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2, 2010

Page 126,127,128 of 260 T01_260.pdf 第一編 佛法總學 判攝 | 二二 新與融貫

根據,適應時機之教化上而建立的。中國性、相、律、密各宗,為傳承印度的宗派;臺、賢、禪、淨等,為創立的宗派。日本繼承中國,復有日蓮宗、淨土真宗等之開創;諸宗派至今,皆各有其系統的傳承,非常嚴格。而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則不欲專承一宗之徒裔。以為由佛之無上遍正覺所證明之法界性相,為度生應機而有種種施設,法流多門,體源一味,權巧無量之方便法,無不為度生而興;古德開創宗派,其妙用亦在乎此。由此看法,無上大覺海中流出來的教法,為了傳持者及入世應機的各有偏勝:由迦葉、阿難等承持,則成初期小乘;由龍樹、無著、世親等弘傳,則成中期大乘;由龍智、善無畏、蓮花生等傳承,則成後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可分為三期了。後來到了佛滅度後千二百餘年的當兒,印度的佛法已由衰落而消聲匿跡;在印度奔放的佛法鮮花,不能不轉移到異地去開放!錫蘭、暹羅、緬甸等地所盛傳之巴利文佛法(以錫籣為代表),就是印度的初期小乘佛法;從中國到高麗、日本等地所盛傳之佛法(以中國的漢文為代表),就是印度的中期大乘佛法;而由西藏及再傳於蒙古、尼泊爾等地所盛行之密法(以中國的西藏文為代表),即為印度的後期密法,此為印度三期佛法的二千餘年來支流的大概。其於諸法性相一味平等中之各宗派法門,皆可隨人根機所宜而修學,藉以通達究竟覺海。所以本人觀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為一貫;在教理解釋上,教法弘揚上,隨機施設而不專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礙。
丙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站在佛法立場上,用佛法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眾生,一切眾生互相關涉,而一世界與無量世界亦相攝相入;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此意。所以佛法並不是為此一人生及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當體無始無終,無邊無中。發心修學佛法者,應不為空間時間所限,宜超出一切時空,涉入一切時空。於佛法如此理解,即能自悟悟他,精進無息,無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蓋成佛不過自悟悟他而已,菩薩行滿,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獲,何須刻期求證!因為刻期追求,大抵為滿足虛榮心所驅使;而著相拘求,非僅心量狹小,且未免反增煩惱耳!佛法中雖有為接引一類誇大之眾生,或激發一類懈怠眾生,施設即身成佛、立地成佛等假名,但本人提倡發長遠心修自悟悟他行,不怠不息,而不以此類假名而掀起刻期求成之貪心。
丁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
前面三點從消極的反面立說,第四點恰從積極的正面言之。從正面講,本人為一從凡夫而得聞佛法信受奉行者,認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貫可達到究竟圓滿之覺海。凡能貫通五乘、三乘及大乘教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便是菩薩,所以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是「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這裡有兩件事:一是學菩薩發心,二是學菩薩修行。本人還不能如菩薩那樣發心、修行,現在是學菩薩的發心,學菩薩修行。本來學菩薩是極難能的事,須經過十信而入初發心住,再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修集福慧資糧滿足,始能進為聖位菩薩。今人不知此義,每每稍具信行,馬上心高氣傲自命成佛;不知少分之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尚未做到呢!你們發心到佛法中修行,要切實認清這一點。照大乘起信論上講,真正初發心菩薩,須於入發心住以前,經過十千大劫修行六度萬行,才為真正初發心菩薩;然後再經過三大無數劫,方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本人亦為願學菩薩發真正菩提心而修行六度萬行者。至於發菩提心的修法,前新譯西藏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論,根據印度龍樹、無著諸菩薩所說,曾有精密的闡明,可參照修習;俾不落於人天福報心、二乘自了心,而得發起修行六度的大菩提心。

二 佛教中心與中國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義
依上面的意趣,可以觀察本人的思想,即新的思想與融貫的思想。先說新的意義:平常說新乃對舊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勝義中無新無舊,緣生義中則沒有一定的分劃,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無量世界,都剎那剎那生滅相續的遷流著而新陳代謝。然依佛法契理契機的契機原則,以佛法適應這現代的思想潮流及將來的趨勢上,因為人類在一個區域之中一個時代�面,適應其現在的將來的生活,則有一種新的意義。便是契機的意思。根據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適應時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時代性的色彩,隨時代以發揚佛法之教化功用,這在四悉檀中叫做世界悉檀,即是佛法活躍在人類社會或眾生世界�,人人都歡喜奉行。如是,即為本人所提倡的弘揚佛法的新的意義。若是故步自封不能適應時代;或標奇立勝,從古代或異地另尋來一個方法,欲以移易當地原狀,則都不免落於非契機的病根上。一般為佛法傳持的人,若能依照契理契機去躬踐實行,則不但目前及將來的中國的佛教可以發揚光大,即全世界佛教亦會因此而鼎新起來。
乙 佛教中心的新
新、需要佛教中心的新,即是以佛教為中心而適應現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的佛教。這佛教的中心的新、是建立在依佛法真理而契適時代機宜的原則上。所以本人三十年來宏揚佛法,旁及東西古今文化思想,是抱定以佛教為中心的觀念,去觀察現代的一切新的經濟、政治、教育、文藝及科學、哲學諸文化,無一不可為佛法所批評的對象或發揚的工具,這就是應用佛法的新。然而、若不能以佛法適應時代、契眾生機,則失掉這�所謂的新,在社會眾生界是一種沒有作用的東西:如此的佛教,會成為一種死的佛教!又若不能以佛教為中心,但樹起契機的標幟而奔趨時代文化潮流或浪漫文藝的新,則他們的新已經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而必然的會流到返俗判教中去!這都不是我所提倡的新。在這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適應時機、融攝文化和適應新時代新潮流去發揚宏通佛法,我有很多的寫作,都是如此的。
丙 中國佛教本位的新
本來、佛教是沒有民族和國界的限制的,現在講中國佛教本位的新,則因在中國已有一二千年歷史的佛教,有不得不注意的必要。而此中所謂中國佛教,更應簡別為華文佛教。今中國雖合漢、滿、蒙、回、藏,然漢文佔十之九有餘,故通稱漢文為國文,那末漢文文化就是中國文化。海禁未開之前,交通不便,各國文字彼此互相研究非常困難,今日往來研究各國文字已比以前容易及繁廣得多。即如在這講堂�,通外國文者,如巴利文、緬甸文、英文、日本文等,各有其人。在目前中國佛教裹的出家僧眾,是很有人能精通其他文字的了;所以現在彼此互觀各國之佛教,是感不到困難。但是我此中所雲中國佛教本位的新,是以中國二千年來傳演流變的佛法為根據,在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要上,去吸收採擇各時代各方域佛教的特長,以成為復興中國民族中的中國新佛教,以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趨勢上的需求。由此,本人所謂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傾倒于西化、麻醉于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國佛教的所謂新!亦不同有些人憑個己研究的一點心得,批評中國從來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據佛法的律制以從新設立的新!此皆不能根據中國佛教去採擇各國佛教所長,以適應目前及將來中國趨勢上的需要。所以本人所謂的中國佛教本位的新,有兩點:一、是掃去中國佛教不能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求的病態,二、是揭破離開中國佛教本位而易以異地異代的新謬見。在這兩個原則之下,在中國目前及將來趨勢的需求上,把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來。

三 宗乘融貫與文系融貫
甲 融貫的由來關於本人的融貫思想的由來,說起來亦大有因緣。最初、本人親近的善知識,是禪宗的寄禪老和尚(即八指頭陀)等,對於參禪的傾向較深,對臺賢教義稍稍研究。後來自看藏經,於性相經論的得意處,每在離言的禪意,頗契維摩經所謂文字性空即解脫性。如天臺的離言諦,法相的離言自性,法性的離戲論分別,都融徹到禪宗上的不
立文字,如古人所謂「不即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放觀一切經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擺設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滲透虛空中的光影;故於一切佛法,容易成為融會貫通的思想。此種思想、在我的著述中發表的很多,這�且提出兩個綱領來說說。
乙 宗乘融貫
宗、即是宗派。我曾把印度、中國、日本之各部各宗各派,融貫以著成佛教各宗派源流,及佛乘宗要論、大乘宗地圖等,可資參考。乘、即諸乘,論藏、曾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融貫於佛學概論等。本人這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可與西藏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中的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比觀。如圖:
taixu_128a_of_260.jpg

丙 文系融貫從大覺世尊大悲心海中流出的清淨教法,在印度有三時期:即是初五百年的,今流為錫蘭、緬甸、暹羅等地的巴利文系佛教;第二五百年的,今流為中國、高麗、日本等地的華文系佛教;第三五百年的,今流為西藏、蒙古、尼泊爾等地的藏文佛教。

taixu_128b_of_260.jpg

除此諸文系以外,歐美文系近年亦成一新的研究。依止各文系以融貫世界佛學而為建立弘揚世界佛學的工具,是本苑名為世界佛學苑的由來。不過第一宗乘融貫的思想,初祗限於漢文系,今後希望普遍到各種文系中去。第二文系融貫的思想,希望研究各種文,更能融貫到所研究各部派的宗義上去。
四 本院研究諸系的略明本院的研究系,分為六系:
第一、俱舍阿含系:此舉俱舍為主而遍及三乘共法,從漢文的俱舍阿含研究,亦須參考巴利文、西藏文各系,才能融會貫通。俱舍、阿含為最能貫通各文系之佛教者,故研究佛教者須從此著手。
第二、法性般若系:法性般若系以中論或三論或四論(即於中、百、十二門三論外添一大智度論)為研究之入手。在印度有龍樹、提婆、羅侯羅、青目、清辨、佛護、月稱等諸健將;在中國有鳩摩羅什、僧肇、僧叡、高麗朗、止觀詮、興皇朗、吉藏等中心分子;在日本有慧灌、福亮、道慈等主要人物;而西藏各派亦大抵奉中論為究竟義。第三、法相唯識系:研究法相唯識,可以慈恩師資之說為基本。上溯印度無著、世親、安慧、護法,及中國覺愛、真諦三藏等,而下逮慧沼、智周、以及日本、西藏唯識學中諸巨子。
 b第四、法界顯密系:此系包括、臺、賢、禪、淨、密五宗,中國千百年來都以臺賢為教義,以禪淨為修行,而近年則密咒行亦頗興盛。
第五、教乘次第與教宗歷史系:教乘次第是一種總攝分判一切佛法的位置研究;教宗歷史,是對于整個佛教或各宗或各點的歷史系研究。
第六、律藏研究與僧制整理系:佛制戒律,是佛教建立住持僧團的生命線。照原..........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