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2, 2010

Page 189,190,191 of 260 源流 | 二七 中國佛學

他們的思想完全是由於自修禪觀內證三昧以後,各引大乘經論為印證以開發出來的.
由此故說這兩宗學說是中國佛學.
三 臺賢皆以禪為源
這 兩宗學說,在宋明來雖與慈恩宗皆稱為教下三家,然地論,攝論,三論,慈恩,成實,俱舍等各宗,皆是傳承印度的學說將其發揚光大而已,獨這兩宗的學說,雖亦 依經論為印證,而不是承傳其學系者,乃是由自修禪定得成就後發展出來的.譬如慧文禪師並沒有著作行世,只留幾句簡單的禪語,杜順亦祗有法界觀與幾首禪偈; 故這兩宗的學說,是以修禪為源泉的,所以中國佛法之骨髓,在於禪.這兩宗之學,既由先得禪定而後印以經論才建立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禪定的禪師, 到了第二代祖師才向教理方面漸為解釋,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學由此確定.後世不察其禪源而僅講其教相,因稱教下.假若這兩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傳承者不 向教理方面發展,則其學必歸為禪宗矣.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臺教
一 天臺學之根據天臺宗根據的經論,以法華經為最要,故有稱天臺宗為法華宗者.然此宗實不完全依據法華.何以故?譬如天臺初祖慧文禪師,他最初引為證明的是大 智度論與中觀論,而鮮有稱其以法華為宗者.到了慧思大師,禪定之餘,雖常誦法華,修安樂行三昧,但他最注意的還是大品般若.至天臺智者大師,始全重法華 經,誦藥王品,親見靈山,得法華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華經;同時他於涅槃經亦甚重之.故天臺宗根據之經,是法華涅槃和大品般若.根據的論,為大智度論,例 如慧文禪師說明一心三觀,他是根據智論所說的三智一心中得( 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三種智於一心中同時具得).次為中論,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觀,由觀一境真俗中三諦而發,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就是一 境:「我說即是空」,就是真諦發空觀;又雲「亦說為假名」,就是俗諦發假觀,又雲「亦名中道義」,就是中諦發中觀.因此天臺宗一心三觀,亦是依據中論的因 緣所生法一偈而開演的.有為法無論心色假實都是因緣所生,凡是緣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臺之立四教,亦依中論,此偈初句因緣所生法, 對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觀緣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鈍不離小,是通教義;三句觀因緣所生即空而亦即為假,乃為別教;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 為圓教義.隨拈一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臺宗所根據的幾種重要的經論,其次尚有維摩,金光明經等,成實與舊譯俱舍論等,茲不繁演.
二 天臺學之先河
智 者大師依法華開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師等大弘法華,光宅所說,在智者大師著述中嘗引辨之.其次慧觀,慧嚴諸法師涅槃宗的立論,以法華為同歸 教,而以涅槃為常住教,加於法華之上;後來由智者大師運用其博大天才融合法華涅槃為一時,涅槃宗遂歸入天臺.其次,天臺一境三諦既然是依據中論,故三論宗 或四論宗諸師之所說義,亦皆為智者大師收歸其或通或別或圓之教.復次,成實論亦為天臺所取,此論在梁朝宏傳最盛,所以當時有成實宗之建立,且有判為大乘 者,僧朗法師弘三論以破之,始判為小乘;智者大師的通教教義,多取成實論意.復有地論宗,攝論宗諸師之教義,智者大師雖不多依據,但在摩訶止觀所講菴摩羅 識等,亦嘗汲取於二論.復次,俱舍有新舊兩譯,智者大師的藏教教義,則多取材於舊俱舍論.由這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臺宗的廣大學海.
三 天臺教之成立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
天臺學胚胎於慧文禪師,長養於慧思禪師,至智者大師集其大成,而判釋佛陀一代時教.慧文禪師本來是修禪定的,故向稱為禪師.但在慧文禪師以前,平常修禪定的人,或依坐禪要法經等修習禪觀,未有一心三觀之禪;天臺之一心三觀,為慧文禪師所悟而印證於智度論等者.其次,一境三諦之說,至慧思和智者根據法華諸法實相的十如是義,廣為發揮,妙理重重,尤稱絕唱!這種的悟境,多出於禪觀而得的自證境界.
天 臺宗到了慧思禪師,基礎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禪師嘗誦法華經,修安樂行三昧.他的著述,傳說有好幾種,但是現在存著的,只有「安樂行義」,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發願文」,「大乘止觀」四種.前三種是思禪師敘述禪定用功方法等,重在實行;大乘止觀之關於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論的思想.由此有人 說大乘止觀不是慧思禪師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觀中所引用的起信論文句,在後於慧思的弟子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尚不見引用,而已先為慧思引用,實屬可疑!但是 依我的研究,這大乘止觀還是慧思禪師作的,理由是:傳譯起信論的真諦法師,來華在粱朝武帝末年,這時思師猶在.適逢世亂,真諦法師亦不能安處,遂遍遊南方 各地,曾到過衡州,起信論即在衡州時譯.衡州即南嶽山之所在地,所以當時慧思禪師可以見到起信論,因此可以依起信論作大乘止觀.而智者大師其時已到江浙去 了,和衡州相距很遠,交通困難,況梁陳間又是個亂世,起信論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見到起信論,他沒見到起信論,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論了.從此可 以推定大乘止觀是慧思禪師的著作,並不是後人的假脫.
慧思禪師居住湖南的南嶽山,世人嘗叫他南嶽大師,他對於天臺宗是第二代祖師,他雖受持法華安 樂行三昧,然而他也專重習禪,且在他的發願文中,尤極推重般若.安樂行三昧是依法華經的,他說修法華三昧而得六根淨,當具足四種之妙安樂行.他又解法華經 的譬喻,依般若三論等發明天臺的一乘義,謂之一華成眾果,一時而具足.談到慧思禪師的禪定,雖說是修法華安樂三昧,而他是以禪為根本的,因此他於法華祇是 修法華禪.修法華三昧行有二種:一種是有相行,即受持法華經而求得禪定;一種是無相行,就是說日常四威儀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說明慧思禪師的解行大 概,但是他對於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思想,並未十分發揚,到了智者大師才發揚光大.
乙 智者之完成
說到智者大師,他是天臺宗第三代的祖師,天臺宗學到了智者大師才成立.他的歷史,如史傳中說.茲將他的思想學說和建立天臺學的幾個重要意義一說.智者大師建立教觀的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偉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時等來判釋釋尊的一代教法.
1. 建立八教 以八教來判決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種:一種是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這四種教,是實質的分判,也可以說是事實的分判.從受教的眾生方 面觀察根機而分別施藥,這樣就可以將釋尊無量教法分判得有條不紊了.其次,化儀四教是說明佛陀應機說法的各種方法儀式:一頓教,對上根利智直說成佛之法 者,如華嚴經等;二漸教,是對普通的三乘人說從小入大法門者,這有初中後的分別:漸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諸經,上者,如般若經等;三秘密教,秘有二 種:一種是同在一法會中,聞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羅尼秘密,現在的密宗還是天臺二種秘密中之一種;四不定教,說法不定,或聞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 種說法儀式之外,餘式為不定教.
化儀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師學說中一種最殊勝義.在他以前,雖有頓漸和半滿的說法,但是沒有法與儀的分類,到了智者大師始建立.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意義和組織很繁廣,在這短時間中不能有詳明的敘說,不過大約可以用大小乘來分配一下以見其大概.如表:
taixu_191_of_260.jpg
照上表觀之,雖然前二是小乘,後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圖表,就可明白了.
2. 五時 第二智者大師建立天臺教義,有五時的分判.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涅槃時.這五時,是說明釋尊說法的時代前後所說的各別不 同;但釋尊的說法,本沒有限定,所以天臺於此別五時以外,又有通五時之說.別五時就是說法聽法別有齊限,通五時就是可通前後的.
3.一念三千 第三為智者大師建立天臺教觀中最特勝之點:所謂一念三千.五時分判:是根據涅槃五味,法華窮子喻等.此一念三千,為一心三觀所觀真俗中三諦所託之法.一念 三千簡單的說明 就是一剎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諸法,包羅一切有情法和非有情法.天臺教中分宇宙萬法為三類:一曰有情,即正報;二曰非情,即依報;三曰五蘊,即情與非情所共依 之法.這三類法,各具有十種差別,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攝,就是說地獄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 佛界也具有地獄等九界,這樣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這百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十如是,謂之百界千如. 依,正,五蘊三類,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這三千諸法,一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諦,三諦圓融互攝,照之即成一心三觀.一心三觀中,具足三千諸法,謂之一 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實顯現曰事造,理具事造兩重三千諸法互攝互融,乃為天臺智者大師依法華諸法實相義,充實慧文一心三觀之微妙觀境.
4. 六即 第四是天臺智者大師建立的六即義.言六即者:一,理即,就是三千諸法在一心中具有,則一切眾生即同諸佛,無二無別,當體即佛,因此說一切眾生本皆是佛. 二,名字即,名字謂教理,依教理而開圓解,解齊諸佛,曰名字即佛.三,觀行即,謂依前理解,觀行相印也.四,相似即,六根清淨相似於佛也.五,分證即,於 佛法身次第分證.六,究竟即,謂於佛果圓滿證得.這六即義依圓教立,而藏通別教亦得各論淺深,就是說: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圓教人也有圓教的六即,凡 聖階位,又有互齊各殊之義,茲不繁述.此外還有惑,業,苦之三道,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般若,解脫,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三智, 法,報,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脫等,這些和三觀三諦相應而說的三法門,亦為此宗教義之特點.
四 天臺學之演變天臺學之成立,歸功智者大師,但是智者大師的學說,統統是由章安尊者記錄而成.他的著述,向稱三大部為根本教典,就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 訶止觀.此外還有五小部及禪波羅蜜,六妙門等.但天臺學成立後,當時因時地交通的關係,只能在天臺山的一方面弘傳,其他的地方,並不十分發達.可是到了後 代就漸漸弘傳到各方,因此天臺之學就有很多的演變了.
甲 荊溪與法相華嚴及禪之對抗天臺學自智者大師去世後百餘年的時候,有荊溪大師承傳斯學.在這個時期中間,中國佛學界曾經過慈恩之法相唯識的弘揚,當法相學盛興的時候,天臺宗頗受掩抑.........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