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8, 2009
念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 講述
念佛的功德淨空法師 講述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講於台南成功大學吳真度 整理內容提要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精要十念法內容提要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之教育,其最終目的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為手段,伏斷妄想、分別、執著,而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又以淨宗持名念佛法門為現今末法眾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機之法門。第二天揭示:淨土五經之來源,《無量壽經》彙集本之因緣始末,及現所採用夏蓮居老居士彙集本之殊勝處,並以「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勉勵大眾。第三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緣,三福為修行成就之基礎,而其中又以「孝親尊師」為大根大本。第四天揭示:三歸依之真實意義乃是歸依自性之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奉行;學佛是學阿彌陀佛的心,願、行,並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則念佛之功德及其殊勝利益,必定現前可得。第一天台南淨宗學會會長、諸位同修、諸位大德:這 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成功大學莊嚴的會場與大家來談談佛法,這次共有四次的講演,題目是「念佛的功德」。這些年來,佛法在台灣可以說有相當的成就,尤 其是念佛法門,念佛的人雖然多,可是究竟為什麼要念佛?要怎樣念佛?念佛的好處到底有多少?一般大眾對於這些問題,多少都還有一些疑惑,我們這次的講演就 把重點放在這方面。首先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才會對學佛生起歡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佛法在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 生曾經作了一次很重要的講演,他這篇講詞是他的學生記錄下來,在台灣有流通,也許有同修們見到過,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當時是 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的講演。那時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在抗戰勝利後是金陵女子大學,現在改成南京師範大學,民初那學校是第四中山大學。他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確確實實為這個時代所必需,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狹義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這情形就好像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學,宗教與哲學都是學校裡的一個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個學校,而學校確確實實有這麼多的科系。我們仔細去觀察,佛法究竟是什麼?歐陽先生說:「佛法就是佛法」,當然這說法絕定沒有錯,但是我們在修學當中依舊感覺茫然,會感覺到神秘,於是我們再仔細地觀察,佛教確實是很類似我們所講的教育,而實實在在說,它確實是教育。 釋 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創辦這個教育,很像我們中國孔子的創辦私人教學;我們讀歷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後才退居從事於教學的工作,而釋迦牟尼佛的情形與孔老 夫子恰恰相反,捨棄政治而從事於教學,與孔夫子的情形是不相同的。但是他們在教育上的成就可以說是都非常的偉大輝煌,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所 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門弟子對於釋迦牟尼佛尊稱為「本師」,正如同中國後來的讀書人尊稱孔老夫子為「先師」。我們稱「本師」,根本的老師,創始這個教 育的這位老師,創始人,而我們自稱為弟子,這可非常明顯看出我們和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對佛陀的尊敬是把他當老師來看,絕定不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要 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那它就是宗教了。所以今天有人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反駁,為什麼呢?它確實變質了,真的變成宗教了,一般社會大眾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這是變質成宗教了。我們要學,但不是學宗教,是學教育的這部份,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這是認識清楚。過 去的菩薩都是佛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我的學長,他們是早年和佛陀學習,我們是後來和佛陀學習,這些關係我們都要搞清楚。佛的學生太多太多了,認識清 楚了就不致於迷信。佛教導我們「信心」非常重要,《華嚴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在佛門裡的術語「修行證果」,以我們現代的話說「完成學業,成就圓 滿的智慧德能。」,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信心非常重要,佛法裡講信心,第一個是講自信心,第二個是信老師,對老師要有真正的信心,為什麼?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老師的教導你才會認真去學習;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縱然再高明,你也不願意學習,換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內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學不到。所 以在中國,可以說立國的精神就是「孝親尊師」,佛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教我們修學是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而立定根基,這可以說佛法和中國儒家 傳統的教學立在同一個基礎上,這也是佛教育傳到中國後,很容易為中國朝野士大夫們所樂於接受的原因。它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完備,這我們可以從遺留下來的 經典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既然和佛是師生的關係,我們曉得佛對我們是真誠的教誨,佛法教學的內容是些什麼?目標是些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教就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個目標,經論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就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這句話在過去翻譯時「尊重不翻」,實際上是可以翻出來的,為什麼還要保留原音?對它尊重,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這是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其實是可以翻出來的,這意思翻得很圓滿。 我們現在聽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名詞也不好懂,也得費點事去解釋,如果換成現代的名詞,實在講呢,大家就不難懂了,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好懂了。這個智慧,實在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但對於現前,對於過去、未來也統統的明瞭,而且是正確的明瞭,絕定沒有錯,究竟圓滿的明瞭,不是局部的明瞭,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由此可知,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我 們乍聽總不免要加很多疑問,這可能嗎?真有這回事情嗎?一個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都能明白嗎?在宗教裡我們聽到讚美上帝,上帝是無所不知,無 所不能的,而人也能做到。其實諸位要是在佛法裡稍稍涉獵一些,你就明瞭了,上帝確實不能,那是讚美他的話,而人的確能,依照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能夠達到 這個目標。所以佛法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常常在大乘經上讀到,佛度一眾生,像《金剛經》上說的「實無眾生佛得 度者。」,佛度一切眾生,佛又說實實在在沒有度一個眾生,這話是什麼意思?因為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給他的,佛只是一切眾生在迷失時,幫你點 一點而已,這一覺悟是你自己本有的。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剛才說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究竟明了,這是你本來的智慧,你本來就有的。「德能」是什麼?是講作用,智慧的作用廣大無邊,真實而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變現出來的。我 們的智慧德能到底有無失去?絕定沒有,既然沒有失掉,為什麼我們在變得這麼苦惱呢?佛說因為你迷了。怎麼迷的呢?佛說的很清楚,「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 得。」,這是佛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只要把妄想執著消除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妄想沒有了,智慧就現前;執著沒有了,德能就現前。有關智慧德能,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說了二句話,這二句話綜合起來講「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妄想沒有了,真實智慧就現前了;執著要是破除了,無為法身就現前了,這個境界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是在佛教學中真正是畢業了。所 以佛的教學也分三個階段,就像我們現在學校的制度,有三個學位,三個階段,大學畢業了是學士,再唸研究所是碩士、博士。佛教裡也有三個學位,最低的是阿羅 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比阿羅漢高的學位是菩薩,最高的學位是佛陀,所以你要是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那你就得到最高的學位了。所以佛法當中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這 在宗教裡頭是沒有的,宗教裡頭不可以人人都當上帝,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眾生都應當成佛。我們要把佛、菩薩、羅漢這三個名詞認識清楚,他不是神明,他是 學位的名稱,代表修學到某一個階段。阿羅漢是「正覺」,再往上是「正等正覺」,就是菩薩了,加上「無上」就是佛了,這三個名詞是這樣來的。我 們不是這一生才迷的,很久以前就迷了,愈迷愈深,沒辦法覺悟了,其實說,覺悟也並不是那麼難,難在那裡呢?剛才講了,你的妄想執著不肯放下;假如你的妄想 執著肯放下,成佛很容易,所以這樁事情不是求人。世間求人最難,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你自己真肯就容易了,你自己不肯,那就難了,難易操縱在自己的手 上,不是操縱在外面的境界,也不是操縱於別人。佛法修學的目標曉得了,怎麼迷的,迷的根源也知道了,於是我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也就是指我們現前所遺留的經典所彙集在一起而稱為《大藏經》的,這《大藏經》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所見到的,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人所見到的。我們每一個人不止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我們有未來世,未來世還有未來世。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這是事實的真相,這不是宗教裡所說的。而我們活動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範圍,是無量無邊,不限於這一個小地區,不限於這一個地球。 佛 在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有無童無邊諸佛如來的剎土,所謂「佛的剎土」,就是指一尊佛教化的範圍,我們今天講教化的區域,在佛經裡稱為「大千世界」,一 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個範圍究竟有多大?在過去有很多人認為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可 是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有位黃念祖老居士,他是研究科學的,他在天津教書,天津大學是從前的北洋大學,他告訴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實在講就是佛法裡講的一 個單位世界,一個小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個小世界呢?一百億個,這範圍就太大了,一百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區。諸位想想,佛要是沒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這麼大的區域?而佛告訴我們,像這樣的教區,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邊,諸佛無量無邊,那眾生的數字更是無量無邊,這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活動的範圍。諸位要是細讀《華嚴》,你就能略略知道一個彷彿。怎樣能夠恢復我們的智慧本能呢?恢復我們大自在的生活空間呢?這就是佛法之所以要教我們的。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拓開,像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心量有多大?虛空法界。 我 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看看我們周邊的一切眾生,心量之小啊,二個人都不能包容,二個人是誰呢?夫妻還要吵架啦,還常常鬧離婚,你才曉得佛說我們迷,迷到 什麼程度了,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嘆,嘆惜眾生「可憐憫者。」,可憐可憫。他要是沒有智慧而來迷惑顛倒,就不可憐不可憫;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和諸佛如來沒 有兩樣,現在居然迷到這個程度,這才叫真正的可憐可憫。這是我們認識經典的內容,實在講,經典就是教科書。佛當年在世和中國孔老夫子一樣,雖然教學四十九年,但沒有編教科書,每天和大眾講學,有些是主動為學生說的,有些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為他解答的,這種情形我們在經典裡都看得出來,所以經典就是教科書。為 什麼當年老師不編教科書留給後人方便?孔老夫子也沒有編教科書留給後世,這二位是東西方的聖人,這是什麼道理?我們深入去體會瞭解,能得到一點消息,那就 是佛陀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記錄就非常困難,寫成文字就變成死東西了,對於後人的修學產生了許多障礙,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關鍵也還是 出在妄想、執著上,對佛法也生了妄想,也起了執者。實在講,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我們要體會他的意思而不能執著他的言語,他的東西是活 的,不是死的,這才叫「真實智慧」。以現代的話來說,他的言語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因為超越時間,三千年他這樣教是正確的,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聽他的話 還是正確的。因為超越空間,世尊當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拿到中國來教中國人,中國人也得同樣的利益,無論把它傳到那一個國家,那一個種族,依照他的 教誨去做,絕對得真實利益,所以他的教誨是超越時間及空間,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我們明白這個大前提、大原則,我們才能談得上讀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要老實去讀經,不要求解,經的這一段怎麼講,那一段什麼意思,你這樣就是打妄想了,起了執著,為什麼呢?實實在在告訴你,經典裡沒有意思,你要是在這裡面找意思,你不就叫打妄想了嗎?因 為沒有意思,所以有意思就不能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了,因為沒有意思才超越了,時空局限不了它,所以經是活的。三千年前有三千年前的講法,放在我們現在中華 民國有中華民國的講法,絕定沒講錯。對中國人是中國的講法,對外國人是外國的講法,都得利益,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也就是說它沒有意思,但在用上時卻有無 量義。《般若經》上教給我們,「般若無知」所以「無所不知」,經典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這個事實,大家稍稍細心點能看得出來,我們 看經典的註解,註解就是講法,你看漢朝的註解,就是這部經在漢朝時候的人的講法;它那種講法一定是讓當時的人得利益,它的總目標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 身」。我們再看唐人的註解,同樣一部經,唐人的註解一定是唐朝那時的講法,和漢人講的不一樣,如果一樣,何必再作註解?我們再陸續的看, 宋朝的講法,明朝的講法,清朝的講法,都不一樣,經文一句也沒更動,但講法不一樣,不一樣就是無量義,所以經文沒有意思,但用的時候是無量義,如果經文有 意思,只有一個意思,那個意思是死的,不能講出第二個意思了。這是經典翻譯之難,所以現在有人提倡要把佛經翻成白話文,那個問題就嚴重了,白話文一翻,那經都有意思了,不是沒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變成死的佛法,那白話文一翻,佛法就宣告死亡了,它不能有第二個意思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古 人譯經,這實實在在說,我們從歷史可以看到,中國人有福,這歷代譯經的人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照字面來翻,他是自己確確實實也達到這個 境界,縱然不能達到究竟圓滿,也達到了「正覺」、「正等正覺」的境界,所以翻出來的經文和佛所講的,還沒有變質,雖不能翻的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 九十,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能得受用。現在要是去譯經,我們是不是已入了境界?你不入此境界,你怎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佛所證得的事實真相,那 些菩薩、羅漢也契入了,所以他們把經典的意思講給我們聽,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意,絕對不是以妄想、分別、執著來解經,他以什麼方法來譯經?來為我們 講經?真實智慧,就是用這個。真實智慧從那裡來的?從自己開悟來的。那我們要問,我們為什麼沒辦法開悟?他為什麼能開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本來沒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本來沒有;所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就有的。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這個原因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佛法講到修行,關鍵就在禪定,這是佛家講的修行的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就開了,本能就恢復了。所以「定」是佛法裡修行的樞紐。 整個佛法從綱領上來講就是戒定慧三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教什麼?戒、定、慧,這是他教學的三大綱領。戒, 它的內容教我們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福就很苦。福從那裡來呢?斷惡修善,我們一切苦難是惡業感召的,我們的幸福快樂是善業得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 惡因一定有惡報;造惡會得善果,修善會得惡報,絕定沒有這個事情,所以戒是教我們斷惡修善,因為惡業裡的妄想、執著特別強烈,你的清淨心很不容易恢復,所 以佛首先教給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這裡入門,在這個基礎上去修「定」。「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無所不知,特別是平等心現前就無所不知了。我們為什麼不能知道過去未來呢?為什麼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就是障礙,這界限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造成的,叫「作繭自縛」,不是別人障礙你,是自己障礙自己。所以佛法修行的樞紐是「定」,初學佛法對於這些名詞、定義只能說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這在修學過程當中必然起障礙。 佛 法講的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法裡講持戒,特別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行有六個綱領,我們稱為「六度」,布施再來就是持戒;持戒的意思,以現代話來 說是守法,遵守老師教導的方法,不違背老師教導的原理原則,這叫「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你看的範圍太狹小了,你這樣去 做法,你想想看,不但沒有破執著,反而加重執著,執著在五戒、執著在十戒,執著在菩薩戒。佛是叫你破執著的,不是叫你增長執著,你要懂這 個意思,所以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但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乃至於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這個社會才和諧,大眾才能過得幸 福,才能過得快樂。所以六度裡的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養成守法的觀念,要認真的去做到。我們能守法,心自然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了,心清淨了,人就聰明了,他為什麼聰明呢?就是他心清淨了、煩惱少了、妄念少了,他見事見理自自然然要比過去清楚、明白,這就是我們講的「智慧開了」。智 慧的大小與他定功的淺深恰好成正比例,換句話說,你有一分清淨心就有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淨心就有二分智慧。佛的心是圓滿的清淨,佛的智慧也是圓滿的,佛 的能力超越一切。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這時空裡確確實實有不少障礙,科學的術語裡講「次元」,三次元、四次元、無量的次元,這就是時空裡的障礙,這些障礙從 那裡來的呢?都是從妄想執著裡生出來的。所以佛法高明,得清淨心之後,妄想執著沒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時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們今天只能接觸到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就接觸不到了,無限度的空間我們怎能夠達到呢?實在說,夢中有夢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隨著定功的淺深而境界不相同,諸位細細和科學合起來看。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婆羅門女的母親去世了,她知道她的母親生前造作很多惡業,依照佛的教訓,她一定墮惡道,究竟到那裡呢?不知道。 她請求阿羅漢,阿羅漢定中見到她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這就說明地獄道的次元和我們人間的不同,他入定就能突破,他能進入五度空間、六度空間,用入定的方法就能突破、能見到,是這麼一回事情。他 見到之後出定再告訴她,我們從這裡來觀察時,這就是事實,這不是幻覺,確確實實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證明。阿羅漢的定功並不很深,佛在《楞嚴經》上講他的定功 是第九次定,菩薩的定功更深。菩薩有很多等級,如果從《華嚴經》上看,從初住到等覺共四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他們的定功有四十一個不同的層次,層次愈 高,突破的次元就愈多,這樣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說的不是假話,經典裡所描繪的他方世界,像《華嚴經》講的毘 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與我們的次元絕定不相同。而我們這個世間,在過去修行的人,他修定到相當程 度,榷確實實有見到極樂世界,這例子很多很多,像我們淨土宗的古德傳記裡,慧遠大師當年在世,一生曾經見過三次,都是在定中見到的。天台的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一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天台在中國浙江,他跑到印度去了,定中所現的境界是印度,是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所以他出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法會還沒有散。這些道理許多科學家都肯定,但是想不出什麼方法教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佛法就有辦法,這個方法就教我們修定,定是清淨心,是個總名詞,在教下裡稱為「止觀」,在密宗裡稱為「相應」,在念佛法門裡稱為「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事實是相同的,禪宗裡稱為「禪定」。 我們現在提倡的《無量壽經》,採用夏蓮居老居士的彙集本,這本子在所有一切《無量壽經》經本當中,是最好的一個版本,我明天會向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經題上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淨土的人希望得什麼?希望得「大乘」,希望得「無量壽」,希望得「莊嚴」,這三個是所求的,特別是「無量壽」,真的是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確實是無量。「莊 嚴」就是我們世間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講真善美是有名無實,這三個字確確實實都沒有得到,都是假的,都得不到;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是真實的,這叫「莊 嚴」。用什麼方法求呢?這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標準,也是修行的標準,「清淨」、「平等」、「覺」,為我們提出這三樁事情。你要想得「大乘」,你要想得「無量壽」,你要想得「真善美」,你一定要修清淨心,你一定要修平等心,其實只要心能夠做到清淨、平等,「覺」自自然然在其中了,前面的期求,你就能如願以償。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我們要問,現前能否得到?現前一定能得到。如果說現前不能得到,而將來會得到,這個事情不但不能教人相信,我都不相信。現在就能得到,將來也能得到,這個我相信。現在就得到啊,你不能得到,必定有不能得的因緣。 從前章嘉大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句話是真實的,可是很多人求,為什麼求不應呢?一定有障礙,你要把這個障礙找出來,把這個障礙消除掉,感應就現前了。所 以當你有求而求不應時,不能怪佛菩薩不靈,與佛菩薩不相干,這是實實在在的。佛為你講道理,佛給你講方法,佛為你講事實,這些你要懂得。所以佛法裡頭絕對 沒有迷信,「迷」正是佛法要破的,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怎麼會迷信呢?而我們自己迷了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為什麼佛菩薩不保佑我?這就天 大的冤枉,完全變成宗教了,把老師當作神來看待。神能保佑你嗎?神也不能,神果然能保佑人的話,我早就拜神了,我就不學佛了。神也不能保 佑人,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聰明正直謂之神。」,我們如果是無理的要求,求神保佑我發財,求神保佑我升官,我又貪贓枉法,神還保佑我,那這神不是還和我一樣 貪污嗎?一樣貪贓枉法嘛。這不但對神不敬,對神是侮辱,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我們拜神,給他一點賄賂,供養他一點,希望他給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一本萬利,諸位想想,那有這種神明?所以這真的是侮辱神明,對神明是大不敬。由此去觀察世間人的顛倒錯亂,再看看佛經上佛所講的話,你會點頭,佛講的的確不錯,字字句句都真實。我 們既然知道這個法門,想認識它,想修學它,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前些年我在美國邁阿密作了一個專題講演,題目就是「認識佛教」,錄音帶此地有流通。講 演當時有英語翻譯,有很多外國人參與,錄音帶現在把它分開了,國語和英語分開;今年年初,有些同修發心,把錄音帶整理出來,現在印成一本小冊子,我好像看 到外面有結緣的本子,諸位應當細細的去看看。對於佛法本質我們認識清楚,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才不會錯,然後我們才能談到念佛成佛。念佛是佛法裡許許多多方法的一種,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法?成佛,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現在生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上的問題,乃至於講到生死的問題,統統都圓圓滿滿的解決了,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啊。沒有智慧天天在打妄想,那時就愈來愈苦,苦中加苦,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真實的智慧。從真實智慧裡面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禪宗裡有句術語「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真正的我。 大 家都曉得佛法裡講「無我」,「無我」是我們凡夫觀念裡錯誤的觀念,這東西沒有,可是有「真我」,常、樂、我、淨四淨德,這是真的,那個「我」就是禪家講的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所講的「無為法身」,那是「真我」;把這個「真我」找到了,就得大自在了。那自在的樣子是什麼呢?我想不少同修唸過《普門品》,《普門品》裡講的三十二應身,那就是大自在的樣子。如果你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你就有能力分身,就有能力變化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這個多自在啊。我們現在很可憐,沒有法子分身,這次我到此地來,這裡的同修見到我,希望我多住一段時期,這就是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我台南分個身,台北分個身,美國分個身,常年住在那地方,這多自在啊。 從 這個地方,諸位就可以知道我沒證得「無為法身」,我若證得無為法身,我就有此能力了。但是我們相信,確確實實這是真正的事實,事實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但是 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理論,我們細細的想,是正確的,是可能的。換句話說,今天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還沒達到這個標準,應當更努力、更專精的去修學。佛 法修學的關鍵在專、在精,不能雜,一雜就壞了,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通病就在雜亂上,雜修、亂修,就像你們在學校裡讀書,科系很多,你在這裡亂修、雜修, 這個鐘點聽這個科系,下個鐘點跑到那個科系,這樣子聽上四百年都畢不了業,你不專嘛,如果你專門在一個科系裡上課,四年就畢業了,學位就拿到了。你不專, 門門都想學,門門都想聽,門門都想接觸,修成一個大雜燴,這個壞了啊,這是現在學佛人的通病。前面跟諸位講了大前提戒、定、慧,戒定是樞紐,我們疏忽了,這是我們費了許許多多的時間,費了許許多多的精力,而在佛法上沒有成就的因素,今天明白,搞清楚了,我們要回頭。當 然佛法像一個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科系,我們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原則不在這些科系的本身,也就是不在法門,為什麼?法門是平等的,所以大經上常講 「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因為任何一個法門,它的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覺,每個門都通達,所以選擇的關鍵在自己,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這講堂有許許多多 門,每個門都通進來,所以門都是平等的。那麼你選擇從那個門進來,這是你的條件,如果你站在這個門口,你順便就進來了,這多方便;但這個 門偏偏不進,要繞圈子,又想走這個門,又懷疑,又走那個門,繞來繞去,繞了幾十個鐘點還沒有進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現在很多學佛的人犯這個毛病,都在門 外繞圈子,不曉得一門深入。當然,這個門古人講有難有易,難易也不在法門,難易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妄想煩惱重,有一些法門我們就感到難;如果妄想執著輕,法門我們感覺到容易,這就是講眾生的根器不相同。如 果煩惱習氣非常重的,有沒有一個什麼法門讓我們學起來輕鬆容易成就?這就是我們所要的,這個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推薦的。這個法門,業障 習氣最重的人也能成就,修學別的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給諸位介紹淨宗修學的根據,我們的依據,我們明瞭了,我 們的心才能定下來,才能夠專精,功夫才能夠得力,明天晚上再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