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8, 2010

Page 114,115,116 of 260 T01_260.pdf 第一編 佛法總學 判攝 | 一九 諸法有無自性問題

執性,必定都是現行意言分別所起的),如非有計執為有,世間現量不可得,出世淨智現量亦不可得,只是意言增益有的。這�面有許多頗難辨別,如現前的桌子,在現見現覺中,只是黑色方形和堅觸,並無桌子,桌子乃由意言增益起的名相;可是人們的習慣,都以為親自見到覺到的,所以實有桌子。這種意言增益起的,雖很難了知,但還有一些很明顯的,如龜毛兔角等,完全是名言增益而起。在名字上龜毛不是兔角,兔角不是龜毛,雖有差別,但離開名言之外,則世間見覺、出世淨智,都不能證有,很容易的辨明它只是意言分別上所有的。由這明顯的龜毛兔角之唯名言有,也就可以例知上來所說的桌子房子等,也唯是名言分別有的了。遍計執性無不是名言假立的,離名言之外沒有自相,所以說他無自性。
依他起性,有一分是由無始虛妄習氣現起的雜染法。這染分依他,不但由現行意言分別現起,同時也要由無始虛妄習氣的內因才生起。三界中的一切有為法、無不是由無始以來虛妄分別之熏習於內識中,現在成熟才現起的、它與唯是獨頭意識上意言分別現起的不同;如有些有情,意識不發達,沒有名言所起的分別,但還是有它的根身器界的識境。又如二禪以上的諸天,六識尋伺完全不起,當然沒有意言分別,可是由不動業所感身器,還有他的定中境界。遍計所執,則完全是依托名言的,離了意言亳無所有;這染分依他,則亦託過去的分別習氣為生起之因。例如龜毛兔角與翳華夢境,雖同是虛幻,但龜毛兔角只在意言分別上有,離言無別自相;翳華則依眼病而幻現,眼病未癒,翳華不會消滅;夢境因睡眠心生起,睡眠心未息,夢境也不能沒有。染分依他也是這樣,無始來虛妄分別習氣沒有斷除,是無法使他不現起的。離現行意言之外,還是有世間現量的自相,所以說他有自性。
依他起中,亦有離執因緣變事的清淨分。由出離煩惱所知二障和我法二執的無漏因緣所變起的清淨依他起法,如報化身土、四智菩提等是。這些既是因緣所起。所以也是依他起法;離開名言,還是有淨智現量的自相,所以說他有自性。
圓成實性,是離執淨智所顯的真理,不是名言所假立的;雖在悟他方便上也可以有名字的安立,但它「無有相狀差別」。這無相狀差別的真實性,是由「無分別智」證明的,所以說「離言有無相性」。由此應知,唯識宗說依圓有性,遍計無性,是依離言有體無體說的,如定執離言無體,則必撥無染淨因果,落於損減執無疑。
唯識的「識」,以標準的唯識宗義看,是屬依他起性眾緣所生的;若離開依他起性談識,則將超越唯識宗的思想範圍,走入他宗的思想體系。識、有能了別轉變一切法的雄力,是依他起法中最殊勝最主要的法;所以唯識宗看一切法,或可離言而有,但決不可離識而有。凡執離識而有的,都是遍計所執,不問你有的是真如,是涅槃,是勝義諦,只要執為離識之外的,都落於遍計執。所以從外道所計的各獨定實性,乃至大小乘說離識以外的有為無為法,都是遍計。甚至說離識之外有實空、實心,也還是遍計。諸法但名宗所說的「名」,大致都承涊是不離識的,所以沒有離識的遍計執成分。
在西洋哲學�,有唯實論和唯名論。有的主張諸法的共相──觀念或概念──普遍恆常,所以是真實的。他們以為事實上的桌子等,時間過久就要壞滅,空間則唯局一處,所以反是虛假;但桌子的名義──共相──倒是遍一切處一切時而真實的。所以叫做唯實論。反對唯實論的說;共相不可見聞,唯名無實,所以叫做唯名論。唯實論不免執名為實的遍計增益執;唯名論多少已走近不離識的途徑。
在不離識中看一切法,有為現實,離言有自相性,是依他起。無為真常與勝義皆空,離言有無相性,是圓成實。
諸法假名,謂一切法都是現行意識上的名言分別,所以攝屬遍計執性。然廣義的如月稱說世間根量,沒有離了無始來虛妄分別習氣的,所以都是假名,則此假名不但是現行意言分別,世包括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最少可以通染分依他,甚至可以成立諸法「唯名論」,或「唯遍計執論」了。
總之、唯識宗是以可離言不可離識來說明諸法或有自性或無自性的。空宗是以可離識不可離緣來說明諸法都無自性的。然「識」也是緣起法,以緣起義說「識」也空無自性,是亳無問題的;但不可離緣的法,是否都不可離識,或不可離假名,則不無問題。所以、各宗普遍所無的是各獨定實自性,其餘則有為、無為、勝義、世俗,有種種說法的不同。
五 中國佛學的圓中自性說最後說到「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中國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祖說:「明本自心,見本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昔作曹溪禪的新擊節,曾特拈「自性」而加以發揮。永嘉禪師說:「本來自性天真佛」。天臺家在四弘誓願後加四句說:「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這些,舉不勝舉,極力講自性,極力稱揚自性,是中國佛學的特點。但到底這自性是什麼意義?和空宗等所斥為無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當然是不同的!應曉得:離執淨智所顯勝意,因是離執,所以是空;淨智所顯勝義,則又是有。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則離有之空是頑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則離空之有是妄有。凡是「有」者,皆性空緣起之有,微妙清淨明徹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凡是「空」者,皆緣起性空之空,真常圓滿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這非妄有、非頑空、即真空、即妙有之如實義,無以名之,假名曰「圓中性」。舉例說:如一株芭蕉,託於根種、水土、日光、空氣的眾緣而宛然生長;根種水土等因緣法也同樣的需要依託眾緣,從這展轉依託的眾緣上,求其邊際不可得。就宛然的蕉相,層層剝完,求其中堅不可得。就根種之展轉託於根種,向前推其開始時不可得,芭蕉復生芭蕉,向後推其終盡處不可得,所以是無邊無中無始無終的。然後後當起,就從此開始;前前已盡,就至此為終。窮極眾緣,即此是邊際。現成宛然,即此是其中堅。所以即始即終即邊即中的。無邊無中無始無終。故畢竟皆空。即始即終即邊即中,故統一切有。一芭蕉如此,一人、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塵、一恆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這圓中性,要到正智如如恆時相應的佛果正覺境界才能畢現。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其實普遍恆常本自如是,無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沒有一點兒離開一切法而單獨存在的,所以就任何一法要想求得其獨存的自性,終是畢竟空無的。而畢竟空無獨存自性的任何一法,又莫不周遍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為一法的現起之緣,一法即屬一切法,離一切法無此法,故一一都是空,空到徹底空。而由眾緣現起的這一法,遍入一切法,為一切法生起之緣,故具足一切有,有到徹底有。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一法即是法界全體,故又法法具足而統一切法性。所以天臺家常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拈一法,皆是法界」。因為每一法都是統一切法的,所以隨便拈起一法。小至一色一香,無非都是全法界。或問古禪德「如何是佛」?答:「磚頭瓦塊」。又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法都是統一切法牲,則法法莫不周圓,所以「拈一莖草」可以「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也可以「作一莖草」,甚至「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這統一切法性,有如海水,雖然後浪推前浪,波濤層出不窮;然皆不離海水的一味性;海水雖一味,仍不妨萬波起落。天臺家說:「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統一切法的中諦,就是這意義。賢首家說的事事無礙法界,也就是這意義。
這統一切法性,原是佛果智境的事事無礙法界全體性。但法法統一切法,則不妨在佛而佛,在人而人。所以通俗點說,不妨叫它做宇宙性;切近點說,也就是人生性;再切近說,就是當人自心性。所謂現前介爾一念心起,無不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雖不可得,而遍一切法;雖充塞法界,而無所有。所以達磨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說:「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當前的這一念心,就是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法界性,也就是本來的天真佛;成佛不必外求。當人即是。
在佛的智境上說,凡夫確皆本來是佛,在修證的事實上也確實見性即是成佛;但因現行意識的顛倒分別,和無始虛妄習氣的重重障執,明見現前一念自心的本性,卻不是容易的。所以必須要破除重重的執障,掃盡無始的妄習;那末、必須修習種種方便解行,上來所說的小乘大乘各種有無自性的理觀,又都是不可偏廢了。所以有人問禪德:「如何是佛」? 答曰:「即汝是佛」!進問:「如何保任」?答以「一翳在目,空華亂墜」。虛妄雖本明淨,但要除盡目中的翳病,必須假借種種方便。所以佛說的一切法門,若能適應當機,無不是治病的妙藥。雖然遍一切法皆是圓中性,又不妨層層破斥,重重融攝。
從這圓中性去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到臺、賢、禪、淨佛教的兩個特點:一、在理趣上,從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闡明一一法莫不是統一切法的「法界全體性」,本來圓滿,無欠無餘。雖臺、賢、禪、淨各宗教義有多少的不同,而這一點卻是大家共同主張的。二、在行門上,從統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成為「攝歸自心性」,所以在用功修行時,都從現前一念心為著手處。禪宗的直指人心;天臺的一念心上觀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華嚴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淨土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等,都是從現前的一念心上去徹觀一切,修證一切。不過後來因為他們專集中在統一切法性的圓解,與攝歸自心性的妙行,缺於研修其他一切方便,遂由疏略而漸落孤陋。
要明究竟的真理,可以說「從當人一念心徹見統一切法法界性」便得;在猶未成就一切福德資糧,沒有修集一切解行方便以前,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須一方面舉揚中國佛法的特勝點,一方面為對治現行意言分別,無始虛妄習氣,要修習種種教理行門的方便,方可以本末融貫,妙契圓中。
因討論諸法有無自性問題,發現中國佛學的高唱「自性」,乃說為圓中的統一切法性,和攝歸自心性的兩特點,特別的拈提出來。(演培、妙欽、文慧合記)(見海刊二十二卷十期)

二0 漢藏教理融會談
──二十六年九月在漢藏教理院講──

一 發端

二 空有問題
甲 二諦上觀察空有宗
     1. 嘉祥四重天臺七重賢首五重等
     2. 瑜伽唯識的四重二諦
乙 論法上觀察空有宗
     1. 有宗用科學邏輯立論
     2. 空宗龍樹等用辯證法破顯
     3. 空宗清辨派近於形式邏輯
丙 空有宗比觀
丁 漢藏應互學

三 顯密問題
甲 不取東臺密判教取藏所分顯密
乙 性相為顯臺賢禪淨等即等於密
丙 一切佛法之顯密觀
丁 重重顯密之勝劣觀
戊 臺賢禪淨及各派密續之互學
四 結論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