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之樂.依著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 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槃.教中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三乘共法的標準,使三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槃寂靜. 所謂共法者,以三乘雖有差殊,而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這三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為希人天 樂果者之所不能及.因為人天有情,對於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三級大乘特法 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於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眾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 願,唯一的事業.
此上三級的分別,是就整個的佛法普遍而說的,然大乘法廣,應分攝三宗以除偏執,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不過當時 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確定的說明於後:
一,法性空慧宗 通達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必須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然這要有畢竟空慧,才能究竟通達諸法空性.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 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槃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 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分大乘坲法.
二,法相唯識宗 法相是說明種種諸法無量差別的相狀,這相的意義非常之廣,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為法相.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 性,亦可說是相.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別相上一個正確的了解,適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別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 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別.即對於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了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所謂「諸識所 緣,唯識所現」.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淨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了.這也 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三,法界圓覺宗 法界的「界」字,是包括一切法之義,即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號中的 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剎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 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剎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剎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剎 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佛智則不如是,一剎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而天臺,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 智境界而闡說.如天臺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禪,淨,密 等也都屬此宗.
宗諸大乘經論的古來各宗派,皆各有所偏據,故我特明三宗,因為以這三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至於上述的三 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凌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 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行」是側重當機者實踐上說的.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隨聞而解,隨解而行而證.所依所趣,在當機的各人有無量差別,不能拘說, 故法貴當機,當機者妙,藥貴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穢毒,若是拿來做藥,適當病人的 治療,那也是最好的藥了.所以不能定說怎般那般,更不可說這個法門某一類眾生可修,那個法門某一類眾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個時代機宜的大概而 言.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現在正是第三千年間.依教中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住世的時間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則有萬 年.分述於左:
一,依聲聞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時期 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但因為此土眾生的根機未熟,乃方便先說適合當時機宜的,先說聲聞乘法,令當機者起行證果.到法華會上才把這 本懷說出來:「為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前所說者,都是令入佛乘,法華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 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於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聲聞行果,乃佛住世時,當機廣說.我們看佛經,可以見到很多比丘得證聖果的記載── 或證須陀洹果,或證斯陀含果,或證阿那含果,或證阿羅漢果.即或有未能證得四沙門聖果者,從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滅度後,佛弟子 們依著如來的正法──聲聞行果實踐實修,證得聲聞果者,在教史上亦歷歷可見.所以正法期間,是依聲聞行果而趣於發起大乘心的.已證聲聞果者,大乘心一發, 即知早走上菩薩行的半途,不難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 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於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禪宗,淨土宗.禪宗出於第一期的末葉,附屬於第一期,故此像法時期足為代表的是密宗,淨土宗,是 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淨土宗如兜率淨土,即天國之一.西方等攝受凡夫淨土亦等於天國.依這天色身,天國土,直趣於所欲 獲得的大乘佛果.這是密淨的特點,與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證聲聞行果的根機,到這像法時候是很少有的了.因為像法時期的眾生,理解力雖比較強,但持比 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證聲聞行果頗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淨土,依密淨的天乘行果以期速達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 於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 這是踏上了佛滅後第三千年的時代了,到了這時候──末法的開始,依天乘行果修淨密勉強的雖還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 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機,並非完全沒有,不過畢竟是很少數的了.而且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詬為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 被謗為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 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 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 行果.所以末法期間,是依人乘行果而進大乘行的.
今天所說的,從前都有講過,不過沒有綜合的講,這次是綜合的講一遍了.人生佛教,即由人乘進趣大 乘的佛法,在我著的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現實主義,自由史觀等各書中,曾有詳細的理論建立.現在最要緊的是:先了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 佛法而實行佛法.就普遍的機宜上,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就從保持人的業果言,在今日亦須以佛法建立起人生道德,使人間可為實 行佛法的根據地.人人學佛,佛法才可風行世界,普遍全球.
我對佛法總系統的思想,略述如上.今天講了出來,是給大家一個總括的概念,你們應以這第 三期的系統思想,去觀察佛法,了解佛法,修行佛法,宣揚佛法.(心月,演培記)(見海刊二十一卷第十期)
源 流二七 中國佛學
──三十二年秋在漢藏教理院講──
第一章 佛學大綱.............................五三九第二章 中國佛學 特質在禪...................五四九
第一節 略敘因緣...........................五四九
一 梵僧的化風...........................五五一
二 華士之時尚...........................五五二
第二節 依教修心禪.........................五五四
一 安般禪...............................五五四
二 五門禪...............................五五六
三 念佛禪...............................五五七
四 實相禪...............................五六0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五六五
一 超教之頓悟...........................五六六
二 達摩與慧可...........................五六九
三 僧燦至弘忍...........................五七五
四 慧能之師資...........................五八二
第四節 超佛祖師禪.........................五八八
一 行思與懷讓...........................五八九
二 希遷與道一...........................五九四
三 百丈與道藥...........................五九七
四 雲龍與黃溈...........................六0七
第五節 越祖分燈禪.........................六一七
一 溈仰之邃密...........................六一八
二 臨濟之陡徹...........................六二二
三 洞曹之回互...........................六三0
四 雲門與法眼...........................六三六
第六節 宋元明清禪.........................六四六
一 公案之拈頌...........................六四九
二 話頭之疑參...........................六五二
三 禪淨之合修...........................六五四
四 宗教之和會...........................六五六
五 空默之觀照...........................六六0
六 語錄之纂研...........................六六二
七 坐跑之兼運...........................六六六
八 僧俗之常套...........................六六八
九 仙道之旁附...........................六七一
十 儒理之推演...........................六七三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臺賢教.....................六七九
第一節 緒言...............................六七九
一 賢首學與天臺學名義之審定.............六七九
二 臺賢為中國特創之佛學.................六八0
三 臺賢皆以禪為源.......................六八一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臺教...................六八二
一 天臺學之根據.........................六八二
二 天臺學之先河.........................六八三
三 天臺學之成立.........................六八四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六八四
乙 智者之完成.........................六八七
四 天臺學之演變.........................六九一
甲 荊溪與法相華嚴及禪之對抗...........六九一
乙 宋代山內山外與華嚴及禪之辨.........六九二
丙 藕益援禪法相入天臺.................六九三
五 天臺學之述要.........................六九三
六 天臺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六九五
第三節 如來禪演出賢首教...................六九七
一 賢首學之根據.........................六九七
二 賢首學之先河.........................六九七
三 賢首學之成立.........................六九九
甲 杜順之法界三觀及十玄...............六九九
乙 智儼之六相五教.....................七00
丙 賢首之三時十宗.....................七00
四 賢首學之演變.........................七0三
甲 慧苑之刊定.........................七0四
乙 清涼之恢宏.........................七0四
丙 圭峰之斂削.........................七0五
丁 宋以來之衰弱.......................七0五
戊 明清來與天臺之對抗.................七0五
五 賢首學之述要.........................七0六
六 賢首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七0八
第四節 賢首學與天臺學之比較...............七0九
一 五教與化法四教.......................七0九
二 十儀與化儀四教.......................七一0
三 三時與五時...........................七一一
四 同別圓與兼純圓.......................七一二
第五節 結論...............................七一三第四章 禪臺賢流歸淨土行.....................七一五
第一節 依教律修禪之淨.....................七一五
一 無量佛剎.............................七一六
二 彌勒內院.............................七一七
三 彌陀淨土.............................七一八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七二0
第三節 透禪融教律之淨.....................七三0
一 禪宗之淨.............................七三一
二 臺教之淨.............................七三八
三 賢教之淨.............................七四三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七四六
一 汎源.................................七四七
二 切因.................................七四八
三 碩果.................................七五0
四 轉流.................................七五二第五章 中國佛學之重建.......................七五四
第一節 略指所依...........................七五四
第二節 教史概觀...........................七五四
第三節 博究融匯...........................七五六
第四節 綜攝重建...........................七五八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第三級大乘特法 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於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眾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 願,唯一的事業.
此上三級的分別,是就整個的佛法普遍而說的,然大乘法廣,應分攝三宗以除偏執,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不過當時 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確定的說明於後:
一,法性空慧宗 通達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必須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然這要有畢竟空慧,才能究竟通達諸法空性.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 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槃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 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分大乘坲法.
二,法相唯識宗 法相是說明種種諸法無量差別的相狀,這相的意義非常之廣,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為法相.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 性,亦可說是相.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別相上一個正確的了解,適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別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 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別.即對於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了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所謂「諸識所 緣,唯識所現」.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淨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了.這也 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三,法界圓覺宗 法界的「界」字,是包括一切法之義,即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號中的 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剎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 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剎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剎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剎 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佛智則不如是,一剎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而天臺,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 智境界而闡說.如天臺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禪,淨,密 等也都屬此宗.
宗諸大乘經論的古來各宗派,皆各有所偏據,故我特明三宗,因為以這三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至於上述的三 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凌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 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行」是側重當機者實踐上說的.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隨聞而解,隨解而行而證.所依所趣,在當機的各人有無量差別,不能拘說, 故法貴當機,當機者妙,藥貴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穢毒,若是拿來做藥,適當病人的 治療,那也是最好的藥了.所以不能定說怎般那般,更不可說這個法門某一類眾生可修,那個法門某一類眾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個時代機宜的大概而 言.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現在正是第三千年間.依教中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住世的時間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則有萬 年.分述於左:
一,依聲聞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時期 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但因為此土眾生的根機未熟,乃方便先說適合當時機宜的,先說聲聞乘法,令當機者起行證果.到法華會上才把這 本懷說出來:「為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前所說者,都是令入佛乘,法華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 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於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聲聞行果,乃佛住世時,當機廣說.我們看佛經,可以見到很多比丘得證聖果的記載── 或證須陀洹果,或證斯陀含果,或證阿那含果,或證阿羅漢果.即或有未能證得四沙門聖果者,從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滅度後,佛弟子 們依著如來的正法──聲聞行果實踐實修,證得聲聞果者,在教史上亦歷歷可見.所以正法期間,是依聲聞行果而趣於發起大乘心的.已證聲聞果者,大乘心一發, 即知早走上菩薩行的半途,不難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 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於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禪宗,淨土宗.禪宗出於第一期的末葉,附屬於第一期,故此像法時期足為代表的是密宗,淨土宗,是 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淨土宗如兜率淨土,即天國之一.西方等攝受凡夫淨土亦等於天國.依這天色身,天國土,直趣於所欲 獲得的大乘佛果.這是密淨的特點,與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證聲聞行果的根機,到這像法時候是很少有的了.因為像法時期的眾生,理解力雖比較強,但持比 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證聲聞行果頗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淨土,依密淨的天乘行果以期速達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 於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 這是踏上了佛滅後第三千年的時代了,到了這時候──末法的開始,依天乘行果修淨密勉強的雖還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 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機,並非完全沒有,不過畢竟是很少數的了.而且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詬為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 被謗為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 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 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 行果.所以末法期間,是依人乘行果而進大乘行的.
今天所說的,從前都有講過,不過沒有綜合的講,這次是綜合的講一遍了.人生佛教,即由人乘進趣大 乘的佛法,在我著的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現實主義,自由史觀等各書中,曾有詳細的理論建立.現在最要緊的是:先了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 佛法而實行佛法.就普遍的機宜上,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就從保持人的業果言,在今日亦須以佛法建立起人生道德,使人間可為實 行佛法的根據地.人人學佛,佛法才可風行世界,普遍全球.
我對佛法總系統的思想,略述如上.今天講了出來,是給大家一個總括的概念,你們應以這第 三期的系統思想,去觀察佛法,了解佛法,修行佛法,宣揚佛法.(心月,演培記)(見海刊二十一卷第十期)
源 流二七 中國佛學
──三十二年秋在漢藏教理院講──
第一章 佛學大綱.............................五三九第二章 中國佛學 特質在禪...................五四九
第一節 略敘因緣...........................五四九
一 梵僧的化風...........................五五一
二 華士之時尚...........................五五二
第二節 依教修心禪.........................五五四
一 安般禪...............................五五四
二 五門禪...............................五五六
三 念佛禪...............................五五七
四 實相禪...............................五六0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五六五
一 超教之頓悟...........................五六六
二 達摩與慧可...........................五六九
三 僧燦至弘忍...........................五七五
四 慧能之師資...........................五八二
第四節 超佛祖師禪.........................五八八
一 行思與懷讓...........................五八九
二 希遷與道一...........................五九四
三 百丈與道藥...........................五九七
四 雲龍與黃溈...........................六0七
第五節 越祖分燈禪.........................六一七
一 溈仰之邃密...........................六一八
二 臨濟之陡徹...........................六二二
三 洞曹之回互...........................六三0
四 雲門與法眼...........................六三六
第六節 宋元明清禪.........................六四六
一 公案之拈頌...........................六四九
二 話頭之疑參...........................六五二
三 禪淨之合修...........................六五四
四 宗教之和會...........................六五六
五 空默之觀照...........................六六0
六 語錄之纂研...........................六六二
七 坐跑之兼運...........................六六六
八 僧俗之常套...........................六六八
九 仙道之旁附...........................六七一
十 儒理之推演...........................六七三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臺賢教.....................六七九
第一節 緒言...............................六七九
一 賢首學與天臺學名義之審定.............六七九
二 臺賢為中國特創之佛學.................六八0
三 臺賢皆以禪為源.......................六八一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臺教...................六八二
一 天臺學之根據.........................六八二
二 天臺學之先河.........................六八三
三 天臺學之成立.........................六八四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六八四
乙 智者之完成.........................六八七
四 天臺學之演變.........................六九一
甲 荊溪與法相華嚴及禪之對抗...........六九一
乙 宋代山內山外與華嚴及禪之辨.........六九二
丙 藕益援禪法相入天臺.................六九三
五 天臺學之述要.........................六九三
六 天臺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六九五
第三節 如來禪演出賢首教...................六九七
一 賢首學之根據.........................六九七
二 賢首學之先河.........................六九七
三 賢首學之成立.........................六九九
甲 杜順之法界三觀及十玄...............六九九
乙 智儼之六相五教.....................七00
丙 賢首之三時十宗.....................七00
四 賢首學之演變.........................七0三
甲 慧苑之刊定.........................七0四
乙 清涼之恢宏.........................七0四
丙 圭峰之斂削.........................七0五
丁 宋以來之衰弱.......................七0五
戊 明清來與天臺之對抗.................七0五
五 賢首學之述要.........................七0六
六 賢首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七0八
第四節 賢首學與天臺學之比較...............七0九
一 五教與化法四教.......................七0九
二 十儀與化儀四教.......................七一0
三 三時與五時...........................七一一
四 同別圓與兼純圓.......................七一二
第五節 結論...............................七一三第四章 禪臺賢流歸淨土行.....................七一五
第一節 依教律修禪之淨.....................七一五
一 無量佛剎.............................七一六
二 彌勒內院.............................七一七
三 彌陀淨土.............................七一八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七二0
第三節 透禪融教律之淨.....................七三0
一 禪宗之淨.............................七三一
二 臺教之淨.............................七三八
三 賢教之淨.............................七四三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七四六
一 汎源.................................七四七
二 切因.................................七四八
三 碩果.................................七五0
四 轉流.................................七五二第五章 中國佛學之重建.......................七五四
第一節 略指所依...........................七五四
第二節 教史概觀...........................七五四
第三節 博究融匯...........................七五六
第四節 綜攝重建...........................七五八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