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5, 2010

Page 135,136,137 of 260 T01_260.pdf 第一編 佛法總學 判攝 | 二三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修真言行, 能使現世發生許多功用,而修淨土行,則必能使其心有一定的歸宿,得到簡易的安心.所以修真言能發用,修淨土能安心.
上來所說的四行:律儀與禪觀, 是由自力而向上增進;真言與淨土,是由他力為加持.至於其餘的觀行,如一心三觀,法界觀等等,皆可收攝於禪觀中.故佛法中所有行門,皆此四行攝盡,是四行 為一切行門的大綱.
丁 證果
既說修行,應談證果,但證果的階類亦無量,現在以「信」,「戒」,「定」,「慧」四級來包括:
1 信果 對於佛教最初發起的信心,即為第一果.因無論其為七眾中何眾弟子,必須具有信心,方稱為佛弟子.雖這信果是從研教究理而得,而要使信果圓滿,非到究竟佛果 位不可.所以信果是由研究教理所得之果,同時亦是修律儀等行所得之果.凡學佛者,具足信心為必要的條件,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信為能 入」,學佛者具有真正的信心,方為真正的佛子.
2 戒果 此從律儀上所得之果,亦通禪觀上所得之果.如修禪觀成定共戒,修習真言成密戒,修淨土成淨戒,由修行證果而成道共戒.戒極重要,七眾弟子各有應持之戒,尤 其是出家比丘最為完具.其所以與俗人不同者,全在乎戒;其所以能住持佛教者,亦在乎斯.所以僧眾特殊的性質皆建築在律儀之上!儻能持戒即得戒果,得了戒果 才可為僧眾而住持佛教,弘揚佛法,為世福田.故出家僧眾對於戒律,應當特別注意.須知教理通達而無信,則不為佛子;即有信而無戒,亦不成住持僧寶.
3 定果 此特別是禪觀所得之果.但亦通於律儀,真言等所共得的定果,如由戒生定而得定等.可是得具足戒能成僧眾,而得定果便成賢眾.僧眾和賢眾不同,賢眾是因伏煩 惱而得定,如最低得初禪定,亦能伏了欲界煩惱;乃至得上界定,更不消說了.故佛法中所明得定,和凡夫或外道不同,凡夫外道或入邪定得邪通邪見;而佛教中得 定,最低限度要伏欲界煩惱.故修定得定,為佛教中最重要的事,如資糧,加行等位中,皆是與定相應.佛法中有內凡位和外凡位,凡修定得定,皆入於內凡的賢 位,與定相應.所以得定為賢眾,僧俗皆同.
4 慧果 此中所謂慧果,乃上來信,戒,定果的果上之果.所以非普通一般人所說的慧,而是聖位上所得的慧果:最低限度亦要入見道,得三乘果,證入聖眾──大乘聖果是 在初地菩薩,而小乘聖果則在須陀洹果.
故佛法中研究重在修證而得果:由信果則得七眾弟子之列;由戒果則得入住持佛教的僧眾,若無戒果即無僧眾;由 定果則有已伏煩惱的賢眾;由慧果則有斷智德成的聖眾.佛法究竟的目的,在得慧果──誠為難能之事!但若為佛教徒連最低的信果都未做到,便失去了為僧眾的資 格,不應濫廁僧倫,或自動退僧返俗;否則,須自勵自勉,勇猛精進才可.故為佛子最低限度,須具有信果,然後依此修習而得戒,定,慧果.所以欲今後的佛學建 立起來,須以這信,戒,定,慧果為目標.四種都能做到,固不易易,而必須信果與戒果做到,能師表人天,為世人所信仰皈依.定果或慧果,雖難能完全做到,而 亦要有少數人做到,得到方好.因為在四果上都有人做到,得到,纔能建立今後的佛教;否則,佛教便無從建立,那是何等悲痛的的事!所以既為佛教徒,應生慚 愧,發足大心,勇猛精進,毫無畏懼的振作精神向前去!我們試觀現在中國一般的佛教徒,非特慧,定,戒果沒有做到,即具足信果的亦如晨星碩果!故現在的佛 學,在世界上,在社會上,須要重新建立才可;現在再不從事建立,則佛學將來在世界上,恐怕就難以存在!雖然,若能得到四果而有真正的建立,則佛學在將來的 世界上,不患無「放大光明」的一日,同時亦能降伏一切魔障!
四 今後僧教育的建立
要實施現在的僧教育,須先行僧教育的改良,第一層是要有 中學畢業程度者,方許出家. 因曾經在中學畢了業,則對於各種常識,如社會常識,世界常識,國民常識等,已相當的具備;所以一出了家,只要對於佛學去專門學習,便可自度度世.且於佛理 能稍了解,乃能對佛法生起正確信心,然後出家入僧,才能對他實施僧教育.施設僧教育的次第程序,有四層:
甲,律儀院 在律儀院約二年:初半年先受沙彌戒,學習沙彌律儀,但須要實行工作,如兵士天天操練一樣;同時對於出家所應學的事情,皆應修學.次一年半則受比丘戒,學習 比丘律儀,但亦要做實踐的工作.一方面,對於出家僧眾應備的常識,亦兼學習.律儀院等於現在大學的預科,要學習為僧眾應備的知識與道德.乙,普通教理院 普通教理院約四年,其性質是等於現在的大學.其研究工作,則對於現在世界的科學,哲學等一切學說,亦有相當學習;但須以研究佛學為主體.如第一年則學五乘 共法,第二年學三乘共法,第三年學大乘不共法中的性相空有教義,第四年學大乘的行果.所以在普通教理院中,應作如此之支配,則對於全部佛教的教法,就可得 其普通的了解.
丙,高等教理院 高等教理院約三年,其性質等於大學以上研究院.因經歷了普通教理院,對於全部教法已得到相當的了解;所以到高等教理院則縮小了範圍,作專門研究某一部或某 一派的工作,精刻深造,須經三年.
丁,參學處 因經過了以上的學習,所以第四只可名為參學處.就是專門參訪年高德長的大德,大善知識,依之而修持.但參學處本無一定時間,現在亦不妨把牠定為三年.所以 由預科程度的律儀院,直到參學處,要經過十二年,僧教育方可完成.雖然,學者亦不必定經十二年,如經歷了初兩年,便有普通僧眾的常識,亦可以來在僧眾中作 佛教事業.或因學有餘力,則可由此而普通,而高等,而參學處;但亦可中途出來服務佛教事業.根據中學以上程度來施設僧教育,以前曾詳細說過,現在不過略說 說而已.
五 今後教制的施設如上文所說的四果:賢和聖,皆是出世果位的施設;而世間則在信眾和僧眾的施設.儻無信眾,則佛教不容易普遍於世界,無僧眾,便沒有住持佛教 的中堅.但信眾可多,如世界人盡為信眾更好;而僧眾則不必多,只要有少數中堅分子能住持佛教便夠了.
如前所講的十二年,在十二年中修學時代,皆可 名「學僧」.在十二年後,位於學僧之上,則皆可名「職僧」,以其能盡僧職去幹「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的工作.再位於職僧之上,則可名「德僧」,以其對 於一切的學問,經驗,行持,道德,都有充分圓滿的修養,為眾所欣敬,故為德僧.又若以年齡來支配,在三十以內,皆可為學僧的地位,從三十以上,乃至達到終 點,皆可為職僧和德僧的地位;但以最後為德僧地位.這是近於佛教中所謂「上,中,下座」的性質.佛弟子本有七眾,但現在從大體講信眾和僧眾二種;而在僧眾 中又把他分為學僧,職僧,德僧的三級,應當這樣去施設教制.
對於我所講的施設僧教育的方法,和住持佛教的責任等等,你們現在求學時代,須留心牢 記.將來果能去實行工作,便可作為前途的指針!但是上面所說的五層義理,是很簡單而約略的.若要充分的圓滿和徹透的明瞭,還須你們自已去修習研究,身
體 力行!(守志記)(見海刊十四卷三期)


二四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二十二年九月在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講──

一 遺教之整治
甲 法物館
乙 圖書館

二 學理之研究
甲 錫蘭文系學院
乙 中國文系學院
丙 西藏文系學院
丁 歐美文系學院

三 道行之修習
甲 律儀林
乙 禪觀林
丙 密咒林
丁 淨土林

四 效果之成就
甲 信果
乙 戒果
丙 定果
丁 智果

武昌佛學院,自去年改組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成立兩種的研究室.因我不久要到下江去,所以將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略為講明,以見 圖書館亦即此中的一部份.但這次不能詳說,不過把全部的佛法,列在世界佛學苑系統中,作一種簡要的敘述.今年第三期海潮音中,有一篇「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 後的建設」,是我去年在廈門講的,比今日所講的寬廣些,可以作這次講演的參考.世界佛學苑的工作,即對於佛法提綱挈領的分為「教」「理」「行」「果」四部 份,從這四部份去作適當的工夫.
一 遺教之整治教法即是遺教.我們研究佛學,而釋迦牟尼佛已涅槃,我們從何研究起呢?即依據釋迦佛所遺留下的教法而研究.此教法雖不全部是從釋迦佛的現身說法 而有,然皆本佛陀遺教而發展.遺教的流傳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先曾普遍亞洲,而現在已普及全世界.佛法既經過很多的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我們如要得到 真正的教法,須有一番整頓治理的工夫,方可為全人類所共遵共信.由此,須將世界各地的佛教,所有種種制度,寺院,佛像,經書等等,都能搜集整治到精確完 美,以為人類研究佛教的共遵共信基礎.故世苑有法物館,圖書館之施設焉.
甲,法物館 凡關於佛教中的制度,寺,殿,塔,像,衣,缽,雕刻,繪畫等等,此皆屬於法物.又可分為二系:1 美術系:此為法物之能表現佛教的莊嚴偉大,而使人們生起欣觀美感而恭敬信仰的,此即佛教中之美術.近來歐美美術界甚為重視,而於亞洲的美術中,尤佔一重要 的位置!2 史科系:此為法物之可作為研究佛教史所根據之材料的,如研究某一時代的塔幢等物,即可探知某一時代的佛教及社會情形.以上種種的關係,故有法物館的施設.
乙, 圖書館 即經書圖表等,此即為現在這�所研究的.亦有兩系:1 考校系:以經書有原本不同,或譯本不同,或版本同異,或成立以後發展變化,以及假託偽造等等的羼雜.凡有疑異之處,須細加考校,所謂「有疑則考,有異則 校」.沒有經過考校流行的經書,或來歷不清,或後人偽託,如開元釋教錄等,皆載明有疑偽的經書,故須經過一番考校工夫,乃有真確可依據研究的教典.2 編譯系:編即編輯,以經過考校之後,須進而編輯,如大藏經或某種叢書等.譯即翻譯,如各國有的佛教經書或為我國沒有的,而我國有的亦或為別國沒有.如錫蘭 巴利文藏中猶有我國所無的小..........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