁、福業非福業不動業 福業應得福報,如受天人神仙正報之類;非福業應得惡報,如墮惡趣而受地獄餓鬼畜生等正報之類;不動業則得禪定果報,如受二地乃至九地諸正報之類。要皆隨業受報,故有依正三界等果報。果報無常,有時而盡,故為有漏因果,皆因未出輪迴,未得究竟離苦故也。
戊、三世流轉生死相續 過去、現在、未來、謂之三世。眾生依於過去之業故受現在之果報,依於現在之業故(或兼過去之一分)受未來之果報,如是流轉生死不斷。中間或善或惡福非福等,均由自作自受。要皆輪迴於三界五趣九地之間,以取分段生死,循環相續無有已時。眾生迷謬不能自覺,我佛垂慈特為道破,吾人聞之,可不警然起行以求解脫而趨登佛地乎。
三 確知世間虛偽決志擇滅世間之義盡於上節所言,當可確實了知矣。使世間而有一毫可貪者、貪之可也,使世間而有一毫可愛者、愛之可也:乃究其極,無非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則擇滅之志有何而不決耶。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