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世教,謂聲聞乘等三乘之共教。三、正覺教,謂大乘(菩薩乘佛乘)不共教。初一不離後二,而後二非初一能盡,若離後二,則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離後一,而後一非前二能盡,若離後一,則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離佛自住之大乘也。茲表如下:
近人(見支那內學院各書)引金剛般若,佛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浬槃之意,證明其「乘三教一」,由僅知三乘共教之故耳。然三乘共教誠亦佛法之通相,據此以言教一乘三,亦無不可;但更應知大乘別教·五乘共教,乃能至極而普應耳。茲更表如下:
如一樹然,由地上枝葉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為通相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則又當在大乘別教。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為本幹,大乘別教則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葉也,故應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識等大乘八家,則均以實相法界──即諸法唯心為根本,及妙覺佛果──即無上菩提為究竟。以此根本義故,究竟義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而就其集理起行之特點以明其教理所趨重所祟尚之宗主,則昔於佛法總抉擇談中,嘗大別為三宗,為表如下: 此中律宗專指終南山道宣律師之律宗,道宣律師宗歸唯識,及明藏識中種子為戒體,皆有明文,故屬於唯識宗。真如宗中禪及天臺等之五家,細分之猶別有宗尚,今就真如之廣義言,諸清淨法總名真如,故總曰真如宗。竟無居士謂當由唯識以進言唯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論,即謂唯性(今曰空慧)、 唯識、唯智(今曰真如)。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趨重之一點而言;所以要有此一點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總握之以起行也。凡教皆為詮理,凡理皆為起行,若非反博歸約,有以握厥總要,則泛覽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點謂之宗,則近人橫分法相、唯識為二宗,詡詡以獨能發前人所未發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濫教理而無所歸,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為唯識也,蓋平列偏明諸緣所生法若集論及瑜伽等等,由立言教以明義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攝大乘、成唯識等,由集教理以起觀行,正所宗之宗旨。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識,不應將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識宗強析為二,而正名定義但應曰唯識宗也。復就唯識以言,能唯是識(識言詮心心所),所唯(謂簡我法及持相性)即謂緣生法相及二空所顯真如性,若但明一識謂之曰唯識,而離諸法相性於唯識外別謂之法相宗,則尚何唯識可成乎!故不應離唯識宗別立法相宗。然空慧與真如得名宗者,統諸法而集中於識,既可名唯識宗,統諸法集中於二空觀慧,亦可名空慧宗;統諸法集中於真如,亦可名真如宗。以此三宗概觀諸大乘教理起行之方便,則得其綱領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復一一。機感佛而興教,故依乘以判教。理集要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判教分宗,如是如是!(見海刊五卷五期)
一二 佛法大系
──十四年冬在武昌佛學院講──一 人天乘
二 小乘法
三 大乘法
古今諸德判釋如來一代時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種種數目不一而足,今總括之分為大小二乘與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係大小乘之出世階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證法門之次序,與對於各宗之關係,極其縝密,試皆表列於下: 一 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禪定之法可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國、泰西各國皆有之。如佛法未來中國之際,儒教教人由士希賢,由賢希聖,由聖希天;道家老莊之徒使人得仙入天;西洋的基督教說生天;印度之婆羅門教說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見人天之善法,為世間共同之教。但世間以此人天之教為其極歸,而佛教則以此為出世之階梯。化他之方便。蓋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種意:一則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乘;一則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謬之處,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義。若不爾者,則眾生非但驚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沒在苦。所以世尊說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世之資糧,斥其迷謬之局執,而漸引入於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見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獨有,亦非佛教之特質。 二 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聞小乘即意謂必甚狹劣,殊不知若生色無色界已為常人之思想所達不到,而況超出世間者哉!不過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乘則不為深廣;故小乘的根機為狹劣遲鈍,而大乘的根機為利疾超勝也。小乘知我空而五蘊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蘊亦空;以有法執為障故,遂名其為小乘也。吾人已知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進而更覺為人常受種種之逼迫,經種種之苦惱,一事方成兩鬢同絲,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為仁聖,死則枯骨;生為盜賊,死亦枯骨,則人生之價值何存?縱信神識不滅,仁聖死得昇天,受種種之娛樂,但其五衰相現,流轉何定!如是以不滅之精神,疲奔於業報之途,今生之所經營,已得而復失!來世之所經營,亦已得而復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盡未來際靡所底止;甯不勤苦無益?於是遂生一不滿足之觀念而求出世之方法。如世之求進化者,以萬物皆有進化,則進化復進化,必將有超出人天以上之法可求得之,於是求所以脫雕人天之業牽及苦惱之一種進化,即是出世間之小乘法。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脫人生苦痛之一種法門也。 三 大乘法
大乘分為因果二位,在因位為菩薩乘;在果位為佛乘,又名如來乘。依此因果位,即作二層: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薩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來乘。彰果化因的如來乘,是由所證佛果之境界而開示眾生,使眾生依此法門以悟入佛之知見,達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薩乘,就是眾生從無始以來之佛性,與過現之一切正聞熏習,發心修行,經四十一因位、而至圓滿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薩乘法,就主要點有二位別: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起後得。此二類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攝。後者屬法相唯識宗攝。屬法性空慧宗之教典,即般若經與龍樹提婆之四論等;以此經論所詮教義,皆顯離分別之法性。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別智)之所證。蓋以證此真如,則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屬於法相唯識宗者,凡為思量分別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別起,離分別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近人(見支那內學院各書)引金剛般若,佛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浬槃之意,證明其「乘三教一」,由僅知三乘共教之故耳。然三乘共教誠亦佛法之通相,據此以言教一乘三,亦無不可;但更應知大乘別教·五乘共教,乃能至極而普應耳。茲更表如下:
如一樹然,由地上枝葉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為通相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則又當在大乘別教。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為本幹,大乘別教則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葉也,故應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識等大乘八家,則均以實相法界──即諸法唯心為根本,及妙覺佛果──即無上菩提為究竟。以此根本義故,究竟義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而就其集理起行之特點以明其教理所趨重所祟尚之宗主,則昔於佛法總抉擇談中,嘗大別為三宗,為表如下: 此中律宗專指終南山道宣律師之律宗,道宣律師宗歸唯識,及明藏識中種子為戒體,皆有明文,故屬於唯識宗。真如宗中禪及天臺等之五家,細分之猶別有宗尚,今就真如之廣義言,諸清淨法總名真如,故總曰真如宗。竟無居士謂當由唯識以進言唯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論,即謂唯性(今曰空慧)、 唯識、唯智(今曰真如)。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趨重之一點而言;所以要有此一點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總握之以起行也。凡教皆為詮理,凡理皆為起行,若非反博歸約,有以握厥總要,則泛覽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點謂之宗,則近人橫分法相、唯識為二宗,詡詡以獨能發前人所未發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濫教理而無所歸,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為唯識也,蓋平列偏明諸緣所生法若集論及瑜伽等等,由立言教以明義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攝大乘、成唯識等,由集教理以起觀行,正所宗之宗旨。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識,不應將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識宗強析為二,而正名定義但應曰唯識宗也。復就唯識以言,能唯是識(識言詮心心所),所唯(謂簡我法及持相性)即謂緣生法相及二空所顯真如性,若但明一識謂之曰唯識,而離諸法相性於唯識外別謂之法相宗,則尚何唯識可成乎!故不應離唯識宗別立法相宗。然空慧與真如得名宗者,統諸法而集中於識,既可名唯識宗,統諸法集中於二空觀慧,亦可名空慧宗;統諸法集中於真如,亦可名真如宗。以此三宗概觀諸大乘教理起行之方便,則得其綱領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復一一。機感佛而興教,故依乘以判教。理集要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判教分宗,如是如是!(見海刊五卷五期)
一二 佛法大系
──十四年冬在武昌佛學院講──一 人天乘
二 小乘法
三 大乘法
古今諸德判釋如來一代時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種種數目不一而足,今總括之分為大小二乘與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係大小乘之出世階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證法門之次序,與對於各宗之關係,極其縝密,試皆表列於下: 一 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禪定之法可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國、泰西各國皆有之。如佛法未來中國之際,儒教教人由士希賢,由賢希聖,由聖希天;道家老莊之徒使人得仙入天;西洋的基督教說生天;印度之婆羅門教說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見人天之善法,為世間共同之教。但世間以此人天之教為其極歸,而佛教則以此為出世之階梯。化他之方便。蓋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種意:一則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乘;一則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謬之處,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義。若不爾者,則眾生非但驚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沒在苦。所以世尊說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世之資糧,斥其迷謬之局執,而漸引入於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見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獨有,亦非佛教之特質。 二 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聞小乘即意謂必甚狹劣,殊不知若生色無色界已為常人之思想所達不到,而況超出世間者哉!不過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乘則不為深廣;故小乘的根機為狹劣遲鈍,而大乘的根機為利疾超勝也。小乘知我空而五蘊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蘊亦空;以有法執為障故,遂名其為小乘也。吾人已知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進而更覺為人常受種種之逼迫,經種種之苦惱,一事方成兩鬢同絲,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為仁聖,死則枯骨;生為盜賊,死亦枯骨,則人生之價值何存?縱信神識不滅,仁聖死得昇天,受種種之娛樂,但其五衰相現,流轉何定!如是以不滅之精神,疲奔於業報之途,今生之所經營,已得而復失!來世之所經營,亦已得而復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盡未來際靡所底止;甯不勤苦無益?於是遂生一不滿足之觀念而求出世之方法。如世之求進化者,以萬物皆有進化,則進化復進化,必將有超出人天以上之法可求得之,於是求所以脫雕人天之業牽及苦惱之一種進化,即是出世間之小乘法。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脫人生苦痛之一種法門也。 三 大乘法
大乘分為因果二位,在因位為菩薩乘;在果位為佛乘,又名如來乘。依此因果位,即作二層: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薩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來乘。彰果化因的如來乘,是由所證佛果之境界而開示眾生,使眾生依此法門以悟入佛之知見,達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薩乘,就是眾生從無始以來之佛性,與過現之一切正聞熏習,發心修行,經四十一因位、而至圓滿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薩乘法,就主要點有二位別: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起後得。此二類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攝。後者屬法相唯識宗攝。屬法性空慧宗之教典,即般若經與龍樹提婆之四論等;以此經論所詮教義,皆顯離分別之法性。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別智)之所證。蓋以證此真如,則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屬於法相唯識宗者,凡為思量分別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別起,離分別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