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2, 2010

太虛大師全書 第一編佛法總學 概論 | 四 佛乘宗要論 T01_260.pdf Page 42, 43, 44

心得有所歸宿。大亂之源,庶有豸乎!
二、釀造世界新文化於佛法的需要 在昔世界文化為三大系:其一曰印度文化,其二曰中國文化,其三曰希臘文化。然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於我國宋明時代已有融洽之點,遂成為東亞文化(東亞諸國如日本等之文化均由中國而輸入故),吾國三教同化由宋明來已然也。希臘文化;則演成今日之歐西文化。故以現在世界文化而言,可稱為東亞與西歐二者。然於二者之間,其可以圓攝長宙軌範寰球者誰歟?試觀歐西文化:所重者競爭,教之與教、學之與學、畛域妄分、門戶各立,甲說初出、乙必起而反對之,丙事調停、丁又從而打銷之(此歐西哲學家所自言者),是非蜂起、莫知所衷;以故人與人爭,國與國戰,而釀成今世界之大亂。以言文化,僅物質上呈一時之美觀,究其實、則歐洲一隅尚不足以自相維繫,其於世界可知矣。返觀東亞文化:教有宗本,學有傳統,人我之相不立,水火之見不生,佛言平等、儒尚禮讓、道取清靜,雖所見有通局淺深、而均欲會歸其極,故能水乳交融,翕然成化。其力足以建立世界唯一之統一大國,維持數千年於不墜,遠近鄰邦無不同化(以上均就文化言非就統治權言),廣博宏大莫可與倫,誠足以表率人群,模範世界而無遺憾。或疑歐化東漸,弱點已形,如上所言似近誇誕,不知此由大道未彰國運暫替,譬如士子未第每見凌於鄉曲惡少,何足介也。然所言東亞文化其中有不可不知者,雖三教有其通貫之處,而老莊道義語焉未詳,孔子注重世法不言性與天道,第一義諦含而未吐,皆未足以饜世人求「達到最高真理之目的」之心。唯佛法微妙無上,義深文博,學術兼備,實體緣起莫不究極,是則釀造世界新文化,有倡明佛學之必要也審矣。
三、滿足人心安慰人心於佛法的需要 佛法之究竟妙用,在應化世界,利樂眾生;且能隨順無量無邊之世界眾生而施其無量無邊之法門,使其究竟離苦、得究竟樂。今世之人心,泛濫滂渤無所底止,沉溺苦海度脫無期,誠欲於此生死煩惱中,使一一差別不同之人心得以滿足,得以安慰,固必需乎我佛無上法門也。第四章 佛法可說不可說文佛應世,說法度生四十九年。臨滅度時拈花微笑,以示數十年來未說一字,我輩凡夫更有何說?此佛法之不可說。三藏十二部煌煌言教,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然文多義奧,淺識難窺,不假言說無由了解,此又佛法之可說。於此問題,以本章諸節說明之。
第一節 佛法的法
法者,一、任持自性──謂保任執持一一法自體性相而不亡失,二、軌範物解──謂軌定範圍一切眾生的心理而起解行。佛法的法具此二義,則可說不可說問題可依此以解釋之。
第二節 法性離言不可說
法性、即法之第一義。法之相性,惟佛究竟明證,唯佛究竟了知,悉皆真故,又一切言說假名無實,假故不能顯真,故法性離言不可說。•
第三節 為令解行成果故巧施言說
如上節言法性離言不可說,則知可說者必非法性,故雖比量以示之,因喻以明之,無非善巧施設之方便,以為言說:只可就眾生之心理,軌定範圍,而令其解理起行成果耳。此即法之第二義。巧施言說故未嘗不可說。

第四節 轉法輪
我佛說法,謂之轉法輪。輪者,
一、如碾米的輪,能摧破研除於糠■,喻佛法能破除五住煩惱(三界見惑,欲界思惑,色界思惑,無色界思惑,及無明為五住煩惱)。二、如舟車的輪,能通行往達於境域,喻佛法能行達四德涅槃(常樂我淨四德)。三、如日輪、月輪、地輪、水輪、風輪的輪,以八方上下周圓充實為義:喻佛法之性德圓滿,法身常住。轉者,謂使眾生有所改轉:或始迷而今悟,或始染而今淨,或始苦而今樂,總之,使轉凡成聖。法輪者;或依第一解,使眾生借以破五住煩惱;或依第二解,使眾生乘之以達四德涅槃;或依第三解,以表佛法之性德圓滿。
第五節 佛乘的乘
乘者,車乘之乘,就佛菩薩依以運載之法以為喻也;乘舟之乘,就佛菩薩能運載於法以為喻也。佛乘之乘,通此二喻,皆以「運載」為義。一、從「無明位」運載至「大覺位」,理教乘也;二、從「有漏雜染位」運載至「無漏清淨位」,行教乘也;三、從「生死苦位」運載至「究竟樂位」,果教乘也。佛乘者,佛法應化眾生所發、為解理起行成果之妙用也。隨順眾生根性樂念不同,應用無量,不墮諸數。約其大齊以言,或說三乘五乘,(五乘者,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如來乘。三乘者,則於五乘之中簡除人天二乘。大乘起信論別說言之極詳,可以參考)。皆佛法之妙用,故統之曰佛乘也。

純正的佛法
佛法本不可說,更不可分類為說;茲則因言遺言,權假方便,但使說者易達,聞者易明,非可執為定論。且分為純正的佛法、應用的佛法以說明之。純正的佛法者,從佛法一方辨其悟理修行之事,而未及其與人間之關係,分為四章。

第一章 純正佛法的分類
聞解之教理不同,修證之行果有異,而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別。小乘者,功在自了,純為超出世間的,其說略見序論。大乘則功在度世,故為超出世間而又適應世間的。茲先說小乘,分七節說明。

第二章 小乘
第一節 小乘的宗要
小乘為超出世間的,必先將一切世間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已了知而打破,然後可得解脫,其主要之點在是。
第二節 了生死為因
了有二義,曰了知、了脫,此則由了知而求了脫也。如平盜然,必先了知盜之所在,及其人數多寡,內容如何,如是種種明晰無餘,然後盜可得而平。了生死亦復如是。本節所言,即觀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確之了知也。
一 生為苦本

生之最初相為得命,故亦稱生命。乃推其源,則由過去世無明業力妄動而來。既生而有身,則所以保衛維持之者無所不至,直接之需求則求衣食住,間接之需求則金錢等動產及不動產。從流而下貪欲叢起,則權利威勢隨之,又再擴張,則欲據此大地為己有。一有不得轉成瞋恚,得而患失尤見愚癡。由此貪得無厭不能自己,殺盜淫妄任意造作。及至業力已成又種未來之因,而成異熟之果;以致生生相續無有已時,業繫苦相永無斷絕。無非以生為本,而病老死等尤其著者。故小乘之第一步,即當了知此「生」實為眾苦之本也。
二 遍觀世間皆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此中空與無常二義已見上章。又除空義外即四念住,而次序稍移。茲先釋不淨,即觀身不淨。淨、是美好之義,吾人習有此身,固已愛而不知其惡。然以小乘正念觀之,自始至終無可美者。身之最始厥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無淨美可言。及至出世糞穢時遺,涕尿交流,亦無潔淨。繼而長大,體態端好,容光煥發,似可美矣;然而詳審諦視,外則汗液垢膩沐浴不去,坐令巨萬微蟲晝夜囓膚,內則五辛雜投葷濁備蓄,自內而外,無可淨美。其似可美者,僅此泡影色塵,自誑眼識,而況惱人暮景轉瞬即至,則並此似美之泡影,不能久持。血氣內衰,精神暗損,髮蒼齒落,肌瘦膚黃,百病叢生,而有四大將散之兆矣。及至壽煖識盡,顏色先變,肌膚次之,膿血雜流,筋骨灰散,茍雲有餘,絕非淨美。是知吾人色身,從始有至於滅盡,皆為不淨。推自及他無不皆然。而世之寶愛色身,不惜自起煩惱造作惡業者,誠無謂矣。苦、即觀受是苦。受、即感受義,兼通於身心。依俗諦言,身有樂受、苦受、捨受,心有樂受、苦受、喜受、憂受、捨受。捨者、不苦不樂不憂不喜也。如下:

夫受為五十一心所法之一。眾生之受,實唯是苦無有喜樂。蓋因無明妄動而生,念念變遷,時時流動,無非趣向無常而行,完全是苦。雖依俗言有樂受、喜受,然均係對待之辭,能令苦與憂暫時休息,則名之曰樂曰喜,不知一轉念間,其苦更甚,譬之人有疥癩,以手搔之暫止痛癢謂之為樂,一停手間加以紅腫,其苦益甚。無我、即觀法無我。我具四義:曰、獨一個體,曰、真實非假,曰、常恆不變,曰、自有主宰。四義具足,謂之有我,茍缺其一,我義不成。試舉人言,有個體,又似有主宰,而真常之義萬難成就。蓋人由精神物質和合而成,剎那剎那遷變流轉,又視業力久暫,即便壞滅。由是推自及他,從人至物,有情無情,乃至木石瓦礫,小而勺土,大而地球,顯而萬用,微而萬法(世間出世間一切生滅不生滅法),一一求之,皆無我義,是故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諸義,遍於世間一切所有。茲再分目言之:
甲、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
本表於色法物質下,則註明相狀乃假現,而體性本空寂,於心法下,則註明業用乃幻有,而體性本真實。物質上假現之相狀,與精神幻有之業用,則屬一心生滅;物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