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京聲,又譯有佛大先的禪秘要治病法.此類佛典,大致相近,所以歸納在一起 但亦有小異,以五門重在念佛禪,而羅什之佛法要略則重於實相禪,五門禪法序說:「三業之興,禪智為要:禪無智無以深其寂,智無禪無以寂其照」.此為當時修 禪之要旨,即後來實相禪與宗門禪所謂「即寂而照,即照而寂」,亦仍不出此幾句要言.
當時有玄高從佛陀禪師學──佛陀或雲即佛陀扇多,或雲即佛陀跋 陀羅──,禪功甚高,為佛陀禪師所印證,歎為希有,深得時主之敬信,其所現之神用頗多.覺賢雖從事翻釋,以弘禪法為主.魏孝文帝崇敬佛陀扇多,造少林寺授 徒修禪,還有曇摩耶舍亦在江陵大弘禪業.僧稠從佛陀弟子道房習禪,其禪境為少林寺佛陀祖師讚為蔥嶺以東修禪第一.當時的國王,曾要求僧稠禪師顯神通,稠答 以佛法不許.王苦求之,乃以袈裟置地,王令多人取之不動,稠命一侍者毫不費力地持去.其後粱武帝奉佛舍道,道士陸修靜率眾去北齊,要求國王許與僧徒比驗, 究看若真若假,設佛教無能即請奉道.爰集所有僧道,而道士有符咒功能者,盡將所有和尚之袈裟飯缽騰上空中,僧咸驚慌.時眾中有僧稠禪師之弟子曇顯,出其師 用之袈裟,令道士咒之無能動者,如是道士之術失靈,王仍信佛,可見僧稠禪力之偉大.當僧稠時帝王欲專從禪法,盡廢經律,僧稠以禪律相通諫之乃免,彌見當時 禪法有驚人發展.此為禪宗以前之禪的第二階段.(弘悲記)
三 念佛禪
此說念佛禪,為後來專門持名之念佛法門所從出,但其不同的,當時修念 佛禪的人大都是注重禪定而念佛,所以他們的念佛也就成了修習禪定的法門了.
本來五門禪內已經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禪乃是進一步專重念佛的行法. 此念佛禪之開始,並不在五門之後;依中國佛教的歷史看,在後漢末與安世高同時有支婁迦讖者,翻譯般舟三昧經,以不坐不臥之長行而念佛,故又名長行念佛三昧 支婁迦讖譯的首楞嚴三昧經,也是念佛三昧所攝.關於阿彌陀佛之經典,有現在我們常念的阿彌陀經,為羅什譯,但此前已有譯過,又有觀彌勒上生經,這兩種經都 是主張念佛生淨土的.道安以前已有僧顯禪師在禪定中親見彌陀,往生淨土.道安法師初修安那般那禪,後來又持彌勒名,誓生兜率.所以念佛禪在慧遠前已萌其 端.
念佛禪雖在道安前已萌芽,而專主提倡的則是廬山慧遠法師.小彌陀經裡有持名念佛法門,慧遠法師即依此法門而創廬山之蓮社.慧遠法師雖專重結社 念佛,而他的念佛仍是修禪,故他並不同於後來與禪分家的念佛者.總之,他的念佛乃即禪之念佛.故當慧遠法師臨終時說:「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聖眾」.既雲在 定中見淨土與聖眾,那末他所修的念佛法門,不用說是「即禪」的了.慧遠法師既結社念佛,於是時哲多往依止,故有「廬山十八賢」之集合.當時諸賢如慧永,慧 持,耶舍等,皆是修禪定而兼修淨土的.淨土法門既得時賢之弘傳,遂因之確定於世,所以說念佛禪正式倡修的是慧遠法師,這是有史實根據的.
次後如曇 鸞法師,因講大集經而致病,乃欲修得長生再弘大集.他本為北魏人,因為要求長生術,所以來至南朝梁地.當時南朝人以為他是奸細,便報於梁武帝,帝因請其說 法,便問南來之意.鸞謂南方有為鍊氣修仙所宗之陶隱君,欲從之而修長生.武帝乃聽往訪.鸞法師既見陶隱君,便得了長生術,他就又回到北方.在洛陽遇菩提流 支,問印度佛教法中有無長生術.菩提流支菲薄中國仙術而授觀無量壽佛經,並謂依此修必得真正長壽.鸞法師因受菩提流支之啟示,遂焚仙術,回河西專修無量壽 佛法,廣弘傳之.
是時之淨土三經,一論,所謂小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世親的淨土論,已是完備.曇鸞法師就是專門弘講三經一論 的,所以淨土宗的根本教義,即確立於曇鸞法師.
再後有道綽禪師,這大概到了隋朝了.道綽禪師原是修習禪定的,後來因為看見曇鸞法師的遺著,遂決意專修淨土.此等諸師都是修禪定的,不過道綽禪師也專 重持名念佛,所以以「每天七萬佛」為日課,並教人以豆記數念佛名.
由以上這幾位禪師,就可以代表中國的念佛禪.後來到了唐朝,又有善導法師弘揚為 最盛.日本的淨土宗,就是傳承曇鸞,道綽,善導的教系.善導以下,等到講淨土宗的時候再講.
四 實相禪實相禪也不一定後於五門禪與念佛禪,不過就其盛行時言之,則後於念佛禪罷了.實相禪與實相三昧,名稱出於羅什的禪法要路.羅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華 修空觀即實相觀的.羅什翻譯的中論,智論,法華 維摩等,皆詳談實相,因之便為實相禪所本.不過羅什乃弘傳經論者,只是重於教理的研究,並沒有專門倡修禪定;故在羅什的禪略,不過傳述觀法而已.後來用為 實地修行的,則為慧文,慧思,智者等,從慧文諸師相承下來,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實相禪.
慧文禪師,高僧傳�沒有他的傳記.在慧思禪師傳中,附帶地談 到說:「北齊有禪師慧文,學徒數百,眾法清肅,道術高尚,慧思乃往依止」.高僧傳�關於慧文的事情僅僅附帶的談了這麼幾句;而在天臺宗的諸祖傳記上,關於 慧文的記載較詳細.慧文禪師是依中論,智論而修的,從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理境上修觀,這就是即緣生法而見三諦的 道理.而他的最重要的心要,則是智論的「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的,道種智 是假觀所成的,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的.而智論的三智一心,即是以一心的三觀而觀一境的三諦所成.一境三諦即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即是 實相禪,所以慧文禪師才是修實相禪者.
慧思禪師初依慧文修學,發八觸而得初禪.後放身倚壁未至壁頃,便忽然悟入法華三昧,深達實相,遂弘法於南 朝.於是便成「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的高德,由此也就可以想見當時慧思禪師盛弘禪法的概況了.
當慧思禪師盛弘禪法時,有智者法師從之修學.思師於禪 觀之餘,亦常講經論,得智者後令代為眾講.智者講金經(大品)至「一心具萬行」而起疑問,思即教修法華三昧.後智者讀法華至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 供養」處,遂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與思禪師同在靈山聽法.以此求印證於慧思,思乃謂汝已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縱使文字思議之徒百千萬,亦不足以窮汝玄辯 矣.後來,智者禪師因陳帝之請,傳禪講經於南京的瓦官寺,「九旬談妙」的公案,就在這個時候留下來的,到隋朝,他又因晉王煬帝之請而傳授菩薩戒.他雖因世 主的請求入京弘講,但他不久就回到山中,他最後就終於天臺山.寂然如入禪定,端坐如生.
由上面看來,實相禪法是由慧思,智者始盛弘,而智者禪師又 是一切禪法之集大成者.如他所著的小止觀,略述修禪前方便;六妙門是講安那般那禪的,智者禪師說安那般那禪是不定禪,因為小大偏圓都可以修,並不定是那一 類人的;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則含攝更廣,從安般禪以至念佛實相禪,皆包括在�面:摩訶止觀與思師的大乘止觀,則是專門講實相禪的.所以智者禪師,實為一切 禪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所說,為依教修心之四種禪.此四種禪不但當時流行,即後來有了宗門禪,也還是流行於世.如作高僧傳之唐道宣律師的習禪篇後, 就曾講到「如斯習定,非智不禪,……則衡嶺臺崖扇其風矣」.可見雖有宗門禪之對立,但一般修禪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禪為尚.
大概在北魏,南齊 時,禪法獨盛於北方,即如慧文禪師亦北齊人,慧思就學慧文於北方後始至南朝弘禪,北方盛行的大都為五門禪中的禪.稍後,菩提達摩亦到,如僧傳雲:「菩提達 摩闡道河洛」.據現在禪宗的傳說,達摩乃梁武帝時來中國的;但僧傳則說宋時已到北方,與僧稠禪師所倡導的禪並行.如雲:「高齊河北,獨盛 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又雲:「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就是說菩提達摩的禪,不依教理,故玄旨幽奧難見.由此看來,當時在北方 盛行的禪有二:一,為僧稠禪,一,為達摩禪.至梁時慧思禪師等,始行禪法於南方.依「非智不禪」之意.道宣律師是推崇慧思與智者的.不但此也,且對達摩有 很嚴厲的批評,因為他是持律的,對達摩禪的生活方式根本就不贊成.如他說:「運斤揮刀,無避種生;炊爨飲噉,甯慚宿觸」!他又對達摩禪的內容作這樣批評: 「瞥聞一句 即謂司南,昌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早見,十智已明.……相命禪宗,未閑禪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意即謂達摩禪徒,動言五住煩惱已盡,十地已滿而 成佛了,其實連禪字都沒有認識.這是批評達摩禪不重律儀,不依教義,自以為頓悟成佛.由此可見唐初在慧能未出世以前所推崇的,仍然是依教禪,因為這是依戒 定慧修的.道宣律師的批評,也確為後來禪宗盛行而戒行慧學都衰落的預兆!(性覺,光宗記)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
悟心成佛禪,是不立文字教外 別傳的禪.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亦可名見性成佛禪,或即心是佛禪.
禪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密宗來作比例.我曾講先有雜密,胎藏界等,至善無 畏,一行等始成為獨立的密宗而與顯教對立.禪的發展,起初也是依經教而修的,至達摩東來,才成為獨立的禪宗.才為後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為達摩的宗門 禪.自悟心成佛禪以下,皆為宗門禪,詳見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傳法正宗記,宗統編年,指月錄等書.這一種菩提達摩禪,他另有一個傳承的系統:從過去七 佛起,傳至釋迦牟尼佛靈山拈花,迦葉微笑為傳佛心印初祖,迦葉傳阿難為二祖,乃至二十八祖達摩為東來初祖,至慧能為六祖.佛佛祖祖之所傳,各各有一首傳法 偈.然而這種傳承,不能免掉後人的疑難:如問從七佛至二十七祖的傳法偈,有何根據?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根據的什麼經?古來禪師亦只好答係出達摩口 傳.還有付法藏因緣傳謂傳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為止,則二十五祖至達摩之傳承,又有什麼根據?雖明教嵩傳法正宗記及論,嘗謂二十五祖婆羅多羅,二十六祖弗若 密多,二十七祖達摩多羅,西域犍那三藏曾說及;而梁僧祐出三藏記所載薩婆多部所傳,亦有些三祖.然而疑仍莫決,只可斷為達摩口傳如此.因為這樣重口傳不依 教典,故稱為達摩宗門禪.
一 超教之頓悟
頓悟禪之獨立宗門,雖以達摩為主因,但亦由當時很多增上緣助成的.這就是說中國當時已富有超教頓 悟的風氣.據高僧傳所載,遠在什公與佛陀跋陀羅,就有問答,但禪宗則傅說係佛陀跋陀羅與道生的問答.如跋陀問道生怎樣講涅槃?道生答以不生不滅.跋陀說: 『此方常人之見解』!道生問:『以禪師之見解何為涅槃』?跋陀手舉如意,又擲於地.道生不悟,跋陀乃拂袖而去.道生學徒追上問雲:『我師講涅槃不對嗎』? 跋陀說:『汝師所說只是佛果上的,若因中涅槃,則「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其次,慧遠法師亦說到 「至極以不變為性,成佛以體悟為宗」,此即說明體悟至極不變的法性即為成佛.僧肇的涅槃無名論說:「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亦明究竟旨歸,超絕言 教.道生法師曾有頓悟成佛說,影響當時的思想界很大.
保誌初修禪觀,後多神異.梁武帝很尊重他,宮中出入無禁.武帝一天問他:『我雖信佛法,煩惱 如何斷治』?保誌答『十二』.又問如何靜心修習?答曰『安樂禁』.後代禪宗,謂所答與靈山拈花乃至達摩禪下的棒喝一脈相通.其所作大乘讚,十二時頌,十四 科頌,共三十六頌.如「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及「大道常在目前」等,皆顯示悟心成佛禪意.史稱誌公為觀音應化,曾現十二面觀音像為僧繇所不能 畫.傳說中的觀音應化者,唐時尚有泗洲僧伽,禪宗亦錄及其問答...........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當時有玄高從佛陀禪師學──佛陀或雲即佛陀扇多,或雲即佛陀跋 陀羅──,禪功甚高,為佛陀禪師所印證,歎為希有,深得時主之敬信,其所現之神用頗多.覺賢雖從事翻釋,以弘禪法為主.魏孝文帝崇敬佛陀扇多,造少林寺授 徒修禪,還有曇摩耶舍亦在江陵大弘禪業.僧稠從佛陀弟子道房習禪,其禪境為少林寺佛陀祖師讚為蔥嶺以東修禪第一.當時的國王,曾要求僧稠禪師顯神通,稠答 以佛法不許.王苦求之,乃以袈裟置地,王令多人取之不動,稠命一侍者毫不費力地持去.其後粱武帝奉佛舍道,道士陸修靜率眾去北齊,要求國王許與僧徒比驗, 究看若真若假,設佛教無能即請奉道.爰集所有僧道,而道士有符咒功能者,盡將所有和尚之袈裟飯缽騰上空中,僧咸驚慌.時眾中有僧稠禪師之弟子曇顯,出其師 用之袈裟,令道士咒之無能動者,如是道士之術失靈,王仍信佛,可見僧稠禪力之偉大.當僧稠時帝王欲專從禪法,盡廢經律,僧稠以禪律相通諫之乃免,彌見當時 禪法有驚人發展.此為禪宗以前之禪的第二階段.(弘悲記)
三 念佛禪
此說念佛禪,為後來專門持名之念佛法門所從出,但其不同的,當時修念 佛禪的人大都是注重禪定而念佛,所以他們的念佛也就成了修習禪定的法門了.
本來五門禪內已經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禪乃是進一步專重念佛的行法. 此念佛禪之開始,並不在五門之後;依中國佛教的歷史看,在後漢末與安世高同時有支婁迦讖者,翻譯般舟三昧經,以不坐不臥之長行而念佛,故又名長行念佛三昧 支婁迦讖譯的首楞嚴三昧經,也是念佛三昧所攝.關於阿彌陀佛之經典,有現在我們常念的阿彌陀經,為羅什譯,但此前已有譯過,又有觀彌勒上生經,這兩種經都 是主張念佛生淨土的.道安以前已有僧顯禪師在禪定中親見彌陀,往生淨土.道安法師初修安那般那禪,後來又持彌勒名,誓生兜率.所以念佛禪在慧遠前已萌其 端.
念佛禪雖在道安前已萌芽,而專主提倡的則是廬山慧遠法師.小彌陀經裡有持名念佛法門,慧遠法師即依此法門而創廬山之蓮社.慧遠法師雖專重結社 念佛,而他的念佛仍是修禪,故他並不同於後來與禪分家的念佛者.總之,他的念佛乃即禪之念佛.故當慧遠法師臨終時說:「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聖眾」.既雲在 定中見淨土與聖眾,那末他所修的念佛法門,不用說是「即禪」的了.慧遠法師既結社念佛,於是時哲多往依止,故有「廬山十八賢」之集合.當時諸賢如慧永,慧 持,耶舍等,皆是修禪定而兼修淨土的.淨土法門既得時賢之弘傳,遂因之確定於世,所以說念佛禪正式倡修的是慧遠法師,這是有史實根據的.
次後如曇 鸞法師,因講大集經而致病,乃欲修得長生再弘大集.他本為北魏人,因為要求長生術,所以來至南朝梁地.當時南朝人以為他是奸細,便報於梁武帝,帝因請其說 法,便問南來之意.鸞謂南方有為鍊氣修仙所宗之陶隱君,欲從之而修長生.武帝乃聽往訪.鸞法師既見陶隱君,便得了長生術,他就又回到北方.在洛陽遇菩提流 支,問印度佛教法中有無長生術.菩提流支菲薄中國仙術而授觀無量壽佛經,並謂依此修必得真正長壽.鸞法師因受菩提流支之啟示,遂焚仙術,回河西專修無量壽 佛法,廣弘傳之.
是時之淨土三經,一論,所謂小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世親的淨土論,已是完備.曇鸞法師就是專門弘講三經一論 的,所以淨土宗的根本教義,即確立於曇鸞法師.
再後有道綽禪師,這大概到了隋朝了.道綽禪師原是修習禪定的,後來因為看見曇鸞法師的遺著,遂決意專修淨土.此等諸師都是修禪定的,不過道綽禪師也專 重持名念佛,所以以「每天七萬佛」為日課,並教人以豆記數念佛名.
由以上這幾位禪師,就可以代表中國的念佛禪.後來到了唐朝,又有善導法師弘揚為 最盛.日本的淨土宗,就是傳承曇鸞,道綽,善導的教系.善導以下,等到講淨土宗的時候再講.
四 實相禪實相禪也不一定後於五門禪與念佛禪,不過就其盛行時言之,則後於念佛禪罷了.實相禪與實相三昧,名稱出於羅什的禪法要路.羅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華 修空觀即實相觀的.羅什翻譯的中論,智論,法華 維摩等,皆詳談實相,因之便為實相禪所本.不過羅什乃弘傳經論者,只是重於教理的研究,並沒有專門倡修禪定;故在羅什的禪略,不過傳述觀法而已.後來用為 實地修行的,則為慧文,慧思,智者等,從慧文諸師相承下來,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實相禪.
慧文禪師,高僧傳�沒有他的傳記.在慧思禪師傳中,附帶地談 到說:「北齊有禪師慧文,學徒數百,眾法清肅,道術高尚,慧思乃往依止」.高僧傳�關於慧文的事情僅僅附帶的談了這麼幾句;而在天臺宗的諸祖傳記上,關於 慧文的記載較詳細.慧文禪師是依中論,智論而修的,從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理境上修觀,這就是即緣生法而見三諦的 道理.而他的最重要的心要,則是智論的「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的,道種智 是假觀所成的,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的.而智論的三智一心,即是以一心的三觀而觀一境的三諦所成.一境三諦即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即是 實相禪,所以慧文禪師才是修實相禪者.
慧思禪師初依慧文修學,發八觸而得初禪.後放身倚壁未至壁頃,便忽然悟入法華三昧,深達實相,遂弘法於南 朝.於是便成「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的高德,由此也就可以想見當時慧思禪師盛弘禪法的概況了.
當慧思禪師盛弘禪法時,有智者法師從之修學.思師於禪 觀之餘,亦常講經論,得智者後令代為眾講.智者講金經(大品)至「一心具萬行」而起疑問,思即教修法華三昧.後智者讀法華至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 供養」處,遂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與思禪師同在靈山聽法.以此求印證於慧思,思乃謂汝已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縱使文字思議之徒百千萬,亦不足以窮汝玄辯 矣.後來,智者禪師因陳帝之請,傳禪講經於南京的瓦官寺,「九旬談妙」的公案,就在這個時候留下來的,到隋朝,他又因晉王煬帝之請而傳授菩薩戒.他雖因世 主的請求入京弘講,但他不久就回到山中,他最後就終於天臺山.寂然如入禪定,端坐如生.
由上面看來,實相禪法是由慧思,智者始盛弘,而智者禪師又 是一切禪法之集大成者.如他所著的小止觀,略述修禪前方便;六妙門是講安那般那禪的,智者禪師說安那般那禪是不定禪,因為小大偏圓都可以修,並不定是那一 類人的;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則含攝更廣,從安般禪以至念佛實相禪,皆包括在�面:摩訶止觀與思師的大乘止觀,則是專門講實相禪的.所以智者禪師,實為一切 禪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所說,為依教修心之四種禪.此四種禪不但當時流行,即後來有了宗門禪,也還是流行於世.如作高僧傳之唐道宣律師的習禪篇後, 就曾講到「如斯習定,非智不禪,……則衡嶺臺崖扇其風矣」.可見雖有宗門禪之對立,但一般修禪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禪為尚.
大概在北魏,南齊 時,禪法獨盛於北方,即如慧文禪師亦北齊人,慧思就學慧文於北方後始至南朝弘禪,北方盛行的大都為五門禪中的禪.稍後,菩提達摩亦到,如僧傳雲:「菩提達 摩闡道河洛」.據現在禪宗的傳說,達摩乃梁武帝時來中國的;但僧傳則說宋時已到北方,與僧稠禪師所倡導的禪並行.如雲:「高齊河北,獨盛 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又雲:「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就是說菩提達摩的禪,不依教理,故玄旨幽奧難見.由此看來,當時在北方 盛行的禪有二:一,為僧稠禪,一,為達摩禪.至梁時慧思禪師等,始行禪法於南方.依「非智不禪」之意.道宣律師是推崇慧思與智者的.不但此也,且對達摩有 很嚴厲的批評,因為他是持律的,對達摩禪的生活方式根本就不贊成.如他說:「運斤揮刀,無避種生;炊爨飲噉,甯慚宿觸」!他又對達摩禪的內容作這樣批評: 「瞥聞一句 即謂司南,昌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早見,十智已明.……相命禪宗,未閑禪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意即謂達摩禪徒,動言五住煩惱已盡,十地已滿而 成佛了,其實連禪字都沒有認識.這是批評達摩禪不重律儀,不依教義,自以為頓悟成佛.由此可見唐初在慧能未出世以前所推崇的,仍然是依教禪,因為這是依戒 定慧修的.道宣律師的批評,也確為後來禪宗盛行而戒行慧學都衰落的預兆!(性覺,光宗記)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
悟心成佛禪,是不立文字教外 別傳的禪.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亦可名見性成佛禪,或即心是佛禪.
禪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密宗來作比例.我曾講先有雜密,胎藏界等,至善無 畏,一行等始成為獨立的密宗而與顯教對立.禪的發展,起初也是依經教而修的,至達摩東來,才成為獨立的禪宗.才為後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為達摩的宗門 禪.自悟心成佛禪以下,皆為宗門禪,詳見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傳法正宗記,宗統編年,指月錄等書.這一種菩提達摩禪,他另有一個傳承的系統:從過去七 佛起,傳至釋迦牟尼佛靈山拈花,迦葉微笑為傳佛心印初祖,迦葉傳阿難為二祖,乃至二十八祖達摩為東來初祖,至慧能為六祖.佛佛祖祖之所傳,各各有一首傳法 偈.然而這種傳承,不能免掉後人的疑難:如問從七佛至二十七祖的傳法偈,有何根據?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根據的什麼經?古來禪師亦只好答係出達摩口 傳.還有付法藏因緣傳謂傳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為止,則二十五祖至達摩之傳承,又有什麼根據?雖明教嵩傳法正宗記及論,嘗謂二十五祖婆羅多羅,二十六祖弗若 密多,二十七祖達摩多羅,西域犍那三藏曾說及;而梁僧祐出三藏記所載薩婆多部所傳,亦有些三祖.然而疑仍莫決,只可斷為達摩口傳如此.因為這樣重口傳不依 教典,故稱為達摩宗門禪.
一 超教之頓悟
頓悟禪之獨立宗門,雖以達摩為主因,但亦由當時很多增上緣助成的.這就是說中國當時已富有超教頓 悟的風氣.據高僧傳所載,遠在什公與佛陀跋陀羅,就有問答,但禪宗則傅說係佛陀跋陀羅與道生的問答.如跋陀問道生怎樣講涅槃?道生答以不生不滅.跋陀說: 『此方常人之見解』!道生問:『以禪師之見解何為涅槃』?跋陀手舉如意,又擲於地.道生不悟,跋陀乃拂袖而去.道生學徒追上問雲:『我師講涅槃不對嗎』? 跋陀說:『汝師所說只是佛果上的,若因中涅槃,則「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其次,慧遠法師亦說到 「至極以不變為性,成佛以體悟為宗」,此即說明體悟至極不變的法性即為成佛.僧肇的涅槃無名論說:「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亦明究竟旨歸,超絕言 教.道生法師曾有頓悟成佛說,影響當時的思想界很大.
保誌初修禪觀,後多神異.梁武帝很尊重他,宮中出入無禁.武帝一天問他:『我雖信佛法,煩惱 如何斷治』?保誌答『十二』.又問如何靜心修習?答曰『安樂禁』.後代禪宗,謂所答與靈山拈花乃至達摩禪下的棒喝一脈相通.其所作大乘讚,十二時頌,十四 科頌,共三十六頌.如「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及「大道常在目前」等,皆顯示悟心成佛禪意.史稱誌公為觀音應化,曾現十二面觀音像為僧繇所不能 畫.傳說中的觀音應化者,唐時尚有泗洲僧伽,禪宗亦錄及其問答...........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