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1, 2009

念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 講述 第四天

第四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前面我們將淨宗修學的經論簡單介紹出來,昨天我們講到修行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世尊在 《觀無量壽佛經》裡教給我修學的基礎是「孝親尊師」,為什麼以這個為基礎呢?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的教學是要恢復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禪宗裡所 講的「徹悟自性」,我們以現代的話,諸位容易明白,概念上比較清楚,就是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孝敬」是性德,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了,不但在行持上我 們沒有去做,連概念上也模糊了,這就是佛法裡講的「迷失了自性」。

這是我們在佛門裡常常聽到的,但是也很含糊,不甚清楚,就是「孝敬」是 性德,迷失了性德,所以才有生死輪迴,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苦難。我們要恢復性德就要從「孝敬」開始,從「孝敬」認真去做,所以孝之完成,孝之體性,就是佛 法裡講的「真如本性」,大乘法裡講的「清淨法身」,《往生論》我們剛剛講過不久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孝道的本體,「清淨智慧」就 是孝道的認識與實踐。由此可知,整個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實實在在講是孝道的完成。

講到盡孝相當不容易,圓滿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就是孝道的欠缺,孝道沒有做到究竟圓滿,這是我們必需要認識的。然後佛法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門徑都是要完成這樁事情,這是整個教學的概況。

從 孝親尊師的發展就是慈悲,我們現在人講的「博愛」,其實「博愛」這個名詞也是從佛經裡出來的,大家唸《無量壽經》,裡面就有這個名詞。慈悲一切,有慈悲心 的力量來推動你,你才會修行十善業道,不會以行善為苦,世間人認為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受到許多約束,得不到自在,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涼、自在, 是真正的快樂,然後以此為基礎,這才進入到佛法的修學。

佛法修學,一開始就傳授你三歸依,所以三歸依是佛法的入門,因此我們一定要把三歸 依的意義搞清楚。學佛就學佛了,為什麼要歸依?我們有沒有這個疑問?從那裡歸?依什麼?歸依的目的何在?歸依的好處何在?如果不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搞明 白,我們學佛了,糊裡糊塗的歸依了,糊裡糊塗的也受了戒,實在說呢,受了一個糊塗戒,受了一個糊塗三歸,將來成了一個糊塗佛,那有這個道理呢?

所以這個搞錯了,這三歸依是你入佛門,老師把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傳授給你,從今之後,無論你依據那種經典的道理,無論你用那種修學的方法,但是總不能違背這個綱領,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就行了。

這 個綱領是成佛的綱領,這個方向是成佛的方向,因為它有三條,所以叫「三歸依」。在一般術語裡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在這個世間傳久了,傳了三千 多年了,法久了,這裡面就產生弊病,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愈傳愈訛,也就是說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誤會,因為我們一說到佛就想到佛像,佛不在世間了,佛的形象 留在世間;說到法,就會想到經典;說到僧,就會想到出家人。以為這就是我們歸依處,殊不知這就錯了,錯誤很大,不是小錯。

我們從過去典籍 裡的記載,可以體會到這種誤會由來已久了,因為我們看到《六祖壇經》,這是禪宗的經典,六祖大師距離我們是一千三百多年,他是唐朝時候人,他在《壇經》裡 面跟大家講三歸依,他就不用「佛、法、僧」,他把這名詞換了,不用習慣傳統的講法,在我們猜想,一定是那個時候已經有錯覺了,所以他就不用這個名詞,他用 三寶的意義,覺、正、淨,諸位看《壇經》,他老人家講的「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他不用佛、法、僧,然後加以解釋。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麼一講,我們清楚了,不至於發生誤會,所以這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佛法稱之為「內學」,在印度五明之中,稱之為「內明」,這就是說佛法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如果向外,佛法裡之為「外道」。

假如我們三歸依是心外的佛像、經書、出家人,這樣的歸依就歸依了外道了。諸位要曉得,佛法裡的外道是心外求法,並不是指的其它宗教。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是教你在內心裡去求。

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覺,佛陀是覺悟的意思;覺,不是別人覺,別人覺與我不相干。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覺悟,我沒有覺悟啊,我要是依他,我不能覺悟,要依自己,依自己就能覺悟了。所以佛教我們歸依自性佛,不能歸依外面的佛。

諸 位如果仔細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曉得佛法不欺騙人,佛法的確很偉大,佛法是開發我們的自性,絕對不教我們跟著別人走,這是它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佛不牽人 鼻子走,佛教每一個人頂天立地,三歸依就是教你頂天立地,因為你本來是佛,你不過是迷了而已,他幫助你恢復自性,所以「覺」就是佛的意思,我們歸依自性 覺。

從那裡歸呢?從迷惑,歸是回歸、回頭,從迷惑顛倒要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真正的歸依佛了。話說得很容易,實際上我們回不過來啊,我們也很想回來,就是回不過來,沒有法子回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迷而不覺,這事情就麻煩了。

佛 給我們大前提、大方向,我們怎樣遵守、如何來修學?譬如佛告訴我們孝親,我們不孝親就是迷,孝親就是自性覺。我們不尊師、不重道,就是迷,我們尊師重道就 是自性覺。我們對一切眾生不慈悲就是迷,對一切眾生慈悲就是覺。把這些完全落實在生活層面上,我們就好修學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導我們的,必然是覺道,是自性覺的道理,違背了佛的教誡,絕對是迷惑顛倒,這樣我們就有入門之處了,有下手之處了,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破迷開悟,由此可知三歸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見,實際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講的「真實智慧」,這就是法。可見法也不是從外面來的,《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法,剛才說了,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覺,自性本覺,本覺裡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寶啊。

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就是僧寶,所以六祖大師開悟時,對他的老師陳述他的心得報告,他的心得報告很簡單,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的自性就是僧寶,所以我們的自性裡具足三寶,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一定要明瞭。

今天有不少同修發心要做佛弟子,發心要和佛學,接受三歸依,我們錄音帶及《三歸傳授》的小冊子,那個小冊子就是從錄音帶寫下來的,希望諸位多聽多看,希望知道你從那裡歸?依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三歸依的真實功德利益。

佛 像、經書、出家人這也是三寶,這不假啊,這是三寶的形像,三寶的樣子,真正三寶的實質及內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覺、正、淨。這形式也很重要,為什麼呢? 沒有這個形式,沒有這個象徵存在,佛法就變成空洞了,就變成玄學了,所以象徵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傳承、傳播的一個型態。

於是我們對於形式的三寶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們希望佛道,釋迦牟尼佛的教學,佛陀的教育,能夠常住在世間,能夠利益一切廣大的眾生,這形式的三寶就非常重要。

佛 像無論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繪的,我們都尊重,經書和出家人我們也都尊重他;我們供養三寶,要知道如何去供養,我們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見到佛像就提醒我們自 己,我們要自性覺,覺而不迷,佛是代表覺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我不要迷。看到經書,不但是經書,只要看到書本,不管什麼書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 正見」,我的思想見解要正確,不能有錯誤,「法」就是代表這個意思。

見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個出家人乾不乾淨,與我不相干,看到那個樣子就想到我自己清淨不清淨,他這種形像提醒我。

於 是住持三寶對我們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為什麼?我們久遠劫中,在六道裡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縱然受三歸依,如果沒有人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我們的惡 習氣太重太重了,幸虧有住持三寶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三寶怎能不恭敬?這是三寶對我們真實的利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讓我覺不迷、正不邪、淨不 染,是這麼個意思。

孝親、尊師、重道,這是起步,一直到圓滿菩提,我們覺、正、淨才圓滿;所以修覺正淨是從孝親、尊師、重道開始,這是諸位必需要曉得的。

修 行,「修」是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過來就是修行,我們對這個內容實質要清楚,千萬不要誤會,以為修行是每天要唸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 那是樣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無量壽經》唸十部、念十萬聲佛號、拜三千拜佛,還是打妄想,還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個樣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 的,古人常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如果這個人孝親尊師重道,把佛的教訓常常記在心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他都做到了;這個人一天一部經也沒唸,一句佛號也沒念,佛說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學佛。

所 以諸位要曉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上,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像個菩薩,像個佛。佛怎樣處事待人?佛菩薩怎樣生活?我們要學得和他一樣。教你讀 經、教你拜佛,那是小學生課堂作業啊,大學生的行持不是這個樣子,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大學生,他們很少有這種形 式,完全講求在生活當中所表現的覺悟的行為,正知正見的行為,清淨身語意的行為,這是真的菩薩,這是三歸依的方向,是三歸依的總持法門,用現代的話來說, 總綱領啊。

初學一定要從持戒下手,這個戒,是老師的教誡。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起,佛在經裡就教導我們,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老師,你要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導,你一定會有成就。

那一個老師是好老師?善導大師說得好,與你有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什麼叫「有緣」?是你心目當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師,就是跟你有緣,你跟他學就沒錯,為什麼呢?因為他講的話,你能接受,他教導你的,你會認真去做,這就叫「有緣」。

沒 有緣的,縱然學問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沒有把他看在眼裡,他的教導,你聽成耳邊風,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每個人的 善知識並不一定相同,我尊敬這個人,你尊敬那個人,不一樣。因此諸佛菩薩要化現許許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現三十二種身呢?你 喜歡那一種身,他就現那一種身,這就跟你有緣。

你喜歡菩薩,他示現一個佛,你不喜歡佛嘛,你對那佛不敬,這個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對釋迦牟 尼佛,對阿彌陀佛不恭敬,恭敬觀世音菩薩,他心目中只有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說的話,他就聽;佛說的話,他不聽,這樣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師,要 知道這個原則,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那個喜歡尊敬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這個人講的話,我相信,肯依教奉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你 就會有成就。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是特別對初學的來說,初學時我們沒有正知見,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沒有這個能力,聽人說法,有一些似是 而非的說法,我們把它當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後吃虧上當了,很難自拔啦。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學沒能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希望此生當中不要再犯了。

這個真假很難辨別,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要細細讀《楞嚴經》,佛給我們講了五十種陰魔,愈是高級的,看起來和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把他認作佛菩薩了,那就壞了。他說法,一百句裡面和佛說的只有一句不一樣,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們有什麼能力辨別?

因 此,自古以來初學的人不能離開老師,就像嬰兒不能離開慈母,母親帶小孩為什麼要帶三、四年?這三、四年不能離開身邊,他太小了,不懂事,時時刻刻有生命的 危險,必須細心照顧,一刻都不能離開視線。我們初學佛法,狀況就跟嬰兒一樣,時時刻刻會被妖魔鬼怪誤入邪道,不知不覺,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 識。

也許同修們曾聽說過,古時候學佛是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離開老師,一步都不能離開,因為我們初學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受外面的誘惑,五年不能離開老師,所以那個五年學戒,不是戒律,是老師的教誡。

現在學佛難,難在沒有老師了,沒有善知識了,為什麼沒有老師呢?因為沒有學生,「學生很多,我們都學啊。」,你是嘴巴上想學,心裡上不想學。這是這時代眾生的福報比不上過去了。

我 初到台灣是民國三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觸佛法,還算很幸運,沾到一點邊,大概在我之後,這個邊就沒有了,愈離愈遠。我遇到的老師,還是古老的那個方法對 我,我能接受,這個方法對別人,別人不能接受,我們也曾經做過試驗。最初我學哲學,方東美先生教我,不在學校裡,在他家中,一星期見一次面,二個小時。認 識佛法了,也很幸運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老師一樣,非常慈悲,每個星期天給我二個小時,以後他老人家圓寂了,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 到那裡去拜老師,老師開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說,你要跟我學,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一律不准聽,只聽 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是你看書,不管是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經也不可以,想看什麼書,先要向老師講,老師搖頭,你就不要 看了。第三個條件是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

聽起來很苛刻,這老師很跋扈啊,好像除他之外,沒有別人, 我那時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後才曉得佛門裡五年學戒就是這三個條件,這三條戒就是慈母撫育嬰兒,你要乖乖的跟他學,要聽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他帶 你走一條正路,他負責培養你覺正淨的基礎,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老師就開放了,這時候不管什麼人講經說法,你都 可以聽,世出世間什麼書你都可以看,完全開放了,因為你有能力了,對你沒有害處,你能夠辨別邪正,你能夠辨別真妄,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到處去看,到處去 聽,成就你圓滿的智慧。這五年,老師是這個用心啊,苦心,愛護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見,你要是不服從、不肯聽,那就沒法子了。

現在的學生不 行了,要是看老師提出這個條件,「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很,我隨便到那裡去都有。」,所以現在學生的心態,和我們從前不一樣,我們從前很老實,乖乖 的依著老師的教導,老師要求我們是五年,我對老師是非常感激,我自動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師的教誡是十年。

我們再看看《華嚴 經》,《華嚴》教學,善財童子就是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是學生,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師這三個條件,等到他有 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師教他出去參學了,這是著名的「五十三參」。出去參學,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話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圓滿智 慧,所以「五年學戒」是從《華嚴經》上來的,有根據的。

這是佛門裡傳統的教學,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它的意義,不曉得它的真實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沒有耐心真正學習,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沒有打好,完全沒有,怎麼能成就?

出 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在家學佛要成就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所以現代人學佛的多,比從前多得太多了,因為學佛的機會比過去多,隨著科技的進步,典籍不缺乏; 在從前,我們想得一本佛經,相當不容易,現在幾乎每個家裡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經》,以前的人不敢想像啊,誰敢想像家裡供奉一部《大藏經》,那有這麼大的 福報。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狀況我不清楚,我們有一座廟,這個道場很古老了,最興旺的時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裡面,這麼大的道場,只有半部《大藏經》,我們鄰居幾個縣都羨慕得不得了,這只有半部《大藏經》,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 般人有機緣聞到佛法,讀到經典,實在講不亞於三藏取經,要到寺廟裡去討個經單,也就是我住在寺廟要住多少天,做什麼呢?抄經,你想要什麼經,把藏經借出來 抄經,沒地方買啊,那有現在這麼方便,可是現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經》請回家供養,不看哪!還是枉然,不像從前沒有,他抄去真唸啊。

所以現代人福報好像很大,形式上的大,實質上我仔細觀察,還是不如古人,沒有古人那麼虔誠、恭敬、謙虛,在學習上比不上古人,要在這地方奠定根基。那現在問題來了,現在也沒有善知識了,縱然有善知識,也找不到學生了。

我學成之後,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覺得孤單,沒有同學、沒有伴侶,所以往年在美國遇到黃念祖就歡喜得不得了,黃念祖遇到我也歡喜,為什麼?他在中國弘揚《無量壽經》,我在海外弘揚《無量壽經》,都是孤家寡人哪,這一見面,還有一個同伴,他也走這個門路,真是難得。

我 每次從國外回來,到台中總是要去看看老師,每次見老師都勸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師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這個話我大概總共講過十幾遍,最後一次大 概老師心裡煩了,他說:「不是我不教學生,你替我找學生。」,我聽了這句話後,再也不說了,為什麼?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麼地方去找一個傻瓜,完全聽老師 的?再想想像自己這樣對老師的恭敬,修學的態度,實在沒有遇到第二個,找不到。從此以後我明白了,我不講了,再也不提這個事情,曉得難啊。

真正好學的人,真正想學的人,當然有,我沒遇到。現在老師也不在了,那怎麼辦?辦法還是有,找古人,現在的老師沒有,古來的大德有,我們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採 取這種方法的,在中國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時,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他對孔子非常仰慕,他當孔子的學生,但孔子已經過世了,這叫「私淑弟子」。他發願當 孔子的學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間,他就讀孔子的書,遵照孔夫子所說的道理教訓去做,認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請教孔子的學生,他學成了。夫子在中國是「至 聖先師」,孟子是「亞聖」,比夫子低一階層。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古人做老師的例子。

我們有此例可援,我們的老師可多了,古聖先賢你去選擇, 你看那一個和你有緣,你喜歡那一位大德,你就專跟他學,你就成功了。在歷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漢朝的司馬遷,中國的第一部歷史《史記》,司馬遷 寫的,司馬遷也是學古人,他學左丘明,左丘明是《左傳》的著者,跟孔子同一個時代,司馬遷以左丘明做老師,專念《左傳》,專學《左傳》,他學成功了,唐宋 八大家的第一個首領,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門裡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師,他學蓮池,蕅益大師學佛時,蓮池大師也過世了,他對蓮池大師仰慕崇敬,蓮池大師的著作在,現在台灣也很普遍流通《蓮池大師全集》,精裝本這麼厚,四冊。蕅益大師專念蓮池大師的書,做蓮池大師的學生,他學成功了。

蓮 池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蕅益大師也是祖師之一,學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台中李老師很謙虛,甚至於他都沒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學生,他教我學印光大 師,以印光大師做老師,這就是專學印光法師的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訓來修學,做印光法師的弟子。李老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師的弟子,這樣勸導 我,這是老人家的謙虛,也是老人家真實慈悲的教導。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大善知識,誰呢?阿彌陀佛,希望大家能夠依《無量壽經》,依經裡的理論及教訓,認真努力的學習,做彌陀弟子,這在整個佛法教學裡登峰造極。你看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佩服得五體投地,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不做阿彌陀佛的弟子?

所 以大家今天發心歸依,我們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僧寶。假如把這 三寶回歸到自性上來說,阿彌陀佛是自性覺,無量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這是自性佛寶。歸依法,《無量壽經》是我們自性體、 相、用的具體說明。

歸依僧,大勢至菩薩表理智、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我們要學大勢至的理智,要學觀世音的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 人、對事、對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煩了,佛門裡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什麼 原因使慈悲、方便變成禍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壞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勢至菩薩表理智,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這就正確了,這就是覺而不迷 了。

我們學淨土的同修,家裡供養西方三聖,意義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薩當神明來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實意義,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每天早晚禮佛,早晨禮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覺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這麼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禮是我們尊重性德,重視道德的表現,這不是迷信;我們修學從這地方入門,從這地方下手,然後這才能修學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樣,小乘沒有菩提心,大乘法要發菩提心,所以三福第三條是大乘,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是真正覺悟的心。那我們要問,什麼樣子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樣子是什麼?這不能不清楚。

一 個真正覺悟的人,決定要成佛,這才是真覺悟了,為什麼?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覺,菩薩和佛比,菩薩還是迷,佛才是覺;菩薩和我們比,菩薩當然覺,我們迷,但是 跟佛一比,還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淺深程度不相同,覺悟愈高的,等級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墮落,十法界的差別就是覺迷不相等,這當中的差別相,就 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只有一個目標,他要作佛,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人,踏著他的足跡,尋著他的方向,我們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薦給諸位,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

於 是我們朝暮課誦重新訂了一個課誦本,跟現在一般流通的課誦本不一樣,流通的課誦本裡,早晚課誦那些經咒,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用不上,用不上則學習就很難得 利益了。所以我們修學淨宗,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早課唸的經文就採取《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我們唸四十八願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彌陀佛,是要向 阿彌陀佛學習,佛發什麼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的願發不出來,讀佛的願把我的願引出來,用意在此地。

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心,心同佛,願同佛,我們早課目的在此。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照著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課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段經文裡非常詳細的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以什麼態度去對人、對事、對物,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過日子,這是「解行」。

我們認識現實的環境,在現實環境當中學做佛菩薩,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的生活,我們的解同佛、行同佛,心願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樣,這是學佛,學阿彌陀佛,學成了,你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把佛法修學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所以我們的課誦本是這樣子訂的。

諸 位如果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讀誦全部的經典,你就可以採取這個方法,早晨讀四十八願,晚課就讀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課要發願提醒自己,晚課要依照經文認真的 反省,佛教誡我們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是不是沒有做?佛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應該要做的,我們是不是去做了?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認真去做,這叫 「學佛」,這叫「念佛」。

念佛不是唸在嘴皮上,嘴皮上的唸佛不管用,要把佛的教訓常常放在心裡,這個「念」是心念,你看念佛的「念」,上 面是「今」,底下是「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裡真有佛,有佛的什麼呢?有佛的教訓,有佛給我們講的道理,我們念念不忘,念念存在心裡,念念去實行, 這叫「念佛」,不是放在嘴皮上。口裡唸,心裡沒有,那個不管用的,一定要心上有。

所以我常常講經講得沒法子了,我只好用很粗俗的話,希望你們把阿彌陀佛當作心上人,這就成功了。口裡沒掛著,心上真有,常常念著阿彌陀佛怎樣發心的,他怎樣發願的,他怎樣修行的,我們念這些,向他學習,這個叫「真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的好處啊。

也許說我念佛念好久了,我的好處都沒有得到,那是你念錯了,你口唸,心上沒有;如果心裡頭真有,我講的這些方法,你能依照去念,感應不可思議。我們念佛人是不是求感應?不是求感應,雖不求感應,但感應是一定的,你種什麼樣的因,就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嘛。

在一切法門當中,這個法門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三福裡末後一條第二句「深信因果」,我過去在求學的時候,這句話大概困惑了我三、四年,解不開,不曉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為「深信因果」要是放在第一條,我沒有疑惑。

我們凡夫都知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都懂得這個道理了,難道菩薩不懂?因為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的福報,聲聞、緣覺。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福,大乘菩薩怎麼對因果還是不懂,還要佛來教?

以後讀誦《華嚴》的時候,在講《華嚴經》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實真相,那個「深信因果」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這個因果,菩薩還想學嗎?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

佛 在《無量壽經》上也這麼說過,你們都唸過,真的,菩薩若不念佛不能成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地菩薩他們修行,專門修念佛法門,十地菩薩明白這個因 果了。「深信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實在說我們覺悟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再回頭想想佛講的這些道理,實在是在大乘經裡講的太多了, 可惜我們都在經文上當面看錯,忽略啦。它的原理、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想佛」,佛在《觀經》裡講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啊,想佛就作佛了,這就要緊了。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念佛,心上真有佛,你就作佛了,你心上有什麼就變什麼,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

世間人的心裡面是什麼?貪瞋癡,貪瞋癡的心,果報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從那裡來的?從貪瞋癡變現出來的。我們心裡有四諦,就變現阿羅漢;心裡頭常有六度,就是菩薩了;心裡面有佛,他就變成佛了。

深信因果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搞清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行菩薩道,我們自己存心,一味念佛,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和其它的佛不一樣。道理搞清楚了,方法明白了,認真去做,這認真去做的要領:

第一個是讀誦大乘。你要讀得很熟,你的心才會和佛一樣;你要是不熟,記不得,雖然有心想學佛,這心裡頭一塌糊塗、不清楚,怎麼個學法?所以經要唸得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阿彌陀佛的人,心是怎麼樣的呢?心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讀經要緊。

自 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成佛道,一定要發廣大心,一定要發清淨平等心去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勸人學這個法 門,三業俱到,真誠心勸導他,這是意業。口、言語,要把這法門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聽了不疑惑,這才行。身的表現很重要,身要清淨,這個法門叫 「淨業」,西方世界叫「淨土」,我們的身要清淨,清淨心顯露出來的自自然然的快樂幸福。

人家一看這個樣子,他就相信了;念佛這個法門、極樂世界,現在看到你這個苦的不得了的樣子,愁眉苦臉的,你樂在那裡?你怎麼說人家也不相信啊。那極樂的生活就顯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過得很快樂、很幸福。

我在美國,附近的鄰居是外國人,向我們家的小孩打聽,我們的家裡頭年紀最輕的悟學,今年十八歲,他在美國長大的,語言沒有障礙。鄰居問他,我們這一家做什麼行業的,為什麼這麼快樂?他們非常羨慕,所以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他就非常歡喜,樂於接受。

我 們請他來參觀我們的道場,他們也很喜歡,看到我們供的佛像,問我們供的是什麼佛?什麼意思?他們也懂得佛教裡有禪宗,禪在美國很興盛,他問我們是不是學禪 宗的?我就教翻譯的告訴他,我叫他不要講淨土,講淨土外國人不懂,會把他講得迷糊顛倒,收不到效果,我說:「你聽我的話,你告訴他,我們學的是阿彌陀佛 宗。」,外國人就問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說阿彌陀佛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長壽,他一聽到是長壽,他說:「這個我要。」,他要長壽。第二個是快 樂,快樂他也要。第三個是清淨,身心很清淨。他說:「這三樣東西我都要。」,我說:「那好,我們星期六開放,你來,我教你得到長壽、清淨、快樂。」。

因 為他們是基督教徒,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沒有衝突。你在我佛堂可以學到清淨、長壽、快樂,我們樣子擺在那裡,他相信嘛。他問我的年齡,我回答 他,我已七十歲了,他都看呆了,這就是事實證明,我學這個就得到了。所以要把樣子擺出來給人看才行,那樣子擺出來不像的話,怎麼講人家都不相信。

從 前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他老人家七十一歲,看他很年輕,辦大專講座,都是年青的學生,我那時差不多將近四十歲,跟學生的爸爸年齡差不多,他們看我, 好像跟他們年齡很接近,李老師七十歲,你看過去也不過像五十歲的人而已,絕對看不出他七十歲,走路走得快得很,年青人走不上他。那時候我們郊遊爬八卦山, 李老師第一個爬上去,後面學生還在一步一步喘氣,李老師到了山頂,「你們年青人沒用啊。」,這從那裡來的呢?念佛來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題目講完了。


http://buddhaway.net/blog/ -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