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0, 2010

Page 151...152 of 260 源流 | 二七 中國佛學

taixu_151_of_260.jpg
第一章 佛學大綱
本學期講中國佛學.前天講的議印度佛教,可以作為敘言;今天這個圖表,可以作為中國佛學的大綱.現在先將這圖表作一個簡括的認識;上面「大乘以佛為本」, 即所謂佛法,也就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水平線上為「一切有情界」,也就是眾生法或眾生法界.此眾生界有二線通到當中的「佛性」;佛性一線通到佛.這佛性可以 看成是眾生與佛相通的心法,即平常所謂「心佛眾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心,眾生的不同,同時又可以看出眾生,心,佛的相通.
佛性以下和眾生 界以上,是佛所說的教法.這些教法,一方面是佛所證的法,一方面是就眾生的機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所施的教法.圖中的佛性,即是眾生可能接受佛陀教化的可能 性.道個可能性,非常緊要.如果眾生沒有可能性,即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化.所以佛陀的教化,雖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但也要觀察眾生的機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才能 說出適應眾生所急切需要的教法來.圖中的教法,即是佛陀觀察眾生的機宜而施設的.
以上將圖表作了一個概略的說明,下面再詳細地分開來講.大乘以佛 為本:大乘法即佛自證法,亦即依佛本願力以教化眾生的法.所以只要說到大乘法,就應本佛能證所證之心境為本質.法華經上說:「三世諸佛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所謂為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又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謂佛之知見和諸法實相,就是佛的自證法界,亦即大乘法的本.此 處所講的佛,即佛法界或佛陀的自證法界,也可說是三種身土----法性身,法性土,受用身,受用土,應化身,應化土.二身,十身,減少增多都可以.如果再 分類來講,可以分為無上涅槃與無上菩提;但綜合起來說,只消一個佛字.
涅槃是梵語,意譯為「圓寂」.在中國,一般人把圓寂二字亂用於人的死亡,這 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圓寂的本義,是功德圓滿,過患寂滅的意思;此已不但是三乘的涅槃寂滅,而是無上圓滿的大寂滅.菩提譯為覺,無上菩提即無上「妙覺」.此 種無上菩提無上涅槃的轉依果,即名為佛.佛,是從二轉依的總相來講.若分開來說,即

Page 152 of 260 源流 | 二七 中國佛學

如上面所說的菩提與涅槃.關於這方面講得較詳細的,如佛地經上的五法:第一 清淨法界,即此中所講的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即是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說,妙覺或無上菩提,是此四智的總體;此即所 謂佛,也就是大乘法的根本.這在密宗的教義裹,講五方佛或五智法身,亦即此五法,不過將清淨法界的名字改為法界體性智而已.此五法也可以配三身來講:清淨 法界為四智之真實性,即法性身.所成四智真實功德,就是自受用身;依四智中之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成他受用身;合自受用與他受用曰報身.依妙觀察智和成所 作智成應化身.五法與三身相攝如此,但總括而言之曰佛.
依大乘根本佛法來教化眾生時,就要所化的眾生是否有與佛法相通的共同性? 有此共同性,又是否可以領受佛法教化,乃至有否成羅漢與成佛的可能? 這種共同性,即是可以教化成佛之可能性,亦即佛性.眾生與佛雖有相通的共同性,但在相通的共同性之上,仍各有不同的相用和德能;所以眾生與佛,又是截然不 同的.
就佛與眾生的共同性說,即顯示:佛原也是由眾生而成的,他不過是已成佛的眾生;猶未成佛的眾生,未來也可以成.有此共同性,不但可以接受佛 法,而且還有一種成佛的可能性,若只有共同性而無可能性,眾生仍不能轉變成佛.譬如說茶壺中有空,房屋中也有空,空與空是共同性,但因茶壺與房屋德相和業 用各各不同,所以雖有共同的空性,而牠那德相和業用仍不能轉變.然而眾生不同,它不但有與佛的共同性,且有轉變成佛的可能性.
關於共同性可作幾點 說明:第一,如說眾生是因緣生法,佛亦是因緣生法.在這同一因緣生法的意義上,佛與眾生是共同的.第二,佛與眾生既同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空無自性的, 這空無自性的意義,也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再就我們的言說分別上講,佛與眾生,都是假名安立,此假名安立亦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由於這共同性的緣故,佛將 自所證法,說給眾生聽,也可以說是眾生法;故眾生可以領受.但佛與眾生究竟有否不同的地方呢?有.如佛是清淨的,眾生是雜染的;佛是明覺的,眾生是昏迷 的;佛是安樂的,眾生是苦惱的;佛是自在無礙的,眾生是纏縛障礙的.佛與眾生有此種種的不同,但亦有無異的共同性.如壺中的空不異房中的空,雖不異但仍有 不同.所以眾生轉變成佛的可能性,並非離共同性之外而有的,他在變化無窮的活動中,如如不動的佛性恆時存在.
從圖中的佛性為中心,牠兩邊有兩條線 通空與識,如上面以佛為中心,旁邊有圓寂和妙覺.原來空識是不二的,不過為說明起見,故分別說之.
通無上涅槃是「如實而無可取」之空,這是說明佛 與眾生的共同性.此性即諸法的空性,通於有情無情.所以如實而無可取之空性,是諸法圓滿究竟的如實性,它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品,是無少法可取的.因為 可取之法都由於見聞覺知自識分別,或思想言語等上對待假立的.不是恆常不變普遍圓滿的真實性.由言識所起的可取之法,還可以用言識來否定他.所以都無可 取, 只可說是空.
另一面是「極空而無可捨之識」.一張因緣生法的桌子,可以看得見,拿得著,而因緣生法的心識,卻拿不著,看不見.因其眾緣所生 剎那即滅,又拿不著,看不見,所以說他是極空.雖然極空,但卻捨不掉.如唯物論者說,宇宙現象的本源是物質的原子,未生動物以前,僅有物質而無心識.但認 識未有動物以前的原子,還不是識? 所以唯物論立在認識上面還不是捨不了識.又如說一切法皆空,「空」還不是在「空的這個念頭」上起說?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們要以懷疑的態度觀察宇宙萬有,但他那個「疑」總是離不了.以疑否定宇宙萬有,而疑的本身竟成了一個最後的實在.實在的疑,當然也 可疑,但疑仍在,此疑就是思,也即心識.所以無論你如何否定一切物,而能否定的心識作用,終是不能否定的.此心識的明了覺知性,極其活動靈變,剎那生滅而 相續遷流.所以極空而無可捨之識,有其轉變可能性,就是說眾生都..........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