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 淨空法師講述 3

「四攝」,諸位都曉得,「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這個方法學會了,你應用在你的家庭,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首先要用在夫妻,夫妻才百年好合、白頭偕老,你們一生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布施」怎麼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請客、送禮。夫妻彼此常常不要忘記送一點小禮物、常常請客、常常送禮,千萬不要看輕了,非常重要!尤其現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外面去旅行,無論是遠距離、近距離,時間長短,先生不要忘記給太太帶點禮物,太太出門也不要忘記給先生帶點禮物。家裡面一些節日的時候要團聚、要請客,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你懂得這個,然後你把這個向外擴展到你的家族;到社會上做事,你的公司,你們的員工,你們的伙伴,你也用這個方法,你都學會了,你的公司上下會團結,真正是一家人。「愛語」,常常關心他們,愛語不是甜言蜜語,真正關心他的言語,常常問候他、關心他。「利行」,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事,對他決定有利益、有好處;「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基本道理,如果我們能懂得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現在國際之間,國際之間我相信一定能夠和睦相處。


「敦倫」,敦倫落實到「盡分」,「分」是什麼?分是我們的本分,儒家講的「五倫十義」,義務。這個「義」實在講,細細去觀察,道義、仁義、情義、恩義,你要能懂得,你要能落實,「義」裡頭含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通常講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今天上午光啟社那邊同修訪問我,提出一個問題,男女平等的問題。現在婦女要爭女權,說是男女不平等,提出這個問題,我沒有法子回答。我說「平等」這個事情太難了!為什麼?五個指頭伸出來不一樣長,不平等,我們是不是要用刀把它切掉、把它搞平等;我們人與人在一塊站成一排,我們個子高矮不平等,是不是要把高的頭削掉、把那個矮的安上去,是不是這樣子?你們想想這個「平等」要怎樣才能做到?為什麼不平等?根源在哪裡?你要懂得,根源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這樣才造成的不平等。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不平等就是平等,平等就是不平等。你們想想這兩句話的味道,到什麼時候真正平等?我們念佛經,佛告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相貌完全相同,跟阿彌陀佛一樣,個子都一樣高,身體皮膚都一樣顏色,是身金色,真平等了。所以你要平等,趕緊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在這個世界絕對不平等。


在這個世界,諸位要懂得,什麼叫真平等?「盡分」叫真平等。譬如我們在這個社會工作,我們的職位不平等,一個公司裡面,董事長、經理到底下員工,員工最低級的是清潔環境的員工,怎麼會平等?怎樣在這裡頭看到平等?「敦倫盡分」,你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到圓滿就平等了。董事長把他自己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的,董事長第一,做得一點缺陷都沒有;總經理把他自己的工作也盡心盡力去做,做得圓圓滿滿,總經理也第一,第一跟第一平等了;清掃廁所的那個員工他也很盡責任,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他也第一,各個都第一,你這個公司裡頭從董事長到最低級的員工,各個工作都是第一,第一就平等了。這才是平等的真諦,六道裡頭「平等」的真諦,我們要懂得啊!你要不懂得這種真諦,你胡作妄為,只是造業而已,來生的果報會很苦。所以,一定要懂得「敦倫盡分」這四個字的真諦。


說女人總是被壓迫的,這是個錯誤觀念,是有人在那裡挑撥,你上了當。女人有女人的本分工作,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工作。現在雖然也有女子出來踏入社會工作,這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你細細去算算這個帳,你吃虧了。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女人比男人尊貴,女人的權比男人的權大。什麼權?社會的安危,國家的興衰,世界的和平,女人操這個大權。可是這些與我有什麼關係?與你相夫教子有關係。中國古人講:家裡頭沒有賢妻就沒有賢母,沒有賢母,哪裡來的聖賢出世?這個世界有聖賢,全世界人得福報,母親的職責就是為全人類培育聖賢的人才,這是她的本分。她現在把本分丟掉了,要去幹其他的事情,古聖先賢、佛菩薩看到都搖頭嘆氣。我們在座的女同修很多,好在我已經宣布全面退休,我不再跟大家講經了,你們責怪我,我也不怕了,下一次我沒有這個場面,你們不來我不害怕了。我要跟你們講真話,這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大家細心去思惟,你就明瞭了。


現在職業婦女,我剛才講的得不償失,你是出去做你的事業,你做得很輝煌,做得很有成就,你兒女沒有照顧到,你的下一代完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有錢的人,僱佣人、僱奶媽去照顧他的小孩,他的小孩將來的習性,他不會孝順父母。為什麼?對父母沒有這一份情分。他將來愛什麼?愛他的奶媽、愛你家的佣人。為什麼?那是他的養母;你是親生母親生了他,你不愛他,你不教導他。這個損失太大太大了,你家的後代完了。你想想看,我常常講,無論哪一個行業,家庭亦復如是,你家裡頭沒有後代,中國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家裡沒有後代,你的事業做得再成功、再輝煌,你死了之後,你的成績單上是零。世出世間法都重視繼起的人才,那是你真正輝煌的成就。你看看中國古時候這些帝王,帝王一繼位的那一天,第一樁大事做什麼?立太子,他有後,他有繼承人。我們今天把這件事疏忽了,只曉得自己去衝、去拼,衝跟拼這個詞,字好難看,聲音好難聽,全都錯了,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這個事情諸位細讀《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富貴功名,不是你拼來的,你要真能拼得來,因果定律推翻了。因果定律上帝都不能推翻、神聖不能推翻、佛菩薩也不能推翻,你能把這個推翻,那我相信上帝、佛菩薩都要拜你作老師、都要皈依你了,你神通太大了,沒有這個道理。你怎麼樣去拼得來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不拼,命裡還是有的,你又何必?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 淨空法師講述 2

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如果用今天我們一般社會的看法給他定位,他是什麼地位?諸位一定要知道,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這是我們尊稱他,實際上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我們知道他是王子出身,他的願力弘深、眼光深遠、悲心很重,他發的願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解決苦難的問題。他知道這樁事情政治做不到,所以他不去繼承他父親的事業,捨棄王位。他也知道這樁事情軍事、武力也辦不到,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所以他也不去作將軍,也不去作統帥,把這個統統放下了;用現在話來講,科學、技術、經濟都不能解決,什麼能解決?教育能解決,他最後選擇這個行業。於是我們這才明瞭,解決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最殊勝的、最有效果的是教育。於是我們再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選擇的這個行業,不但一生教學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雖然是出家,他的父親是帝王,他可以蓋一個很好的寺廟,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他為什麼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門托缽?為什麼?他教導我們,如果真正從事於教學的事業,一定要自己給一切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你所教的,人家才肯相信、才肯接受。你自己做不到,怎麼能教別人做到?


佛教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不能過清苦的生活,你的煩惱習氣決定斷不了。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重要!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能力也一樣,那個「德」是講能力,真的是萬德萬能,能力也一樣,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下面是「相」,相好也一樣,你的相,相貌好,身體好。這才真正叫究竟圓滿的幸福。現在我們為什麼都喪失掉?智慧喪失掉了,能力喪失掉了,相好也喪失掉了,佛一語道破,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佛門講「業障」、「罪障」。業障、罪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不肯吃苦頭、不肯過清苦的生活,你的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


所以我這些年來教導同學們,我說你們要想入佛門、要想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方先生這一句話拉進佛門來,方先生沒有欺騙我,我完全把他老人家這句話證明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必須要把你的障礙除掉,這個障礙就是罪障、業障,你要把它消除掉,在佛法裡面講「懺除業障」,這個「懺」是懺悔。以後我跟章嘉大師學佛,章嘉大師教導我懺悔法門。什麼叫「懺悔」?你必須要找出你自己的毛病過失,你能夠常常發現自己毛病過失,這在佛法裡叫開悟,你覺悟了。悟後起修,悟了之後就把這些毛病、習氣改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在念經,在念阿彌陀佛,在敲木魚做那個樣子,不是的。章嘉大師告訴我:「學佛要重實質,不注重形式」。形式是在什麼時候做?法會當中做。為什麼做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演給不學佛的人看,讓他有個印象,「哦!我們要去學佛」。真正學佛不重視形式,真正學佛重視實質,重視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增長,這叫真正學佛。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這個世間無論怎樣繁雜的問題,智慧開了就迎刃而解。


我們今天智慧不開,大家曉得這是障礙、業障。業障的根是什麼?《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金剛經》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真菩薩是「四相」破了。四相的頭一個是身相—我,你還把這個身體當作我,起心動念都為這個身體,你這一關不能突破,你就沒有入佛門。這個佛門是什麼?佛門小學一年級,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所以,不論你怎麼熱心護持佛法、修學佛法,你要不能把自私自利徹底放下、捨掉,你就入不了佛門,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這是真話。所以我跟同學們常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我們的根本障礙,是我們罪障的根源,這十六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要是把十六個字統統都放棄了、都沒有了,恭喜你!你得大自在,菩提路上一帆風順。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放下了,他得大自在。歷代祖師大德他也放下了,他得自在。我今天也放下了,我也得自在。


所以你們同修千千萬萬記住,今天我在此地拜託你們,不要拿什麼東西來供養我,不要拿錢來供養我,替我找麻煩,不是愛護我。為什麼?我這個手拿到錢,那個手就交給別人,你們不如乾脆給他,何必要我去轉一道彎,給我麻煩!也不必拿一些吃的東西供養我,我跟諸位說,我什麼都不要吃,尤其是補品,不管是中國的補品、外國的補品,我統統都不吃。我每天只吃一點青菜、豆腐,我喝的是開水,也不要送茶葉給我,為什麼?我都不吃。你們送給我,我都作禮物送別人,所以說一樣都用不著。


我的身體很健康,現在七十五歲,體能大概跟四十歲左右的人應該還差不多。我今天走到這邊來看到這個臺,這個臺相當高,這個臺我一步上不來,一公尺高我一步可以上去,這個臺我跳下去沒有問題。什麼樣的補品都不需要。我這一生,七十五歲,我沒有生過病。很多同修差不多四、五年沒見面了,見了面說我更年輕了,比五年前年輕了,我點點頭,我自己有這個感覺,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學佛,學佛會老了、學佛會有病了,那是你修學不如法,你不懂得佛法的理論,你不懂得佛法的方法。如果你懂理論,懂這個道理,懂這個方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在講經常講,學佛的人應該是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幾個基本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在此地特別貢獻給諸位。


我們修行究竟從哪裡下手?這就是印光大師的話,「敦倫盡分」。「倫」是五倫,五倫是天然的秩序。我們中國人常講「道德」,什麼叫「道」?倫理是道,這是自然的秩序。我們從人類來說,男女結合是「夫婦」,五倫從這裡開端,有夫婦而後你生下小孩,這就有「父子」,小孩多了的時候,這就有「兄弟」,進入社會,就有「君臣」,就有「朋友」,中國人講這五倫。五倫不是孔老夫子發明的,孔老夫子非常謙虛,你看他老人家所說,他一生教學「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都是只述古聖先賢的教誨。這個東西也不是古聖先賢創造的,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法則,自然而然的秩序,就像這個氣候春夏秋冬一樣,決定不能錯亂,這叫「天道」,道是講的這個意思。當然,如果再講到其他,那佛經裡面講的範圍非常大,我們僅限於我們人類的社會,人類社會的天然之道。修道有得於心,這是「德」。修道有得於心,你把倫常之道,你能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好,你覺悟了、你明白了,就是我們佛家講的大徹大悟了,智慧現前了,這是德,有得於心。如果有得於身,就是剛才我講的,身體健康。你修道有得於身,你的身不會衰老、不會生病。「德」有身心兩方面,「道」是一個。


「敦倫盡分」,印祖教我們從這裡下手,那釋迦牟尼佛怎麼教我們?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教我們從這裡下手的。佛家修行的方法太多太多了,法門無量,又說八萬四千,這是真的。法門、方法、門道無量無邊,但是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決定不會改變的,我們要抓住它的原理原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我們的代表,他就是教導我們。韋提希夫人她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她到極樂世界?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理論方法之前,先教她練基本功、修學基礎。基礎是什麼?「淨業三福」。講了三條,三條講了之後,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從這裡就明瞭,「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成佛的人,那當然不是修一個法門,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以這三條為基礎,這三條要沒有的話,任何法門都修不成功。我們從經上懂得這個意思,知道這一個教誨。


這三條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就是「敦倫」。所以印祖講的話,依舊是從佛那邊得來的,也不是他自己發明的,從「孝親尊師」修起。「敦睦倫常」。如果我們把這一句疏忽掉了,你這一生學佛只是跟佛結一個緣而已,這一生有沒有成就?肯定沒有成就。能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我教念佛同修,你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要把「三福」第一福圓圓滿滿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念佛求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你只能生到這個,不能往上去。要往上去,要把第二條做到,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連前面一條七句做到了,你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把後面第三條也做到,總共有十一句,後面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把三福十一句全都做到了,恭喜你,你念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怪我們自己這些學佛人粗心大意,讀經、看經不留意,最重要的關鍵的教誨錯過了,到最後念了一輩子佛不能往生,最後責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你騙了我,你教我這樣我都照做了,又不能到極樂世界去,釋迦牟尼佛打妄語,欺騙我們,我們上他的當了。怨天尤人,那個罪造得更重!佛沒有騙我們,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疏忽掉了。所以,「敦倫」太重要了。


「敦倫」從哪兒做起?從夫妻做起。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教育是生活教育,是幸福美滿的教育,生活幸福美滿是從夫妻開始。夫妻要是不和,你一生沒有幸福,你也達不到圓滿。儒家講的倫理,也是講造端乎「夫婦」,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問題看得這麼重!所以修行成佛作祖,也是從這裡開始。中國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怎樣落實使夫妻好合、百年偕老?佛教給我們「四攝六度」。四攝六度同修們都懂,是不是真懂?不見得。為什麼?真懂你就會做了,你還沒有能落實,沒有能做到,可見得你不懂。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凡夫成佛,說老實話是一念之間,念頭一轉就成佛了,轉迷為悟,這個人就成佛了。你為什麼轉不過來?你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清楚,所以你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你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讚歎你一句,歡喜好幾天,罵你幾句,難過好幾天,你說多冤枉!你自己做不了主宰,你不了解外面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尤其凡夫跟凡夫在一起,他說:「我喜歡你,我愛你。」你要曉得,這是假話,不是真的。為什麼?他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妄心當然說的是妄語,那不會是真的。今天愛你,結婚了,明天恨你,就離婚了,你說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了,看清楚、看明白,不要上當,不要被人騙了,全是虛情假意。


什麼人說真話?佛菩薩說真話,因為他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的話是真的,他的話永恆不變,他確實愛眾生、愛一切人。我們恨他、侮辱他、陷害他、殺害他,他還是愛你,絕對沒有改變,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那是什麼?那是本性。《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本性是善良的,本性是真心。可惜六道凡夫用的都不是真心,用真心,這個人最低限度他證得阿羅漢果,他是阿羅漢,他是菩薩,他不是凡夫,用真心。用妄心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你要曉得都是虛情假意,可不要當真,他歡喜你,笑笑,很好;他恨你,笑笑,也很好,沒事!為什麼?他剎那剎那在轉變,他不穩定,一會兒往上升,一會兒往下降,他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對他了解,知道如何跟他相處。我們跟他相處,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過,幫助他回歸自性,這就是佛菩薩的教育。所以「六度四攝」要落實。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Friday, January 29, 2010

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 淨空法師講述 1

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淨空法師講述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開示—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台北淨宗學會陳會長、謝吉田居士、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晚上我們有這樣殊勝的聚會,我們非常感謝謝居士夫婦的安排。這一次淨空回到台灣來,原定的計劃是回來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錄一套廣播的影帶,預定是四十個小時,每天錄像四個小時,十天圓滿。沒有預定做任何的活動,這個事情,我在離開新加坡的時候,以及上一次在香港講經的時候,都向大家宣佈了:從今以後我不再參加大型的活動,像這種形式活動,我全部都終止了,全面退出講經教學。


為甚麼要這樣作法?我深深感到過去許多這些老法師們發心弘法利生,而對於佛門裡面最重要的根本大經都沒有辦法完成,包括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內。他老人家在晚年,我們深深希望他能把《華嚴經》講圓滿,留給我們後學做參考。可是限於講經的環境,他老人家,諸位都清楚,每一個星期講一次,而且還有台語翻譯,雖然是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實際上只講一個小時,一年除了過年放假,實際上只能夠使用四十五個星期;換句話說,一年只能講四十五個小時。所以他講了很多年還沒有能講到一半,他老人家就往生了,我們感覺到非常的遺憾。這些年來在海內外有許多法師、大德都告訴我,希望我能把《華嚴經》講一遍。我們過去曾經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講了不少年,我記得前後總共是十七年,因為常常到國外去,講經就變成斷斷續續,也沒有能夠講圓滿。大概在《八十華嚴》跟李老師的進度差不多,另外《四十華嚴》也講了三分之一,這總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


想到這是我們佛門一樁大事,所以我必須要考量到現在年歲已經不小了,將來衰老之後,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趁著現在身體還可以,我預定從今年十月份就開始,希望在八十歲之前這五年的時間,每年我在錄影室裡面講經,對外面都不講了,也不教學了。所以我的工作在錄影室,每天講四個小時,每年講足三百天,這樣子一年就有一千二百個小時,五年總共有六千個小時。我準備用三年,三千六百個小時把《華嚴經》完成;然後再用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六百個小時完成《法華經》,六百個小時完成《楞嚴經》,最後一年一千二百個小時,我把淨土宗《五經一論》重新再講一遍,我自己這一點願望也就完成了。所以有許多同修邀請我講經說法,我把這一樁事情告訴他們,我說:「等我八十歲之後,我這個事情完成了,六千個小時完成了,你再來找我,我陪你去雲遊世界。」這五年當中是剋定時間,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完成,我們這一生對得起佛教、對得起老師、也對得起我們學佛的同修們。所以一切活動包括過去我對於各個宗教的活動、各個不同族群的活動,這些活動我已經拜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去做,我是全面退下。這有一點像閉關的樣子,不過我這個閉關是在攝影棚裡面閉關,網路還是直通的,網路可以直通。在這五年當中,希望同修們不要給我寫信,因為我不看信件,也不要給我打電話,讓我把心整個定下來,把這一個佛門大事讓我完成。這就是諸位對我真正的愛護,也是對我真正的護持,這是我首先跟諸位報告的。


昨天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有一些同修發心研討《印光大師文鈔》,正好遇到我,要我說明印祖一生弘法利生的宗旨。我想了一想,印光大師是我們近代一位真正的善知識——淨宗第十三代祖師。我跟印祖緣分也非常之深,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學生,李老師在當年跟我提過很多次,要我學印光法師,做印光法師的學生,印祖已經不在了,他說印祖的《文鈔》在。這些年來台灣已經將《印光大師全集》印出來了,我們只要讀他老人家的教誨,依據他所講的道理、方法認真的去修學,這就是印祖真實的弟子。我也很認真努力去學習。印祖一生教人,總綱領只有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他老人家自己一生做到,實在講是我們修學最好的模範。


我們生在現前這個時代,全世界的災難頻繁,次數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美國從九一一事件發生以來,我想整個世界人心惶惶,如果這一樁事情處理得不當,大家心裡頭都明白,恐怕會引起第三次大戰。第三次戰爭很可怕,是生化核武的戰爭。我們再想一想過去二十多年,我在美國的時候,很多同學拿著外國許多的預言來給我看,我也看了,都說公元一九九九年、兩千年這個世界有災難。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都說有世界末日。這些經典我都讀過,好像九九年跟兩千年平安過去了,可是美國那邊有同修打電話給我,他說:「法師,沒有過去!」這怎麼回事?他說:「古時候人記載,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虛歲,小孩出生就是一歲,到週年就兩歲了。」這樣算起來,兩千零一年才真正是古老預言裡面講的兩千年,我想想也有道理。再看看現在時局的發展,實在非常令人感到恐懼、感到不安。但是我們生在今天,這是共業所感。


所以有許多同修來問我,特別是在美國的同修打電話給我、傳真給我,我們要怎樣度過這個劫難?既然災難現前了,學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誨,對於劫難決定不能夠驚慌、不能夠恐怖。災難能不能化解?在理論上講是決定可以化解的,事實上那有相當的難度。難在哪裡?得一切眾生真正能回頭、真正能夠反省、能夠改過自新,這個劫難就沒有了。佛在大乘了義經裡面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天災人禍、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什麼?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些行為是屬於正報。所以物質環境跟我們的念頭,決定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理很深很深!


「心」跟「物」,在佛法講是一不是二。諸位常常念的《心經》,這個大家念得很熟,《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精神,確確實實它是一不是二,現在我們把它分成兩樁事情來看,這是錯誤的,這裡頭產生了矛盾、才產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世間所有一切苦難的根源,不但是苦難的根源,是六道輪迴的根源、是十法界的根源。如果我們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了,世界原本是一真,佛家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菩薩所證得的境界,那個境界才是最圓滿的、最究竟的、最幸福的,這裡面所謂是只有樂而沒有苦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世尊教導我們的。


至於如何能夠把佛法落實到我們生活上,這一點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非常的關心,因此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佛法。佛法究竟是什麼?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個道場是倓虛法師建的,裡面收藏的書不少,尤其是「蘇州弘化社」出版的。因為弘化社是印光大師辦的,我對弘化社的東西非常留意。在這些書本裡面,我翻到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是歐陽竟無大師的講演,王恩洋筆記記錄下來的。他的講題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這個講題很吸引人,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我學佛入門是從佛經哲學入門的,他怎麼說不是哲學?我把這一篇講演細看,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這一篇講演是在民國十二年,地點是在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我從這一篇講演得到很大的啟示。佛教到底是什麼?實在講,歐陽竟無居士只說出,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是現在人所必需要修學的。我們再仔細去觀察,我明白了,佛教是教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確實不是宗教、不是哲學。


怎麼說是「多元的社會教育」?它的教學超越了國土,我們今天講的國家的界限,超越了種族的界限、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宗教徒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像《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我們看到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是婆羅門教,是現代的印度教,遍行外道。這些經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宗教徒,像當時印度的瑜伽、數論,許多人都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因此我們把佛教的本質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學佛到底是學的什麼東西?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他的教育教我們什麼?我們要是用一句話說明白,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要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世尊教導我們的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再說得明白一點,他老人家把這個真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我們把這個關係搞清楚、搞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了,人禍就沒有了,人與人之間不會有誤會、不會有衝突,哪裡會有戰爭?人為的災害是我們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


第二個教導我們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今天講的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後果是什麼?後果是天災。天災人禍是人為的,不是沒有原因來的,我們不了解這個關係,不知道跟自然環境如何相處,惹來的麻煩。


第三個是教導我們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受過科學教育的,聽到這一句話,前面兩句話他沒有問題,這一句話他說:「這是迷信,這是宗教」。其實我們把這句話換一種講法,他就不反對了。科學家現在確確實實證明空間是多維次的,我們住在三度空間,現在知道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個研究科學的,他從西方科學報導裡面,他寫了一篇文章,我把它附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諸位看看就明瞭了。現在科學家確確實實證實有十一度不同維次空間的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宗教裡面講的天地鬼神,實際上就是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我們跟他們應該怎麼相處?


如果這三種關係搞清楚了,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那我們的社會真的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定是安定、繁榮、幸福,每一個人都過美滿的生活。佛教教導我們是生活的教育,真正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像歐陽竟無居士所說的「必需要學習」,就是要把佛教認識清楚。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法華經講演錄 4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太虛大師講述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此頌免惡獸難。尋聲自迴去,謂毒虫聞聲而自退也。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此頌免天災難。以上為三災七難。眾生猝遭此厄,迫無能逃,至心求救,此時凡情盡息,歸命極虔,是以能為夙具悲願之觀世音菩薩天眼、天耳所見聞,他心通所寂照,而以神力加被護持之,使獲安隱。然苟非平日早生淨信,夙切皈依,廣結佛國之因緣,勤除本身之業妄,亦豈易以倉猝稱名、臨時一念,便獲感通之效,立免惡報之加乎?故應於無災無難之時,即當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之慈悲利他功德,息息持名,心心念德。并以觀世音救苦救難之慈心為心,悲願為願,而後始可永離於災難。即不幸偶有所遭,亦庶易得臨時之感應而獲濟於危乎!


庚三 兼答化行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此頌現身滅苦。妙智、即由根本後得智所起之利他大悲方便智。以具此智,故有救世間苦之力。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謂并漸令解脫於生死輪迴之苦,使得涅槃,不僅救免其暫時之災難而已。


庚四 歎德勸歸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五觀應常願仰。一、真觀,謂以妙智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此即同體大悲之所由起。二、清淨觀,謂觀於淨法,從本以來不與染法相應,遠離我、我所之二障。三、廣大智慧觀,以自心清淨故觀於真俗二諦之法,一一照了,無有遺漏。四、悲觀,觀於生佛同體,而悲眾生以惑業故不能免苦。五、慈觀,觀世音菩薩以悲願救苦,故常念給眾生以樂。以上五觀,眾生當常願行此并常瞻仰也。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頌大智能滅災難。無垢清淨光,即智慧之光,能破諸闇。以先降伏本心之災──無明風、煩惱火等,故能以普遍光明之智,觀照世間一切眾生而加以救濟。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此頌法施能除煩惱。以同體大悲之願力,興起一切戒法,如雷之始震。戒能滅一切惡,遍與眾生法樂,故如慈雲。戒能滋生一切善,故如露雨。如是,則煩惱熱燄可以銷除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冤悉退散。


此頌無畏施能除怖畏。諍訟、戰鬥,均可怖畏之事,觀世音菩薩本號為施無畏者,故至心敬念,得蒙加被,眾冤自然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此頌觀世音須常持念。能觀世間音者,本為不可思議、不可測度之微妙性體,以此微妙性體能持音故,為眾音所從出故,故名妙音。而其大用所在,即觀眾音聲而施救濟,故名觀世音。以能觀之妙音及所觀求救之音悉清淨故,故名梵音。又此音使求救者當機獲益,應時解脫,如海能受而遍容,如潮有汎而應時,故曰海潮音。而皆為超出世間一切音之殊勝音,是故須常敬念此觀世音也。常念之道奈何?即先將本品所述菩薩之種種慈悲利他功德,悉體會明了於自心,更時時稱名而念,時時憶德而念,斯為真念觀世音菩薩者矣。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此頌敬念能免苦厄。蓋所謂世者、即三災七難之世間相。觀、即上五觀。音、即上五音。如能常念不疑,則觀世音菩薩遂可於怖畏之中作依怙矣。以觀世音為福聚之海,其功德威神至無量也。


戊四 持地讚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之別名,如地為功德力用所持載之義。自在之業,謂觀世音菩薩三業神通之用,無障無礙,隨生示現,隨眾所求,能得自在。但聞此品所說神通力者功德即為不少,正顯能了解、能受持者,其受益為更多。故獲聞此品者,亟應未解求解,未行起行,方為不負持地菩薩之所咐囑耳。


戊五 時眾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釋時眾獲益。無等等、謂真如性為絕對無等,而正遍覺則等於此無等之真如也。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法華經講演錄 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太虛大師講述

戊二 問答化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無盡意前問觀世音菩薩名何由立,此則問其化何由行。意謂觀世音菩薩報身原在極樂世界,而垂形布化於此土,固如何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釋化身說法。共十九種,分聖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剛神身數類。小王、即人中帝王,因不及轉輪王,故別言小。不在官位,鄉國矜式為長者。清心寡欲,抱道自守為居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謂為長者等家屬之婦女。童男女、即男女之幼者。執金剛神、即觀世音異相,為守護正法之神。觀世音示現非人身,所以密行教化,令早得脫於惡報之身。蓋說法不必盡以口語,或顯神通,或示威德,皆足令於見聞之下,默化潛移得早度脫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總結勸持。能使眾生離於恐怖,為施無畏,故眾生亦以救苦救難頌觀世音之德,蓋有苦有難方有恐怖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此釋奉獻結成。謂奉獻瓔珞以為供養,并結答行化娑婆之事也。受此法施,謂受此如法之施。菩薩受他供養,悉為憐愍眾生令種福田,若違斯義而取著於利養,即為不當受。觀世音菩薩初不肯受此瓔珞,即是此意。既受瓔珞,復作二分供難於佛,顯以一切所修福德迴向於佛,而不滯著於所住之境也。


戊三 重頌問答名因 己一 頌問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己二 頌答名因 庚一 總標許說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十字,若譯作長行文,為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八字,則問答段落之起訖,較為明顯。今譯者并譯為頌文,殆取便誦讀之意乎!汝聽觀音行以下,始為佛之答詞。觀音行,即善應諸方、能滅諸苦之行。惟其觀世音聲,誓深願大,故能善應。觀世音威神之力,本來超過名相,故只可略說。但得聞其名號,見其化身,念其功德,皆可獲離苦得樂之果,故曰不空過。


庚二 正答名因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此頌免火水風三災。興害意、通指人、鬼而言。火坑變池,謂變熱惱為清涼。漂流巨海,兼顯水風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此頌免山難。被人自山推墮,時促勢危,忽念佛力求救,則心極猛利,故獲觀音拔濟。


『或值冤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此頌免刀難。起慈心、謂冤賊轉暴為慈,忽不加害。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頌免拘摯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頌免詛毒難。咒詛、為人或鬼習惡鬼法以毒人者,如巫蠱等是。還著、謂自毒其身。此非念觀音之人求咒詛者之自傷,乃咒詛者不能毒人,還以自毒,由是遂不敢再起害人之心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頌免非人難。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uesday, January 26, 2010

法華經講演錄 2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釋稱名脫火水風三災。火水與風,皆器世間所起之災。火以熱為體,以燒為用。凡物及人,以體質之力不敵於火,故為所燒。今以稱名求救故,蒙菩薩神力加被,人雖入火而火至失其能燒之力。楞嚴所謂『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燒火,空不礙空,故不能燒。既受水漂,生命須臾,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卒以種種不可思議因緣令得救濟。蓋凡夫沈溺於愛河中,久為愛欲之水所漂沒,今既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愛欲即可減少,慧命即自延長;慧命既自延長,則其果報主體之壽命,菩薩亦必滿其願欲而使獲延長也。尋常之風,未必為災,遇風於海則為災。凡以身入海而流轉於海中各處者,必由有所求,且盡由求財利;蓋名譽者,亦財利之別相也。海中事物之可求者極富,茲但舉七寶為例耳。羅剎國、食人惡鬼之集合處。黑風、黑色之風,起則昏闇;遭其摧蕩者,迷於去來,昧於升沈,懵於拔濟。眾生以貪求財利故,冒風波之險,幾至相率而墮於惡道之中。然以一人發心稱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卒得共免於難。蓋貪欲為本漂溺生死海之眾生,今因怖於生死,知一心稱名求救,則貪欲立自消殞。生後既免淪餓鬼之途,生前以神力加被故,自亦立免羅剎之難也。以上為稱名獲免火水風三災。更廣言之,火災能燒及初禪,水災能壞及二禪,風災能滅及三禪。是既在三禪下,終不免三災之苦危,雖一時稱名求救,獲倖免此人世之三災,然或不幸而瞬又遭遇,仍未能究竟脫苦。究竟脫苦之道奈何?即惟此稱念觀世音菩薩名之一法。應一心稱名,出聲稱名,默念稱名,常時稱名,畢生稱名,以之出三界、了生死,斯究竟脫於三災之厄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釋稱名脫四雜災。一、脫刑罰災:或被官刑,或遇盜賊,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則刀杖斷壞。昔東魏孫敬德為盜劫掠,夢受救生觀世音經,誦滿千遍,臨刑刀折。其經奉敕寫布於世,是為高王觀世音經之緣起,即可為此節之佐證。一、脫非人災:夜叉、羅剎等惡鬼,本以害人為事。然十二類生之本性,無不以智為其心體。至遇一心稱觀世音名者,則與其根本智心相感召,彼後起之惡心,以神力攝持故可不期息而自息,故不復加害,亦不仇視。一、脫檢繫災:或有罪而當刑,或無罪而波及,均至械繫於獄。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求救,神力加被,枷鎖即自斷壞。北史載盧景裕繫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餘書載誦經械落因以蒙赦者,甚多。蓋因罪而繫獄,至因悔罪之故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妄心既滅。罪業即亡,斯亦應赦而解脫之矣。一、脫冤賊災:冤賊、通指人及鬼神等眾欲來惱害者而言。眾生貪、瞋業重,故冤賊恆遍滿於大千世界。然以齎持重寶經過險路之少數商人,能一心稱名求救,即獲免於冤賊侵害之難。蓋神力加被,得使轉惡為善,既息其害人之心,并令不見為有可害之人矣。


辛三 結告威神之大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蓋稱名以語業成之,而菩薩有天耳通故,故能觀聲救濟如此。


庚二 觀心救濟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不修行者,往往以淫欲為可樂而不知其為苦,修行者則知淫欲為眾苦之因。以有淫欲,則不能逆生死流,不能斷輪迴根,不能離煩惱障,不能登清淨覺,故佛弟子以淫欲為世間最苦也。修行者既知淫欲為最苦,若不能攝制之,則應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蓋不僅口念稱名,仍當心存恭敬,以菩薩悲能拔苦、慈可與樂故也。且常念恭敬觀世音之心,即是常契於觀世音慈悲智慧之心,若更以淫欲心入於此心,則如春雪之入洪鑪矣。淫欲為三毒之首,故瞋恚、愚癡隨之以共同增長。若常念恭敬菩薩之慈悲,則瞋恚自息;常念恭敬菩薩之智慧,則愚癡自破。所謂常念恭敬者,悉屬意業,而菩薩有他心通,故能觀心救濟如此。


庚三 觀色救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禮拜、供養,為眾生身業恭敬。菩薩有天眼通,悉知悉見其心之所求,故為滿足其願欲如此。求男女者、舉此為例,略釋其義耳。唐、言空虛,捐、謂捐棄,言恭敬禮拜觀世音之福,必無空棄之理。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校量功德勝劣。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蓋逐取名相而稱,至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者,則因憶念其利他之德,不得取著於名相,斯為無量名、無量相,故持之者功德無邊也。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Master Shengyen 聖嚴法師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Master Shengyen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集 思想家,作家及宗教家等多重角色於一身,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基於分享佛法的熱忱,法師從十七歲開始 寫作,博達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諸宗要義,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 項. | Book readersinfo.com http://www.ddc.com.tw/event/2010/master_shengyen/index.htm | 2010-01-26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Monday, January 25, 2010

法華經講演錄 1

法華經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太虛大師講述

一切眾生,因有惑業,始和合相續現種種報身之苦相。而與樂拔苦,為如來大慈大悲之本願,於是始有救諸苦難之如來事業發生。為救已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陀羅尼品。為救未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良以眾生遭遇災難,受諸苦惱,不易受持是經;若先有本品以為攝受,則可仗佛力,免苦難,終獲得持是經,故此品實為求持是經者之增上緣也。在稟命流通中為第三節,在全品經文中則居第二十五。


持經免難、為法力,稱菩薩名免難因得究竟不退轉,為菩薩護經之力,實即菩薩之救眾生諸難力。為明此力無上,故有此品。


本品所稱觀世音,義與楞嚴不同。楞嚴指因行而言:謂以所聞之音為所觀之境,不令心緣於境,而一一悉返於清淨如來藏心,此為以聞思修耳根圓通。蓋能返聞以聞於自性,則能聞之心,所聞之境悉皆銷落,心得自在,故楞嚴為就因行而名觀世音。本品所稱觀世音,則就果德而言:係以音字代表一切眾生煩惱、災難苦痛之聲與呼號求救之聲,菩薩以大悲願力,既嘗觀察眾生苦惱,遇有稱其名以求濟度者,菩薩以大悲之智觀照一切,即施救度,此正利他之妙用,故本品為就果德而名觀世音。又就果言之,十方三世諸佛,孰不以悲觀之智普照苦惱、拔濟有情?似無不可同名觀世音。但此菩薩以修耳根圓通之故,故獨擅此果德之名耳。音非僅口語之謂,眾生心內所默念者亦謂之音。蓋音乃為顯境、顯義之名體,而緣境之心、取義之念,凡動於中皆為心聲,為音之別相。如眾生真有迫切求救之動於中者,此即為菩薩悲智所觀之音,而菩薩亦無不悉知悉見加以濟度,此亦觀世音之義。


普門者、以菩薩現身遍於趣類,菩薩施教廣說諸法,非專用一門,故云普門。應以何法度脫者即為宣說何法,初不拘於一說,與藥王專教苦行、妙音專說法華者略異。


丙三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者、以觀世音普門示現,即為無盡意之教化。蓋隨類應化,化化無盡,皆生於無盡之意;以意無盡故,化亦無盡。此即菩薩之大悲願力,所謂盡未來際,虛空有盡,願無窮盡也。又、無盡意之願力,佛佛皆同,惟此菩薩之無盡意最為殊勝,故以其德為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願之力,至無窮盡,即由無盡意菩薩發起之,宜矣。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以名為觀世音者,以此菩薩能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苦惱求救之音聲,施以救濟,令悉解脫;無能令此求救之音聲為菩薩觀見者,必由眾生一心稱名之所感召。蓋此名固為菩薩萬德之總持,而一心專念,即其所以能契於平等法性,而與佛之報身、化身相應也。然凡夫之心,居常散亂放逸,而於忽然之間能稱名至一心不亂者,往往皆由奇痛極苦之境界所逼迫而成。蓋眾生清淨之本心,原與佛心無二,本可心心相印,應而遂通。徒以貪、瞋、癡、妒、慢等諸煩惱之所覆障,致眾生真心汨沒不彰,去佛智心日益遙遠,而生佛感應之道遂幾乎絕矣。及眾生當極大危難時,苦痛既極,救援已窮,希望盡絕,愧悔懊喪之餘,所有一切妄心悉皆銷滅,而與佛無二之清淨本心又漸接近;以此淨心號救於佛,故此猛利之一心立顯有不可思議之力量,立通於不可思議之神明,即立獲不可思議之救度。又況所一心呼救之名,即為夙具悲願救諸苦難之觀世音菩薩,則機願相投,循聲拔濟,其感應之速,自非世間心量所可測度矣!中土及印度古今所記靈蹟甚多,要皆求救者一心哀切,斯無有不獲感應耳。故觀世音者,為菩薩果地利他功德之體,而名即因之以立也。


又、眾生音聲有二:一、苦惱音聲,二、因苦惱而求救之音聲。倘但有苦惱而不知求救,生佛之間即無濟度之緣,譬水不自清,月胡由現?若稱名求救,即可盡獲解脫。蓋菩薩慈悲之願,在在處處均與此相遭也。故亦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unday, January 24, 2010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諦閑法師講述 4

庚 請佛住世願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凡夫徒執佛說涅槃經後即入滅,以為佛已捨世,曷能請佛住世?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是故佛之常住與否,皆眾生心之淨染相應。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淨念相繼,吾佛則當然顯見。

辛 常隨佛學願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吾佛廣說法華,普度眾生,先覺也;眾生聞法,廣修佛事,以了生死,後覺也。凡夫若無普度大力量,當善治一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與孔聖大學之道亦相融合,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後能利他,常誠心托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在,始終不變,即常隨佛學之大旨也。

壬 �順眾生願

第九大願:「�順眾生」。此我佛利他行也。發大悲心,下菩提種,以饒益有情,樂利眾生,當從�順兩字下著手工夫。曠觀十法界,佛占其一,眾生占其九,地獄、餓鬼、畜生,皆因六根門頭,造業墮落,乃三惡道之眾生也。天道著樂,人道苦惱,修羅瞋恚,乃三善道之眾生。聲聞是自了眾生,緣覺是孤調眾生,菩薩是大道心眾生也。對此九界眾生,當嗟嘆之,憐愍之,饒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廣修佛行,無一非布施之事業,無一非�順之心情。遇乞丐也,體其挨寒受餓,即量力施財;遇臨殺之畜生也,悲其戀命怕死,即實行買放。蓋佛心即大悲心也,為菩提之根本。樹無根,則枝葉不茂;心不悲,則度生不切。一切眾生,是我福田,宜�順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順愛敬乎?推言之,於社會因不順而肇爭端,於國家因不順而興兵禍;苟能人人順悅,則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癸 普皆回向願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說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於大眾。回向可分三種: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二、回因向果。將自己日日所念佛,為眾生回向極樂淨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將所作事,應行放下。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世出世間,一切諸事,皆是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總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達摩見梁武帝,帝問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師曰:「無。」帝駭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齋僧無算,何以無功德?師曰:「是為有漏功德。」帝曰:「何謂無漏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周遍法界,是為無漏功德。所以帝淨智自事,是無功德。」是故大眾念佛,或隨喜功德,�順眾生,皆回向法界。但貧僧深痛女眾,�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鏹貫。是由一念貪心,便為生死根本,深為可愍者!當知念佛首重了生脫死,求生西方,為此生最難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之意符合。深願大眾當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錢想。以上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竟,是導華嚴海眾,歸到極樂。今大眾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賢行願,為我行願;即以禮敬諸佛回向,以稱讚如來回向,以廣修供養回向,以懺悔業障回向,以隨喜功德回向,以請轉法輪回向,以請佛住世回向,以常隨佛學回向,以�順眾生回向,是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極緊要事,所作功德,無論巨細,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譬如投少水於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為一己所積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於法界眾生,則其德即無邊際;是為回自向他也。若將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禮拜、誦經,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須知所作善事,無論世間出世間,若大若小,一一無非因緣所生,即空假中三諦之理。所謂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須著相,自然理事圓融。理既豎窮橫遍,事亦如之,故須回事向理也。(完)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諦閑法師講述 3

丁 懺悔業障願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業障不懺悔,則廣供不廣供,讚歎不讚歎,禮敬不禮敬,皆為業所障。如說八苦,從苦入苦。在睡眠中,夢想顛倒,早起則妄想愈多,殆被業障所牽身。總之,善業少而惡業多。惡業何來?皆從心造。心能止惡,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惡者,皆以身與口與意三者之故,謂之身業口業意業。此三業正,則善自然而修,惡自然而止;此三業不謹,則惡事乃成。所謂成惡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殺生、偷盜、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惡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惡事也。意三者,慳貪、瞋恚、邪見是,此由貪、瞋、癡三毒而成,為一切惡業之本也。由三業而造出十惡,止此十惡,而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慳貪、不瞋恚、不邪見之十戒,是為十善。吾人作惡當墮惡道,行善則功德無量,當生善道。殊不知善業障心,難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惡身,感地獄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惡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惡身,感餓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羅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忉利天官;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禪,共十八天。初禪三天,難逃火災;二禪三天,未離水災;三禪三天,猶遭風災。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三天,凡夫住處,修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處。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離欲麤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上來三途是惡業,欲界六天是善業,色無色界,是不動業。此三種業,皆能障心,均不免為生死牢籠;所以云三界皆苦,無一可樂。若要豎出三界,實難之難!是故勸他念佛不肯念,求生淨土不肯求,頭出頭沒,生生死死,輪迴六趣,無有盡期。古德云:「萬般皆是苦,唯有業隨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業障之有?獨不知無始以來,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業障,誠難邇述。故行願品云:「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然懺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無阿彌陀佛」,亦懺悔之最好法門。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若生從糊塗來,死隨糊塗去,如何是好?但生者已生,死時當求正念分明。欲求正念分明,須要至誠懇切,用身、語、意三業懺悔。蓋因自己一切業障,從三業來,亦當從三業去也。奉勸大眾,信得真,願得切,老實念佛,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無不往生極樂。故古德偈云:「六欲諸天受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歸去來。」不我欺也。

戊 隨喜功德願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釋,即從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檢點,都糊塗自了,急宜攝心仔細思之,從六根門頭參透,功過孰多?得失孰多?較量過後,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爾,便從糊塗生來,從糊塗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從身口意積成種種罪業。舉足動步,莫非是罪;伸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謂可憐愍者!所以菩薩隨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種說:一、世間法,為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慶悅讚嘆,不生煩惱是。二、出世間法,為無漏功德。了生脫死,廣修六度是。但世間功德為有漏,出世功德為無漏。倘能隨喜而修,以世間一切之因,回向無上菩提,亦可轉有漏為無漏矣。是故遇諸公益事,有力則助力,無力則讚嘆。切實量力,隨喜而修。世上有何嫉妒,更有何爭鬥哉?有等顛倒凡夫,對諸功德,非唯不隨喜,且心生破壞;此因業障深重,當代念佛為之懺悔也。現今提倡淨土法門,亦是了生脫死功德。對善信者,從而策勵之;對未信者,從而稱揚之;亦為普賢菩薩隨喜之功德。所以隨喜淨土法門,當稱揚彌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我能隨喜淨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謂見賢思齊者也。

己 請轉法輪願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凡夫肉眼,所見甚近,不能見遠。初見道位須陀洹,能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僅見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得見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則見大千世界。無學道位阿羅漢,能斷見思俱盡,始見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薩,能斷一品無明,則見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薩,能斷十品無明,則見千千萬三千大千世界。普賢位同等覺,則見十方世界。夫所見之眼界有差別,則所轉之法輪有不同也。說法如轉輪,不信佛法,心無主宰,胡思亂想,曷能去惡向善,轉凡成聖,作隨喜功德哉?譬若穀然,入舂去殼,方成白米;米之潔白,雖本生成,然非輾轉,不能出見。吾佛說法,一句一句,皆從心中露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句入身,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現時釋迦已成佛,彌勒未降世,究從何請?即山僧到此說法,因諸大居士之請,對大眾說十大願王,以了無邊生死之苦;我代佛說法,即轉法輪也。諸大居士之請,即請轉法輪也。大眾當深信無上清淨心,在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為來日隨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請轉法輪,誠有無量之功德也。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Friday, January 22, 2010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諦閑法師講述 2

乙 稱讚如來願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稱」謂稱述。「讚」即讚揚。稱述聖德,讚揚其美。又稱揚讚歎之謂也。「如」者,如如不動,妙道圓融,即自心不生不滅之體,湛然寂照,亙古今而不變。「來」者,去來也;即謂如如不動之體,無去無來,能去能來。「如來」即佛。佛為通號,意取三覺圓備義。如來亦通號也;謂後佛出世,如同先佛再來故。義翻為覺,覺者不迷之謂。言宇宙萬物,本來不迷,如柳綠花紅,鴉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顯現,唯眾生不能覺迷耳。若一旦轉迷成覺,即能見宇宙之真理與萬法,無不與我妙合。蓋宇宙萬法為法身如來,萬法妙合之我,為報身如來。即宇宙之真理為法身,其感得者為報身。而感得此真理應眾生之機根,出現於世以示說者,為應身如來。此法身報身應身三者謂之如來。三身同一真理,不過以其體為法身,以其相為報身,以其用為應身,即大方廣之體相用也。釋迦如來,能應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現三身,隨機說法,本為應身。因說法而現千丈盧舍那如來報身。在華嚴會上,現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三身雖分而實一;蓋離法身無報身,離報身無應身;見法各異,而其所歸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具三身;而眾生一身,亦當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緣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具佛性,如來常住而不變易。」即法身也。緣因即應身;如勸大眾念佛、拜佛、聽經,功行圓滿,即應身也。了因即報身;如大眾聽經,句句入耳了解,即報身也。

上述正緣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來三身之義。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為法身如來。佛頂經云:「性真常中求於去來了不可得。」轉法輪經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佛頂經云:「明極即如來」,是為報身如來。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佛頂經云:「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是為應身如來。以上列舉如來名義,今說當體如來,即諸佛與眾生,同為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原係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種種功德及禮拜,莊嚴清淨法身。至若報身,其受用有二:一為自受用報身,二為他受用報身。介紹報身者,則為應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別,分身度脫。地藏經云: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稱讚法報應三身如來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又讚法身如來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讚報身如來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讚應身如來偈云:「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禮敬之中,以身業禮,以口業讚,以意業敬,是則名為三業供養。法身如來如遮那,報身如來如彌陀,應身如來如釋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稱揚讚歎,即頌如來之萬德洪名。但釋家讚佛偈甚多,不勝枚舉,亦視讚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議。茲姑舉一方便法門,無論男女老幼,人人能讚,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念彌陀雖為稱讚彌陀,即對十方世界諸佛,我能以一念讚盡。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淨土,總攝於西方極樂淨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丙 廣修供養願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所供之境,有豎有橫。豎則指過去現未三世一切佛,橫則言盡法界遍虛空十方一切佛。普賢菩薩修行,無論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悉皆供養,願亦如是。至所供養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財供養與法供養。

初釋「財供養」:人以自己無金錢,即不能行此供養;然外財供養用金錢,而內財供養不用金錢。法華經云: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歎供養,是為豎供養;若出門隨時隨處供養,為橫供養也。至於外財供養,有財當施;有財若不施,是名慳貪,為生死根。吾人慳貪之心一起,即反對慈悲,則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隨緣施捨,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有偈曰:「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一一乘僧。」供養過去佛,若釋迦如來;供養未來佛,若彌勒如來。唯現在無佛時代,從何供養?即十六觀經云:「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願吾人對於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順;對於師長,服勞奉養。至如女子之嫁也,對於公婆,克盡婦道,殷勤侍奉,是皆供養現在佛也。倘不供養家中活佛,將供養何人?近佛不拜,遑論遠佛?是皆吾人所當注意者也。即如現前大眾,當體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則遲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來諸佛,知此則彼此謙恭,道德相尚,乃真實共和平等,無結內排外,貴自賤他,不為名利臣奴,不隨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適於今日之共和時代。但修行之人,不僅對人類而禮敬之、供養之,即牛羊犬豕等眾生,亦以戒殺放生為重。何以故?一切眾生具佛性故,當來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養未來諸佛故。如是供養,緣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業障根本。隨地隨時,修此供養,是名廣修供養。

次釋「法供養」:如法師說正法以轉迷啟悟為主旨。眾生在迷,法師本慈悲心,為開眾生覺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養法界也。然法師既能以法供養,非法師亦可修此供養。即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亦可法供養也。凡廣修供養者,對於財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其實普賢緣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知佛法者,無待贅述。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諦閑法師講述 1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諦閑法師講述 ——在永嘉城——

禮敬諸佛願
稱讚如來願
廣修供養願
懺悔業障願
隨喜功德願
請轉法輪願
請佛住世願
常隨佛學願
�順眾生願
普皆回向願

一 緣起

山僧,今日受吳璧華居士請,講普賢行願品;因時迫不及詳談,僅將普賢十大願王,別為解釋。

二 總標

所謂十種行願者:一為禮敬諸佛,二為稱讚如來,三為廣修供養,四為懺悔業障,五為隨喜功德,六為請轉法輪,七為請佛住世,八為常隨佛學,九為�順眾生,十為普皆回向。此十大願王,曾稱所起,故一一都云,盡十方,遍法界,極微塵數,約橫論也。又一一皆云,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此十大願,終無有盡,約豎論也。

三 別釋 甲 禮敬諸佛願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禮敬諸佛,是為行;希望大眾各各禮敬諸佛,是為願。願與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禮敬諸佛者,即俗稱拜佛。普賢菩薩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賢菩薩所禮敬者,盡法界遍虛空諸佛,皆是當人自心之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自覺我身根前有諸佛,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蓋以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大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諸」者,不一之稱。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謂之諸佛。過去佛為已成之佛,未來佛即在目前,現在我們大眾,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

「禮敬」者,由心恭恭敬敬,運於身口,而遍行禮拜。不然,謂之慢拜。身雖拜跪,口雖持名,而心則重重妄想,是名為禮拜,實則功德微少。普賢行願,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統身語意業。以身業敬者,為顯佛有天眼通故;以語業敬者,顯佛有天耳通故;以意業敬者,顯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禮敬,一心不亂,五體著地,深入法性,離能所相。即說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禮敬諸佛,須先放下萬念,清清淨淨。在一拜中,一面觀想,一面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吾人心中憶佛,名為修慧;身跪口念,名為修福。福慧雙修,則禮敬之事畢矣。普賢如是禮敬,即為普賢行願。普賢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賢乃眾生心中之普賢,眾生乃普賢心中之眾生。普賢心、釋迦心、眾生心、菩薩心,無二無別;以心體同故。行普賢,願亦普賢;行非普賢,願亦非普賢。推言之,心向諸佛如來,我心即諸佛如來;心不向諸佛如來,我心即非諸佛如來。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賢禮敬諸佛,是普賢行,是普賢願;我禮敬諸佛,是我行,是我願。

或曰:拜佛誰不能拜?雙手合掌,兩足著地,何難之有?殊不知無心拜佛,狀若舂米,拜如不拜,獲益甚微。必也內存至誠,使身口意三業統一;如此拜佛,則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山僧從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歲,患痰濕入筋絡病,不能坐立跪拜,但作觀想禮佛。後因體力漸衰,或起立難,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觀想,若對西方三聖,恭恭敬敬,與跪拜無異。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車中,或病臥床榻上,不能身向西上,皆堪作觀拜跪,如對西方佛前而禮敬之。此皆拜佛法門。依此實行,功德無量;否則,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則佛心顯;不恭敬,則妄想多。妄想乃眾生心,非佛心也。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13

整理人的話: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末學首先要恭喜您,能夠聽完「了凡四訓有聲書」。這是很不簡單的,如果您沒有具足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就可能沒機會聽到,甚至聽了也不能聽到心裡,內心的震動、感受,自然也不強烈;相信諸位聽完的感受一定很深、而且是法喜充滿,所以向各位祝賀。

如果您想要繼續研究「了凡四訓」,末學向各位建議,最好能夠聽「了凡四訓文教基金會」製作的當代佛門高僧,淨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廣播劇」錄音帶,共有十八卷,相當的精彩,並應熟讀了凡四訓原文三百遍,而且要依教奉行,如此,您對自己的命運,就有相當的把握。

中國人常講到積德,「了凡四訓」也強調行善積德,而中國最會積德的人是誰呢?就是孔子,孔子積了百代之德,所以他的子孫,七十三代的孔德成先生,以前是考試院院長;現在是總統府資政。

中國第二位會積德的就是宋朝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積了千年之德,所以范氏的子孫,到現在還是很興旺。所以「德」相當的重要,所謂:「有德者保之,無德者失之。」小至個人的身家性命財產,大至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存亡興廢,跟這個「德」字有相當大的因果關係,可惜一般人多未能深入的了解,而秦始皇若是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焚書坑儒。他也想使子孫萬世而為皇,只要積德,秦朝的基業,一樣也可以保持相當的長遠;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十五年就垮了。而且子孫都很慘。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相當的發人深省。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淨化效果。所以,希望社會賢達、政府官員,都能提倡。

這個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如果了凡四訓這套錄音帶,能夠有三百萬套在台灣流通,相信我們的社會風氣會為之一變,人心道德會為之一振,這是可以預估的。

而且這套錄音帶並沒有版權,歡迎大家助錄、弘揚;我們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把這本改造命運的寶典,推薦給世界上每一個人,所以已經有了英文的翻譯和英文有聲書的出版。這對促進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必定會有相當深廣的影響。

另外,了凡四訓講到布施,我們的錢財要捨,確實不容易,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韓愈講過:「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我們贊助了凡四訓等於是財布施,而這種財施,還有兩種的效果在裡面;就是法施和無畏施;法施是使人聞到正法,聞到正法能使人心安法喜;而遠離煩惱,心無恐怖就是無畏施也具足了。所以我們在「了凡四訓」行財布施,法施和無畏施,也都圓滿具足了!

最後希望大家給我們指教、支持、與贊助,謝謝各位!

附錄 雲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陳癸丞提供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婦女節。阻人不溺一子女。為人延一嗣。

准五十功:

免墮一胎。當欲染境,守正不染。收養一無倚。葬一無主骸骨。救免一人流離。救免一人軍徒重罪。白一人冤。發一言利及百姓。

准三十功:

施一葬地與無土之家。化一為非者改行。度一受戒弟子。完聚一人夫婦。收養一無主遺棄門孩。成就一人德業。

准十功:

薦引一有德人。除一人害。編纂一切眾經法。以方術治一人重病。發至德之言。有財勢可使而不使。善遺妾婢。救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功:

勸息一人訟。傳人一保益性命事。編纂一保益性命經法。以方術救一人輕疾。勸止傳播人惡。供養一賢善人。祈福禳災等,但許善願不殺生。救一無力報人之畜命。

准三功:

受一橫不嗔。任一謗不辯。受一逆耳言。免一應責人。勸養蠶、漁人、獵人、屠人等改業。葬一自死畜類。

准一功:

讚一人善。掩一人惡。勸息一人爭。阻人一非為事。濟一人饑。留無歸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藥一服。施行勸濟人書文。誦經一卷。禮懺百拜。誦佛號千聲。講演善法。諭及十人。興事利及十人。拾得遺字一千。飯一僧。護持僧眾一人。不拒乞人。接濟人畜一時疲頓。見人有憂,善為解慰。肉食人持齋一日。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為己殺不食。葬一自死禽類。放一生。救一細微濕化之屬命。作功果薦沉魂。散錢粟衣帛濟人。饒人債負。還人遺物。不義之財不取。代人完納債負。讓地讓產。勸人出財作種種功德。不負寄托財物。建倉平糶、修造路橋、疏河掘井、修置三寶寺院、造三寶尊像及施香燭燈油等物、施茶水、捨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錢為一功。

准百過:

致一人死。失一婦女節。讚人溺一子女。絕一人嗣。

准五十過:

墮一胎。破一人婚。拋一人骸。謀人妻女。致一人流離。致一人軍徒重罪。教人不忠不孝大惡等事。發一言害及百姓。

准三十過:

造謗污陷一人。摘發一人陰私與行止事。唆一人訟。毀一人戒行。反背師長。抵觸父兄。離間人骨肉。荒年積囤五穀不糶生索。

准十過:

排擯一有德人。薦用一匪人。平人一塚。凌孤逼寡。受畜一失節婦。畜一殺眾生具。惡語向尊親、師長、良儒。修合害人毒藥。非法用刑。毀壞一切正法經典。誦經時,心中雜想惡事。以外道邪法授人。發損德之言。殺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過:

訕謗一切正法經典。見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絕一道路橋樑。編纂一傷化詞傳。造一渾名歌謠。惡口犯平交。殺一無力報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極苦。

准三過:

嗔一逆耳言。乖一尊卑次。責一不應責人,播一人惡。兩舌離間一人。欺誑一無識。毀人成功。見人有憂,心生暢快。見人失利、失名,心生歡喜。見人富貴,願他貧賤。失意輒怨天尤人。分外營求。

准一過:

沒一人善。唆一人鬥。心中暗舉惡意害人。助人為非一事。見人盜細物不阻。見人憂驚不慰。役人畜,不憐疲頓。不告人取人一針一草。遺棄字紙。暴棄五穀天物。負一約。醉犯一人。見一人饑寒不救濟。誦經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與。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誦經登三寶地。服一非法服。食一報人之畜等肉。殺一細微濕化屬命以及履巢破卵等事。背眾受利,傷用他錢。負貸。負遺。負寄托財物。因公恃勢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財物。廢壞三寶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販賣屠刀、漁網等物。自「背眾受利」以下,俱以百錢為一過。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太虛 :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禪的世界,作者:聖嚴法師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太虛 :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187&ClassType=1&CommId=2740 | 太虛 :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Toward a Modern Chinese 〈大視野系列〉 作者:白德滿(Don A. Pittman) ISBN:9789575984441 出版社:法鼓文化 版次:初版,2008年12月1日 譯者:鄭清榮

本 書是第一部研究太虛大師佛教改革始末的英文專書.作者除了大量引用原始中文資料外,亦引用了許多西方學者與傳教士的評論,包括太虛思想萌芽的歷史背景,一 生的行止與全球性的弘法嘗試,以及其大乘佛教思想的願景架構與遺澤等,研究範圍十分完整,兼具東,西方及跨宗教的觀點與分析,為讀者提供了有別於坊間同類 書籍的珍貴資料. | Book readersinfo.com 2010-01-20

禪的世界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26&ClassType=1&CommId=105 | 禪的世界 〈禪修指引系列〉
作者:聖嚴法師
ISBN:9578473877
出版社:法鼓文化

禪不一定是什麼,也不肯定或否定什麼,禪是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若能定時禪修者,本書提供了基本的禪坐方法;若是忙碌異常的人士,也不妨試著用本書中介紹的禪修觀念,調整自我,消融自我.從三分鐘的放鬆身心,到平常日用中的照顧身心,更見簡便實用的禪修方便.
--聖嚴法師〈本書自序〉... | Book readersinfo.com 2010-01-20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uesday, January 19,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12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大家要仔細的研究,不可以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書經說:滿招損呀!謙受益,自滿的就要招損害;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是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我好幾次和許多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有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采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會試,我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年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講: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說:怎樣能看出來呢?

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霽巖,時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但卻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了!後來馮開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他父親上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縣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然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都塗掉了。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巖,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去寺院裡,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巖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裡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

張畏巖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裡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而張畏巖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裡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三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巖就在這次的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權在天,立命的權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事積陰德呀!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得呀?求不得?】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並且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三尺高呀!決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虛心,不可以做壞事,還要肯遷就,天地鬼神呀,千萬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枒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是一時的興緻罷了;興緻來了,就去求,興緻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麼齊國的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上;並且要盡心盡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都能夠由我自己決定了!

各位聽眾朋友,在聽完了【了凡四訓有聲書】之後,您的內心一定是感觸很多,覺得獲益匪淺,這的的確確是一部扣人心弦,淨化人心的有聲書;而了凡四訓這本書的原文,文字非常的優美典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了解,但是其中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卻是非常的深奧,必須用心體會,才能有得於心。

所以盼望各位聽眾朋友,在聽過錄音帶以後,最好能夠熟讀了凡四訓的原文三百遍;必定能夠信心益增,效法了凡先生立命精神的決心,會更加的堅定;進而身體力行,斷惡修善。于是而個人的學業,事業,家庭均能圓滿,成聖成賢,也是指日可待的。

為了利益大眾,廣為流傳,在此我們聲明,了凡四訓有聲書並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歡迎善心人士大力提倡翻錄,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來協助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建設;並且能淨化社會人心,提昇道德觀念;大家都學了凡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群,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Monday, January 18,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11

水流急,魚停不住,淺灘水少,魚也比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魚都在那裡游來游去,較容易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佔去了。

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裡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比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讚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

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抓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啊!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聖人,那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眾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言語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感覺漸愧而改變自己的自私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苦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末世的時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旁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把自己的善,來和別人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有的能力,來為難別人。自己縱然有才幹聰明,也要收斂起來,不可以外露炫耀,應該像是沒有聰明才幹一樣。要看聰明才幹,都是虛的、假的一般。

看到別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掩蓋。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面皮,他就沒有顧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以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以記的;都應該立刻翻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他的長處;並且稱讚他,替他廣為傳揚。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論講句話或是做件事,全不可為自己,發起一種自私自利的念頭;而要全為了社會大眾設想,立出一種規則來,使大眾可以通行遵守,這才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公而不是私的度量呢!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兩種顏色,絕對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存心啊!

君子所存的心,只有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然有親近的,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愚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不同的種類;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眾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

因為聖賢人本來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個個平安幸福,也就可以說是代替聖賢,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夠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是把一塊�面有玉的石頭,隨便亂丟拋棄,那末這塊�面有玉的石頭也只不過是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是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麼這塊石頭,就成了非常珍貴的寶物圭璋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勸導提引;所以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該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是誇讚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是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解冤屈,來替他分擔無端被人惡意的毀謗,可以設法代替他,頂替他被毀謗的事實,減輕他所受的毀謗,這樣叫做分謗。

務必要使他能夠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型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譬如小人恨君子,惡人恨善人。

在同一個鄉里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裡,常常被惡人欺負,很難立得住腳,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數是剛正不屈,並且不注意修飾外表,世俗的眼光,見識不高,只看外表,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人毀謗。

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像這樣闢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做勸人為善呢?一個人既然已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良心呢?但是因為汲汲地追逐名利,弄得這世間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時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該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

譬如,看見他在長夜裡做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看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裡,一定要提拔他一把,使他頭腦轉為清涼。

像這樣以恩待人,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的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來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到百世,並且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

這裡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注重形式的痕跡,但是這種對症下藥的事,時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以放棄的。

並且勸人也得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以用話來勸,你若是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做失言。如果這個人性情溫順,可以用話來勸,你卻是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做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夠,分辨不出來,就應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難危急的人,應該要將他的痛苦,當做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救,看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語幫助他申辯明白,或是用種種的方法來救濟他的困苦。明朝的崔子曾經說: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闢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樑,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飢餓口渴的人。

隨時遇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有別人在暗中毀謗你,中傷你;你也不要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嫉妒怨恨,就推託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做捨財作福呢?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講到布施,就只有一個捨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捨;譬如自己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沒有一樣不肯捨掉。譬如,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捨身飼虎。

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捨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可以捨掉,能夠如此,那就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就如同佛菩薩了。

若是不能什麼都捨,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上的布施也最為重要;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捨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除我小器的毛病;對外而言,則可救濟別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勉強,只要捨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呢?法是千萬年來,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準繩;但是法有正有邪,如果沒有正法,如何能夠參加幫助天地造化之功呢?怎樣會使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種種的東西,都能夠像裁布成衣那樣的成功呢?怎樣可以脫出那種種的迷惑,離開那種種的束縛呢?怎樣可以建設整理世上一切的事情,和逃出這個污穢世界,生死輪迴的苦海呢?這都需要靠有了正法,纔像有了光明的大路可走。

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圖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至於有破損不完全的,都應該要修補,整理。而講到佛門正法,尤其應該敬重的加以傳播宣揚,使大家都重視,纔可以上報佛的恩德,這些都是更應該加以全力去實踐的。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呢?家�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該格外虔誠的去敬重他們。

在家裡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勤天心的根本辦法。

出門在外侍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該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隨意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他的罪輕或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地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

服侍君王,像面對上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關係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去做。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呢?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惻隱的心罷了。所以孟子說:沒有惻隱之心就不是人。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惻隱之心;積德的,也就是積這一片惻隱的心。有惻隱心就是仁;有惻隱心,就是德。沒有惻隱心,就是無仁心,沒道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的時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懷孕的期間,這時候祭品勿用母的。因為要預防畜牲肚裡有胎兒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說,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者在它被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者是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習前輩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該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

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因為前生造了孽而投胎做畜牲;等到它們的罪孽還完了後,仍然可以投胎做人的。做人以後若是肯修行,也可以修成佛。那麼我今生所吃的肉,難保不就是吃了未來佛的肉,並且現在的畜牲,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經做過人;那麼它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它做畜牲,我吃它,我就造了殺孽,與它結下冤仇。如果被我吃的畜牲,來世它的孽債還清了,投生做了人,而我卻因為殺生造孽,投胎做畜牲,恐怕他也要報復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麼?肉還能吃得下嗎?況且吃肉就算味道好,也不過是經過嘴裡到喉嚨那段時候,還覺得有味道,等到咽了下去,還有什麼味道?與素菜有什麼兩樣,為什麼一定要殺生造孽呢?

雖然一時做不到不吃肉,也應該漸漸地減少吃肉,直到完全不吃。這樣子慈悲心就會愈來愈增加。不但殺生應戒,就是那些極小,不論愚蠢的或是有靈性的,凡是有生命的,都應該禁止傷害它們的性命。像要用絲來做衣服,就把蠶繭放在水裡燒,那要傷害多少蠶的性命?掘地種田,要殺害地下多少蟲的性命;想想我們穿的衣、吃的飯,是從那裡來的呢?都是殺它們的命,來養活我們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應該與殺生的罪孽相等。至於隨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應該要設法防止。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恐怕老鼠餓死,所以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撲到燈上燙死,所以燈也不點。這話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那能說得完;只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都完備了。

【救濟眾人事,種類有很多,簡單而言之,大概有十種,與人為善一呀!愛敬存心二,成人之美三呀!勸人為善四,救人危急五呀!興建大利六,捨財作福七呀!護持正法八,敬重尊長九呀!愛惜物命十呀,愛惜物命十。】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unday, January 17,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10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裡去,想要送些錢給寺裡,可惜身上沒有多的錢,只有兩文錢,就拿來布施給和尚。而寺裡的首席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迴向,求懺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裡布施。但是這位主僧,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個女子迴向罷了,那個女子不懂前後兩次的布施,為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主僧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迴向,不知是什麼道理?

主僧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懺悔,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在此。

又漢朝人鍾離把他鍊丹的方法,傳給呂洞賓,用丹點在鐵上,就能變成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鍾離說:變了金,到底會不會再變回鐵呢?

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原來的鐵。

呂洞賓又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鍾離教呂洞賓點鐵成金,不過是試試他的心而已。現在知道呂洞賓存心善良,所以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一個人做善事,而內心不可叨念,彷彿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夠這樣,那麼就隨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若是做了件善事,這個心就牢記在這件善事上;雖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纔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雖然用了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罷了。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秤秤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一支筷子那樣小捲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就問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罪惡呢?

主審官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那就是犯過。

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裡記的是什麼。主審官說: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講過,但是皇帝不聽,還是動工了,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目的是要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皇帝聽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只為了利益自己一個人,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叫作仁?孔子也說,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說的難,也就是除掉私心;並應該先從最難做,最難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在別人家教書,把兩年所僅得的薪水,幫助一戶窮人,還了他們所欠公家的錢,而免除他們夫婦被拆散的悲劇。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看到一個窮人,把妻兒抵押了,錢也用了;若是沒有錢去贖回,恐怕妻兒都要活不成了。於是就捨棄他十年的積蓄,替這個窮人贖回他的妻兒。像舒老先生,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處,旁人不容易捨的,他們竟然能夠捨得啊!

又像江蘇省鎮江的一位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他的窮鄰居,願意把一個年輕的女兒給他做妾,願能為他生一個兒子。但是這位靳老先生不忍心誤了她的青春,還是拒絕了,就把這女子送還鄰居。這又是很難忍處,而能夠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賜給他們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別的豐厚。

【善有真,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陽,有是有非有偏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有易當深辨呀,當深辨!】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做些福,都會有很大的因難,難做到而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遇到機緣,就去做救濟眾人的事。不過救濟眾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濟眾人的種類很多,簡單的說,它的重要項目,大約有十種:

第一、是與人為善。看到別人有一點善心,我就幫他,使他善心增長。別人做善事,力量不夠,做不成功,我就幫他,使他做成功,這都是與人為善。

第二、是愛敬存心。就是對比我學問好,年紀大,輩份高的人,都應該心存敬重。而對比我年紀小,輩份低,景況窮的人,都該要心存愛護。

第三、是成人之美。譬如一個人,要做件好事,尚未決定,則應該勸他盡心盡力去做。別人做善事時,遇到了阻礙;不能成功,應想方法,指引他,勸導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壞他。

第四、是勸人為善。碰到做惡的人,要勸他做惡絕對有苦報,惡事萬萬做不得。碰到不肯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勸他行善絕對有好報,善事不但要做,而且還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歡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當遇到他人最危險、最困難、最緊急的關頭;能及時向他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出錢出力幫他解決危急困境,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但是不可以引以為傲!

第六、是興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個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應該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眾。例如,修築水利系統、救濟大災害等等。但是沒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發現河堤上有個小洞,水從洞裡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石,將小洞塞住,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災的發生。事情雖然小,但這種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

第七、是捨財作福。俗語說:人為財死,世人的心總愛錢財,求財都來不及,還願意去捨財濟助他人嗎?因此,能捨財去消除別人的災難,解決他人的危急;對一個常人而言,已不簡單,對窮人來說,則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來講,「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會有一分福報,所以不必憂愁我們會因為捨財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於絕路。

第八、是護持正法。這種法,就是指各種宗教的法。宗教有正,有邪,法也有正,有邪,邪教的邪法最害人心,自然應該禁止。而具有正知正見的佛法,是最容易勸導人心,挽回善良風俗的。若是有人破壞,一定要用全力保護維持,不可讓他破壞。

第九、是敬重尊長。凡是學問深,見識好,職位高,輩份大,年紀老的人,都稱為尊長。自己都應該敬重,不可看輕他們。

第十、是愛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東西,雖然像螞蟻那樣小;也是有知覺的,曉得痛苦,並且也會貪生怕死。應該要哀憐它們,怎可以亂殺亂吃呢?有人常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要給人吃的。這話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貪吃的人所造出來的話。

以上所講的十種,只是大概的說明,下面是分別舉例比喻:什麼叫做與人善呢?從前虞朝的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9

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該要仔細的辨別。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誇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樣有功德,那�知道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這樣做豈不是冤枉,白費苦心,得不到一些益處啊!我現在把上面所說過的,分類來加以說明。怎麼叫做真假呢?從前在元朝的時候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說: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到那裡,永遠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的。為什麼現在某一個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有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發達得很?那末佛說的報應,倒是沒有憑據了。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乾淨,因此,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算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並且看錯了,還不恨自己顛顛倒倒,怎麼反而抱怨天的報應錯了呢?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那裡會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都說出來。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

那些讀書人,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所以一個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並且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著某一種目的,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仔細地考察。

怎樣叫做端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的聖賢,卻是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才有擔當;有作為,可以教導他,使他上進。

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在鄉里,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所以聖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聖人相反。

俗人說是善的,聖人反而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聖人反而說是善。從這一個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說,俗人所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完全不同於聖人。那還有不錯的嗎?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賢以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是對的;聖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而不和世俗人採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歡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覺在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隱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細細的去分辨。

怎樣叫做陰陽呢?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讚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歡愛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的人,而他實際上沒有功德,可以稱配他所享受的名聲,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並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善的分別,真是細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樣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但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他很有錢,雖然也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來,子貢卻是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他不肯接受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的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凡是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後,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

現在所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人有害,那就雖然像善,實在還不是善;現在所行,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在倒是善!這只不過是拿一件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還有很多。例如: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叫做義,但是有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也會做錯,做了倒反而壞事。

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放他,有人寬放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是寬放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結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寬放他,給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寬放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

禮貌是人人應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對待人,是禮;但若是過份,反而使人驕傲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

信用雖要緊,但是也要看狀況,譬如:顧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顧全小信,卻誤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顧全,此變成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

愛人本來是慈;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該細細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

什麼叫做偏正呢?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剛才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衛著泰山,眾星環繞著北斗星一樣。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罵呂公。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的用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的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那知道,反而養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為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也有存了惡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個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出他的醜,那些搶米的人,怕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為這樣,市面上幾乎大亂了。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

這是存心雖正,結果變成偏,只可稱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是偏,結果反成正,只可稱做偏中的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麼滿;就彷彿收藏東西裝滿了一個容器�一樣。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紂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Friday, January 15,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8

【淹死的人呀!吊死的人,都要找替身呀!都要找替身,所以叫做替死鬼呀!替死鬼!】

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本來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應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為全縣有田的人的榜樣。同時又分他自己原有的稻穀,去救濟窮人。有一天夜裡,他聽到有一群鬼在門口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舉人!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秀才,快做舉人郎呀!快做舉人郎。】

那些鬼連續不斷的呼叫,夜夜不停。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更加高興,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同時又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濟他們;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的去做。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舉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官做到了兩浙的巡撫。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舉人,官做到都堂呀!官做到都堂。】

浙江省嘉興縣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做主事的官,夜�就住在監獄裡。並且仔細的盤問囚犯,結果發現沒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他祕密地把這件事,上公文告訴了刑部堂官。

後來到了秋審的時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話,揀些要點,來審問那些囚犯。囚犯們都老老實實的向堂官供認,沒有一個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來冤枉的,因為受刑不住被逼招認的,釋放了十多人。

那個時候京裡的百姓,都稱讚刑部尚書明察秋毫。後來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那麼多被冤枉的人;那麼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千千萬萬的百姓,那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應該每五年再派一位減刑官,到各省去細查囚犯犯罪的實情,確實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應該翻案重審,減輕或者釋放。

尚書就代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議的辦法;就派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派在內。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將來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鑲的帶。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塤、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屠康僖呀!屠康僖,辦刑案,有一套,明察秋毫不貪功,平反冤案十多起,建議減刑合天心,命裡無子得三子,個個都是做高官呀!做高官。】

有一位嘉興人,姓包,名叫憑,號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他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做女婿;和我父親常常來往,交情很深。他的學問廣博,才氣很高,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因此他對佛教、道教的學問,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遊玩,偶然到了一處鄉村的佛寺�,因為寺內房屋壞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濕。當時就打開他的袋子,有十兩銀子,就拿給這寺�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訴他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產的布四匹,再撿竹箱�的七件衣服給和尚。這七件衣服�,有用麻織的料做的夾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憑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甚麼關係呢?和尚聽後流著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服布匹,還不是件難事,只是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著他父親同遊這座佛寺,並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憑做了一個夢,夢到寺�的護法神,來謝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兒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

【包信之,學問好,才氣高,可惜考試都不中;偶到一處鄉村裡,見佛寺、觀音像,風吹雨打露天立,佈施心、油然生,難捨能捨心虔誠,感動得和尚流眼淚,夢裡護法來道謝,兒孫世世受官祿呀!受官祿。】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中的刑房當書辦。有一個囚犯,因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書辦很可憐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長官求情,寬免他不死。那個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覺得很慚愧,沒法子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來,妳就嫁給他,他或者會感念這份情份,那麼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聽了之後,沒別的辦法,所以就邊哭邊答應了。到了明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來勸支書辦喝酒,並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訴了支書辦。但是支書辦不願意這樣做,不過究竟還是盡了全力替這個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後來,囚犯出獄,夫妻兩個人一起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在近代實在是少有。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送給您做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支書辦聽了他的話,就預備了禮物,把這個囚犯的女兒迎娶為妾,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兒子叫支祿,都被保薦做州學縣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叫支大綸,也考中了進士。

【支書辦,刑房吏,有位囚犯遭冤屈,被判死罪真可憐;支書辦,心慈悲,平反冤獄無條件,厚德感動死囚犯呀!死囚犯!】

以上這十條故事,雖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過行的都是一個善字罷了。若是要再精細的加以分類來說,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難的,有易的。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7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上一篇所講,改過的種種方法,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因為這一生雖然不犯過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沒有犯過失,造罪孽,卻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經犯,這一世雖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罪過,還是要受報應。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能轉壞命成好命,並且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中國積德第一人,就數山東孔聖人,世代子孫都不衰呀!都不衰,七十三代孔德成呀!孔德成。】

易經上說: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福份喜慶的事。例如,從前姓嚴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就將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的德,多而且長久;所以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大發。後來果然生出了孔子。還有,孔子稱讚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順,孔子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發得相當長久。這都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現在我再以過去發生真實的事情,來證明積善的功德。有一位做過少師的人,姓楊名榮,是福建省建寧人。他家世代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滿漲,水勢洶湧橫衝直撞,把民房都沖失了,被淹死的人順著水勢一直流下來。別的船都去撈取水中漂來的各種財貨,只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後,家道也漸漸的寬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樣,向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功,所生的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可以將你的父親葬在某一個地方。少師的父親聽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親葬下。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墳。後來少師出生了,到了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面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與少師一樣的官位。而且少師的後代子孫,都非常興旺,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楊少師呀!楊少師,祖父曾祖積陰德呀!積陰德;大水來了只救人,財物一概都不取,旁人笑伊是傻瓜,誰知傻瓜享大福呀!享大福!】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縣官還是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官寬諒那個囚犯。縣官說:你求情本來沒有什麼不能放寬的,但是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氣啊!

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在朝廷中已經沒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貪污、腐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審問案件若是審出實情,尚且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不可以因為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若是存心歡喜,恐怕會把案件忽略弄錯。若是生氣,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強招認,容易冤枉人。既然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

那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面容立即和緩下來,不再發怒了!講到楊自懲的家�,是很窮的;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糧,他卻常用許多方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的餓,他自己家�剛巧也欠米。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只顧自己吃,那麼囚犯又餓得很可憐,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沿途熬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就像一種又青又黃的菜色,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因此,兩夫婦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然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而當今有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囚犯苦呀!囚犯苦,即坐監牢又挨餓,心中淒苦誰人知呀!誰人知;楊書辦呀心厚道,夫妻同心幫囚犯,積善之家慶有餘呀!慶有餘。】

從前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作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名冊�還沒有他們姓名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面白布小旗,約定他們,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准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進士。

【將軍呀,不亂殺,後世子孫一定發呀!一定發,謝都事,心慈悲,全活萬人子孫昌呀!子孫昌!】

在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糰給窮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臉上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糰。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向她說:我吃了妳三年的粉糰,要怎樣報答妳呢?這樣吧,妳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妳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的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沒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發榜。」的傳言。意思是講:林家考試的人多,並且都能考中,所以到發榜,榜上就不會沒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林家老太太,喜歡做好事,常常把米粉,做成粉糰送人吃呀,送人吃!佈施心誠懇,神仙也感動,報答老太太,子孫官爵一大堆呀,一大堆!】

馮琢菴太史的父親,當他在縣學�做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縣學的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用手摸摸看,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老先生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並且還扶他到家裡,把他救醒。馮老先生救人後,就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誠的心來救的,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等到後來琢菴生了,就命名叫作馮琦。因為他是宋朝一個文武全才的賢能宰相,叫作韓琦的人來投胎轉世的。

【馮老爹,心腸好,救人命呀!功德高;誠心誠意救人命,勝過建造七浮屠呀!七浮屠。】

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壯年的時候在山中讀書,夜裡頭,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來嚇唬人,只有應公不怕鬼叫。有一夜,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出遠門作客,好久沒回來,她的公婆判斷兒子可能已經死了,所以就逼這個婦人改嫁;但是這個婦人卻是要守節,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裡,她要在這�上吊,我可以找到一個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沒有替身,便無法投生,所以叫替死鬼。

應公聽到這些話,動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賣了四兩銀子,還馬上寫了一封假託她丈夫的信;並把銀子寄回家的事寫在信上說明。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後,因為筆跡不像,所以懷疑信是假的。但是後來他們又說: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銀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兒子很平安,才會把銀子寄回來。

他們這樣想以後,就不再逼媳婦去改嫁了。後來他們的兒子回來了,這對夫婦就得以保全,像從前新婚時一樣,好好的過日子了。隔天晚上,應公又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這個秀才壞了我的事啊。

旁邊一個鬼說:喂!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呢?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好,有陰德,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還能害他呢?

應公聽了這兩個鬼所講的話以後,就更加努力,更加發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時候,每次都捐米穀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他一定想盡辦法幫助人家渡過難關;碰到蠻不講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總會反省,責備自己有過失,就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因為應公能夠這樣做人,所以他的子孫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多哩!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6

怎樣叫做從心地上來改過呢?

人們所犯下的過失,其項目雖然有千種之多,但都是從心裡造作出來的;如果能夠不起心動念,過失將從哪裡產生出來呢?

一個追求學問的讀書人,對於愛好美色、喜得浮名、貪愛財物、喜歡發怒等種種過失,不必一項一項地去尋找改過的方法,只要能夠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好事,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思,等正大光明的心念湧現,那麼自然就不會被偏邪的惡念所沾染。這就好像炎熱的太陽,在空中普照著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會隱藏、消失,這是改過最精誠專一的真正妙訣。

人的過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應當從心地上來改正;就如同要斬除毒樹,必須直接砍斷它的根,不讓它再度發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葉一葉地去摘除。

大抵最高明的改過方法,是從修心下工夫,當下就可以使心地清淨;每當心裡剛動了個壞念頭時,就能夠立刻覺察到,然後馬上讓這種念頭消失,過失自然不會再產生。

如果做不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明瞭其中的道理,以便將壞念頭打發。若再辦不到,那就只好隨著惡事將犯時,以強制的方式來禁止自己犯過。

如果能以上乘的治心工夫,並且兼用明理與禁止兩種較下乘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念頭,這也不失是個好方法;若只是執著於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實在是太愚笨了。

但是發願要改過,也是須要助緣,在明處須有良師益友從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須要有鬼神來作證明。只要能夠以真誠懇切的態度,一心一意地懺悔以往所造作的過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麼經過一星期、兩星期,一直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之後,必定就會產生效果。

【改過須發願,也要有助力,明裡頭,要有益友來提醒呀!來提醒。暗裡頭,要有鬼神做證明呀!做證明。還要一心一意虔誠的懺悔呀!虔誠的懺悔。】

到了這個階段,或者會感覺到精神舒適,心境開闊;或者感覺到智慧突然大開,一聞千悟;或者處在煩瑣忙碌之中,卻能夠觸類旁通,順利完成;或者遇到以前的怨家仇人,卻能將瞋恨轉化,心生歡喜;或者夢到吐出因過去造作的惡業,所形成的污穢黑物,而頓生清涼;或者夢見古聖先賢來幫助接引,前程光明;或者夢到在太空中飛行漫步,自在逍遙;或者夢見各類莊嚴的旗幟,以及用珍貴的珠寶所裝飾的傘蓋。

像這些殊勝的情況,都是過失消除、罪業滅去的象徵!但不可以因此執著在這些境界中,自以為程度很高而畫地自限,不再努力求進步。

從前春秋時代,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時時反省、覺察以往的過失,而完全地改正過來。到了二十一歲,知道以前的過失尚未完全改掉;及至二十二歲,回頭檢點二十一歲時的自己,就如同身處夢中一般,還會糊裡糊塗地犯過。這樣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正過失,直到五十歲那年,還察知過去四十九年尚存的過失。古人對於改過之學的學習態度,就是這麼認真、嚴格。

【蘧伯玉呀賢大夫,二十歲時就覺悟,時時反省己過失,年年檢討再檢討;總覺得,自己改過的工夫不徹底呀,不徹底!所以說,改過的學問須講究呀,須講究!】

像我們這種庸碌的凡夫所犯的過失,就像是刺蝟身上的毛一般,叢集於一身,但回想以前所做過的事情,卻常會像是看不到有什麼過失一樣;這實在是由於太過粗心大意,不曉得要仔細去省察,眼睛像是長了翳病一般,看不清楚自己的過失呀!

但是,一個人如果過失、罪惡較為深重,也會出現徵兆,以作檢驗:

有的心思封閉、精神昏沉,所交付的事情轉身就忘記;有的雖然沒有什麼可以煩惱的事,卻常現出一副煩惱相;有的遇到品德高尚的人,卻顯出難為情、見不得人的樣子,提不起精神;有的聽到聖賢之道,心裡卻不歡喜;有的在布施恩惠給別人時,反而招致對方的埋怨;有的夜裡夢見一些顛顛倒倒的惡夢,甚至經常語無倫次,失去了正常的模樣。這些都是因為過去造作罪孽,所應現出來的表徵。

如果一出現與此類似的情況,就應該振作精神,捨棄過去不好的思想行為,力圖開闢嶄新而正確的人生大道,希望你不要耽誤自己的前程。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unday, January 10,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5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過。所以袁了凡先生在講過改造命運的道理與方法後,接著又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說明,來教訓他的兒子袁天啟。這一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

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各國官吏相互往來頻繁,學問與閱歷都很豐富,因此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語舉止,就能推測出他的吉凶禍福,沒有不靈驗的。這種事在《左傳》、《國語》等各類記載史實的書中都能看得到。

大概說來,一個人在尚未發生事情之前,預先顯露出的吉凶禍福現象,都是發自他的內心,而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凡是待人處事比較穩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夠獲得福報;而行為不莊重、過分刻薄的人,常常會招致災禍。一般的凡夫,學問不深、見識淺陋,沒有識人之明,就像是眼睛得了眼翳病一般地看不清楚,卻說禍福沒有一定,是無法推測得出來的。

一個人如果能以至誠之心待人,那他的心就與天道相吻合。一個人福報將要到的時候,只須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能預先得知;災禍將要降臨時,只須看他所做的惡行,也必定能夠預先推測得到。現在如果想得到福報而避開災禍,在還沒有講到行善之前,就必須先從改正過失開始做起。

但是改正過失的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代的聖賢跟我們一樣是個男子漢,他們為什麼能夠千古流芳,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什麼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這都是由於過分沉溺於逸樂,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污,並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義理的事,還以為別人不曉得,而表現出傲慢的樣子,毫無一點羞愧心;就這樣日益沉淪下去,逐漸變成禽獸之流,但自己卻不能發覺。世界上各種可羞可恥的事情,都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這一個字對於一個人,關係實在是太重大了!因為若能知恥,就可以成就聖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就只是像個禽獸罷了。」這些話都是改正過失的重要訣竅呀!

改過的第二個要素,是要發起戒慎恐懼心。須知,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頂上監察著,祂們是難以欺騙的。我們縱然在幽暗之處犯過,大家雖然不容易發覺,但天地鬼神卻像鏡子般地照著我們,看得實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業若是重大,必定會降下許多災禍;就算是輕的過失,也會減損現有的福報。我們怎麼可以不懼怕呢?

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沒有人在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們的一切作為;我們雖然掩蓋得非常隱密,文飾得非常巧妙,但是內心的種種意念,早就顯露出來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終究還是難以自我欺瞞。如果被人看破了,就會變成一文不值,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敬畏之心呢?

不僅這樣!一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存在,就算犯了滿天的大罪惡,都還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輩子都在作惡,到了臨命終前卻能悔悟過來,萌發一個善的念頭,於是得到了善終的果報。

這就是說,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間,一切都不是恆常不變的;我們的肉體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氣不來,呼吸停止了,這個肉身就不再歸我所有。到這個時候,就算是想要改過,也沒有辦法了。

到了這種地步,在明顯可見的世間果報上,將須擔受千百年的壞名聲而遭人唾罵,雖然有孝子慈孫這些善良後代,也洗刷不掉這種惡名;至於在看不見的陰間之中,還要在千百劫的長時間裡,沉淪到地獄裡受到折磨,縱然是遇到聖賢佛菩薩,也無法救助、接引。這種惡報怎麼可以不懼怕呢?

改過的第三個要素,必須發起勇猛心。人在犯過之後,不能夠改正的原因,大都因為得過且過、退墮畏縮。我們必須在明白過失以後,立即痛下決心改正過來,不可以延遲、疑惑,更不應當猶豫不決,東等西等,不敢下定決心。

犯了小的過失,要像是被尖刺戳進肉內一般,必須趕快地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業,更須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樣,要儘速將指頭斬斷,不可以有一點點猶豫、停頓,否則毒液蔓延到全身,就會立即死亡。這便是《易經》中,風雷之所以構成〈益卦〉的道理所在。

【改過要發心呀!改過要發心。發些什麼心呀!發些什麼心。第一要發那羞恥心,第二要發那敬畏心,第三要發那勇猛心,具備這三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呀!立即改。】

如果具備這三種心—恥心、畏心和勇心,那麼一旦發現犯了過失,就能夠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塊遇到了陽光,還須憂慮它不會融化掉嗎?

然而一般人的過失,有從犯過的事實本身上戒除的,有從認識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從心念上來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以前殺害生命,現在戒除不再殺了;以前發怒罵人,現在也都戒除不再發怒了;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將它改掉。

但是這只是從外在來勉強約束,會比從根本上自然改正還要難上百倍;而且犯過的根源仍然存在,東邊勉強把它消滅後,西邊卻又冒了出來,實在不是徹底掃除乾淨的方法。

善於改過的人,在還沒有禁止他去做某種事情之前,就應該先瞭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過失在於殺害生命,就應該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動物都愛戀自己的生命,如果殺牠來滋養自己的身體,怎麼能夠心安呢?

而且當牠被殺時,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斷氣之前,卻又將牠放進鍋鼎中去燒煮,種種的痛苦穿透進入骨髓裡面。

人們為了滋養自己的身命,各類珍貴肥美的東西擺滿眼前,盡情地享受,卻未曾想到這些美食吃過以後,也都會化成糞渣排出,到最後一切都是空的。實際上蔬菜類的素食菜湯,就已經足夠讓人填飽肚子、供給能量,來養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殺害牠們的生命,來折損自己的福報!

還須想到,凡是有血有氣之類,都具有靈性知覺;既然是有靈性知覺,那麼都與我們人類沒有兩樣;就算我們不能夠敬肅地修養到至高的德行,使牠們來尊敬我、親近我,怎麼可以天天殺害動物的生命,使牠們與我結下冤仇,永無止境地恨我呢?

想到這種道理,每當面對著滿桌的血肉之食時,自然會發出悲傷憐憫之心,不忍再咽食下去。

譬如以前喜歡發脾氣,就應該想到:每個人都會有短處,這在情理上來說,本來就應該加以憐惜、原諒;若有人違反情理而來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過失,跟我有何關聯呢?這本來就沒有什麼可怒的。

還要想到,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傑,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稱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養還是不足,感動人的力量還是不夠呀!

這些都應該自我反省,那麼對於各種外來的毀謗與傷害,都將成為磨練我們、成就我們的助緣;因此,我們要歡喜地接受這種賜教,還有什麼可以發怒的呢?

再者,聽到別人的毀謗而不發怒,雖然這些壞話說得像火燄薰滿天空,也只不過像癡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燒虛空一樣,最後將會自己熄滅、停止的。

若是聽到毀謗就動了怒氣,雖然費了巧妙的心思,努力為自己辯護,那就像春天的蠶兒吐絲作繭一樣,只會將自己纏縛住。所以,發怒不但對自身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害處。

至於其他的種種過失和罪惡,都應當要依據客觀的道理來認真思考。這種道理若是能夠明白,過失自然就會停止,不會再去違犯。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aturday, January 9,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4

在你母親說過這番話之後,晚上睡覺我偶然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只是你當縣長減錢糧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釐七毫,我覺得百姓錢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縣的田清理一遍;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釐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的;但也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且還疑惑,只有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萬件善事呢?

那時候恰好幻余禪師從五台山來到寶坻,我就把夢告訴了禪師,並問禪師,這件事可以相信嗎?幻余禪師說:做善事要存心真誠懇切,不可虛情假意,企圖回報。那末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過一萬件善事了。況且你減輕全縣的錢糧,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你減稅的恩惠,千萬的人民因此減輕了重稅的痛苦,而獲福不少呢!

我聽了禪師的話,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銀薪水捐出來,請禪師在五台山替我齋僧一萬人,並且把齋僧的功德來迴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歲時,應該有災難。我雖然沒祈天求壽,五十三歲那年,我竟然一點病痛都沒有。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多活了十六年)。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聖賢人的話;若是說禍福,都是天所註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講的。

【天道不易信呀,人命沒一定,人命沒一定呀,要靠自己造;若說禍與福呀,都是天註定,那是凡夫與俗子,而非聖賢說的話呀,說的話!】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樣?就算命中應該榮華發達,還是要常常當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順當吉利的時候,還是要常常當作不稱心,不如意來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還是要當作沒錢用,沒有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歡你,敬重你,還是要常常小心謹慎,做恐懼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聲名,人人都看重,還是要常常當做卑微想。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常常當做粗淺想。

這六種想法,是從反面來看問題,能夠這樣虛心,道德自然會增進,福報也自然會增加。

講到遠,應該要想把祖先的德氣,傳揚開來;講到近,應當想父母若有過失,要替他們遮蓋起來;這�即是說明孟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大義所在;講到向上,應該要想報答國家的恩惠;講到對下,應該要想造一家的福;說到對外,應該要想救濟別人的急難;說到對內,應該要想預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這六種想法,都是從正面來肯定問題,能夠常常如此的存心,必然能成為正人君子。

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才能天天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沒過失。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為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所以才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雲谷禪師所教立命的許多話,實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細細的研究,還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千萬不可把大好的光陰虛度過。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Friday, January 8,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3

因此,命運是自己造的。如果把立命這兩個字細分來講,那末富和貧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以富的仗著有錢有勢,隨便亂來,窮的也不可以自暴自棄去做壞事,儘管窮,仍然應該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夠這樣,纔可以把本來貧窮的命,改變成富貴的命。本來富貴的命,改變成更加富貴,或者是富貴得更長久。窮與通,要看得是沒有兩樣,不發達的人,不可因為自己不得志,就不顧一切,隨便荒唐;發達的人,也不可仗勢欺人,造種種的罪業,越是得意,越是要為善去惡,廣種福田。

能夠這樣,纔可以把本來窮苦的命,改變成發達的命,本來發達的命,就會更加發達了。短命和長壽,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說我短命;不久就死了,就趁還活著的時候,隨便做惡事,糟蹋自己。要曉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應該做好人,希望來生不要再短命,這一生或許也可以把壽命延長一些哦!

命中長壽的人,不要認為自己有得活,就拼命造孽,做奸犯科,犯邪淫。要曉得長壽得來不易,更應該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長壽呀。能夠明白這種道理,才可以把本來短的命變成長壽,本來長壽的命,更加長壽健康。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生與死的關係最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長壽,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說到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長壽,那末此外一切順境,富有和發達;逆境,貧窮和不發達,都可以包括在內了。

孟子講立命的學問,祇講到短命和長壽,並沒講到富和貧,發達和不發達,就是這個道理。

接著雲谷禪師又告訴我說: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過失罪惡。至於命能不能改變,那是積德的事,求天的事。

說到修字,那麼身上有一些些過失罪惡,就應該像治病一樣,把過失罪惡要完全去掉。講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會變好,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讓心�的念頭亂起亂滅,都要完全把它斬掉斷絕,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已經是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到了這種功夫,那就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

雲谷禪師接著又說:平常時一般人的行為,都是根據念頭轉的,凡是有心而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著痕跡。你現在還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境界,你若能念準提咒,不必用心去記或數遍數,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極熟的時候,自然就會口裡在念,自己不覺得在念,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時候,心裡不覺的仍在念,這叫做不持中持;念咒能念到這樣,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會有雜念進來,那末念的咒,也就沒有不靈驗的了。但是這種功夫,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領會到的。

我起初的號叫做學海,但是自從那一天起就改號叫做了凡;因為我明白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和凡夫一樣。把凡夫的見解,完全掃光,所以叫做了凡。

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和從前大不相同。從前儘是糊塗隨便,無拘無束;到了現在,自然有一種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戒慎恭敬的景象。

雖然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我,毀謗我的,我也能夠安然的接受,不與旁人計較爭論了。從我見了雲谷禪師的第二年,到禮部去考科舉。孔先生算我的命,應該考第三名,那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孔先生沒算我會考中舉人,那知道到了秋天鄉試,我竟然考中了舉人,這都不是我命裡註定的,雲谷禪師說:命運是可以改造的。這話我更加地相信了。

我雖然把過失改了許多,但是碰到應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即使做了,依然覺得有些勉強,不太自然。自己檢點反省,覺得過失仍然很多。

例如看見善,雖然肯做;但是還不能夠大膽地向前拼命去做。或者是遇到救人時,心裡面常懷疑惑,沒有堅定的心去救人。自己雖然勉強做善事,但是常說犯過失的話。有時我在清醒的時候,還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後就放肆了。雖然常做善事,積些功德;但是過失也很多,拿功來抵過,恐怕還不夠,光陰常是虛度。從己巳年聽到雲谷禪師的教訓,發願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

在那個時候,我剛和李漸庵先生,從關外回來關內,沒來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迴向。到了庚辰年,我從北京回到了南方,方才請了性空、慧空、兩位有道的大和尚,借東塔禪堂完成了這個迴向的心願。到這時候,我又起了求生兒子的心願,也許下了三千件善事的大願。到了辛巳年,生了你,取名叫天啟。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曆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

像這樣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條善事的願,方纔做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裡做迴向。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願,並且許下了做一萬條善事的大願。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進士,吏部就補了我寶坻縣縣長的缺。我做寶坻縣的縣長時,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的時候,叫家�人拿這本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雖然極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換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你母親見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皺著眉頭向我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下三千件善事的心願,能夠做完。現在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願,在衙門�沒什麼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了凡四訓白話篇 2

我聽了以後,心裡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說;孟子曾說:凡是求起來,就可以得到的,這是說在我心�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裡的事,那麼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的,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這是我可以盡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貴,那是不在我心�頭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別人肯給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給我,我就沒法子得到,那麼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不錯,但是你解釋錯了。你沒看見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內外雙得。換句話說,為了種福田而求仁求義,求福,求祿,是必有所得的。

一個人命�若有功名富貴,就是不求,也會得到;若是命�沒有功名富貴,就算是用盡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個人,若不能自己檢討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壽;但得到得不到,還是聽天由命,自己毫無把握。這就合了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兩句話了。

要知道縱然得到,究竟還是命�本來就有的,並不是自己求的效驗,所以可以求到的,纔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亂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貴求不到,而且因為過份的亂求,過份的貪得,為求而不擇手段,那就把心�本來有的道德仁義,也都失掉了,那豈不是內外雙失麼?所以亂求是毫無益處的。

【求富貴呀得富貴,求兒女呀得兒女,求長壽呀得長壽,沒有什麼求不到呀,求不到!只要做好事,從心裡去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

雲谷禪師接著再問我說:孔先生算你終身的命運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麼樣,某年有官做,幾歲就要死的話詳詳細細的告訴他。雲谷禪師說:你自己想想,你應該考得功名麼?應該有兒子麼?我反省過去所作所為,想了很久才說:我不應該考得功名,也不應該有兒子。因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並且我不能忍耐,擔當瑣碎繁重的事情。別人有些不對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為我的性情急燥,肚量窄小。有時候我還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幹、智力、去蓋過別人。心�想怎樣就怎麼做,隨便亂談亂講。像這樣種種舉動,都是薄福的相,怎麼能考得功名呢!

喜歡乾淨,本是好事;但是不可過分,過分就成怪脾氣了。所以說越是不清潔的地方,越會多生出東西來。相反地,很清潔的水反而養不住魚。

我過分地喜歡清潔,就變得不近人情,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天地間,要靠溫和的日光,和風細雨的滋潤,纔能生長萬物。我常常生氣發火,沒有一點和育之氣,怎麼會生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生的根本,若是心懷殘忍,沒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樣,沒有果仁,怎麼會長出果樹呢?所以說,忍是不會生養的根;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積些功德,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說話太多容易傷氣,我又多話,傷了氣,因此身體很不好,那�會有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人全靠精氣神三種才能活命;我愛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個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兒子,也是不長壽的,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一個人白天不該睡覺,晚上又不該不睡覺;我常喜歡整夜長坐,不肯睡,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其它還有許多的過失,說也說不完呢!雲谷禪師說:豈只是功名不應該得到,恐怕不應該得的事情,還多著哩!

當知有福沒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曉得這都是自作自受;糊塗的人,就都推到命運頭上去了。

譬如這個世上能夠擁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能夠擁有一百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人。比如說善人積德,上天就加多他應受的福。惡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應得的禍。上天不過就他本來的質地上,加重一些罷了,並沒有一絲毫別的意思。

接下來這段是雲谷禪師借俗人之見,來勸了凡先生努力積德行善。

就像生兒子,也是看下的種怎樣,種下的很厚,結的果也厚。種下得薄,結的也薄。譬如一個人,積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三代或者兩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兩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至於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絕後的人;那是他功德極薄的緣故,恐怕他的罪孽,還積得不少哩!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處,那就應該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沒有兒子的種種福薄之相,盡心盡力改得乾乾淨淨。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和氣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經死了;以後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剛剛出生;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道德的生命了。我們這個血肉之軀,尚且還有一定的的數;而義理的、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書經太甲篇上面說道:上天降給你的災害,或者可以避開;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報應,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間上了。

詩經上也講:人應該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報,不用求,自然就會有了。因此,求禍求福,全在自己。

【書經說:天作孽呀,猶可違呀猶可違,自作孽呀,不可活呀,不可活;詩經上也說:常常想自己,所做跟所為,合不合天道,求禍與求福,全在你自己呀!全在你自己。】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無子,雖然說是上天註定,但是還是可以改變。你只要將本來就有的道德天性,擴充起來,盡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積一些陰德,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別人要搶也搶不去,那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易經上也有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開凶險的人,凶險的事,凶險的地方。

如果說命運是一定不能改變的,那末吉祥又何處可以趨,凶險又那裡可以避免呢?易經開頭第一章就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餘的福報,傳給子孫;這個道理,你真的能夠相信嗎?

我相信雲谷禪師的話,並且向他拜謝,接受他的指教;同時把從前所做的錯事,所犯的罪惡,不論大小輕重,到佛前去,全部說出來;並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還發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來報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雲谷禪師聽我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過格給我看。叫我照著功過格所訂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論是善是惡,每天都要記在功過格上,善的事情就記在功格下面,惡的事情就記在過格下面。

不過做了惡事,還要看惡事的大小,把已經記的功來減除。並且還教我唸準提咒,更加上了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會有效應。雲谷禪師又對我說:有一種畫符篠的專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會畫符,是會被鬼神恥笑的。

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的時候,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一絲雜念,因為有了一絲的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因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所在。

從這一點開始一直到畫完整個符,若沒起一些別的念頭,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者是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去用工夫,這樣纔能感動上天。孟子講立命的道理說道:短命和長壽沒有分別。乍聽之下會覺得奇怪?因為短命和長壽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樣說是一樣呢?要曉得在一個妄念都完全沒有時,就如同嬰兒在胎胞�面的時候,那曉得短命和長壽的分別呢?

等到出了娘胎,漸漸有了知識,有了分別的心;這時,前生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都要受報應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長壽的分別了。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 Grab this Headline Animator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了凡四訓白話篇 1

了凡四訓白話篇

附錄 雲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 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 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民國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 不厭其煩詳盡的註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註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於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 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實在很可惜!

了凡弘法學會有見於此,於是發心加以整理,重新排版印刷,使得大家容易閱讀,心生歡喜;並由善心人士出資,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製 成『了凡四訓有聲書』;而了凡四訓白話篇,也就是有聲書的話稿。希望人人讀過之後,都能夠學習「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精神,來創造自己,以及社會國家,乃 至全人類光明的前途。

第一篇 立命之學

所謂「立命」,就是我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我。本篇立命之學,就是討論立命的學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 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千人千般命呀!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來命普通,遇到孔先生,命都被算中;短命絕後沒功名,前世業障真不輕,庸庸碌碌二十年,一生命數被算定,雲谷 禪師來開示,了凡居士才轉命呀!才轉命。】

我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不要去考功名,改學醫,並且說:學醫可以賺錢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醫術學得精,可以成為名醫,這 是你父親從前的心願。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臉長鬚,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禮。這位老人向我說:你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參加 考試,進學宮了,為何不讀書呢?

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讀書去學醫的緣故告訴他。並且請問老人的姓名,是那�人,家住何處;老人回答我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宋朝邵康節先生所精通的皇極數, 我得到他的真傳。照註定的數來講,我應該把這個皇極數傳給你。

因此,我就領了這位老人到我家,並將情形告訴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待他。並且說: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數的道理,就請他替你推算推算,試試看,究竟靈不靈。

結果孔先生所推算的,雖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靈驗。我聽了孔先生的話,就動了讀書的念頭,和我的表哥沈稱商量。表哥說: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 友夫家�開館,收學生讀書。我送你去他那�寄宿讀書,非常方便。於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為老師。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所註定的數;他說:在你沒有取 得功名做童生時,縣考應該考第十四名,府考應該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該考第九名。

到了明年,果然三處的考試,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樣,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終生的吉凶禍福。他說:那一年考取第幾名,那一年應當補廩生,那 一年應當做貢生,等到貢生出貢後,在某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縣長,在做縣長的任上三年半後,便該辭職回家鄉。到了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時,就 應該壽終正寢,可惜你命中沒有兒子。

這些話我都一一的記錄起來,並且牢記在心中。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預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獨算我做廩生所應領的米,領到九十 一石五斗的時候才能出貢。那裡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學臺屠宗師(學臺: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我,補了貢生。我私下就懷疑孔先生所推算 的,有些不靈了。

後來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臺楊宗師駁回,不准我補貢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見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沒有考中,替我可惜,並且慨嘆道:這本卷子 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摺一樣。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麼可以讓他埋沒到老呢?

於是他就吩咐縣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准我補了貢生,經過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時間的廩米,算起來連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補足,總計是九十一石 五斗。我因為受到了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個人的進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註定。而走運的遲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時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等我當選了『貢生』,按照規定,要到北京的國家大學去讀書。所以我在京城�住了一年。一天到晚,靜坐不動,不說話,也不轉動念頭。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國家大學讀書,在沒有進國家大學以前,先到棲霞山去拜見雲谷禪師,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禪師面對面,坐在一間禪房�,三天三夜,連眼睛都沒有閉。雲谷禪師問我說:凡是一個人,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祇因為妄念,在心中不斷地纏來纏去;而你 靜坐三天,我不曾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呢?

我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沒有辦法改變。就是要胡思亂想得到什麼好處,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實不想, 心裡也就沒有什麼妄念了。雲谷禪師笑道: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了不得的豪傑,那�知道,你原來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我聽了之後不明白,便請問他此話怎講?雲谷禪師說道: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 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說沒有數呢?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纔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

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 短命。

你二十年來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數轉動一分一毫,反而被數把你給拘住了。一個人會被數拘住,就是凡夫,這樣看來,你不是凡夫,是什麼呢?

我問雲谷禪師說:照你說來,究竟這個數,可以逃得過去麼?禪師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 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我們佛經�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欺騙人的呢?
120x90_buddhawaynet.gif
buddhawaynet.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CBReader and Windows 7

■ 在 Windows 7 下執行 CBReader

此次測試 Windows 7,我們是使用了 32 位元的專業版進行測試,網路上也有網友測試過 64 位元的版本。經過我們的測試,在 Windows 7 下執行 CBReader 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在執行時會有 UAC(使用者帳戶控制)的警告,類似下圖:

圖面上提到的 install_font.exe 是一支安裝 CBReader 有使用到字型的程式,因為 CBReader 支援在隨身碟上面執行,所以在沒安裝字型的電腦上執行 CBReader 
時,它就會自動進行安裝。或許是因為這算是改變了系統的資料,所以 UAC 提出了警告訊息,此時只要讓它通過即可。

如果您的 CBReader 是安裝在電腦中,則只要第一次執行 install_font.exe 之後,理論上是不需要再次安裝字型,因此 Windows 7 的使用者在執行過 install_font.exe 之後,就可以將 c:\cbeta\cbreader\install_font.exe 改成其他名字,如此一來就不會每次都自動執行,也不會每次都看到 UAC 的警告訊息了。

■ 

CBETA2009 光碟安裝說明
本說明資料是熱心的朋友「路人甲大德」特地製作的,非常感謝他已經連續二年幫忙 CBETA 設計了不同的安裝說明,其中也包括他在 Windows 7 的安裝程序。

他同時也很體貼地提供了 MS Word 及 HTML 二種不同的版本,分別給不同需求的朋友,下載網址如下,歡迎大家參考。  



http://www.cbeta.org/download/cbreader/CBETA2009-setup.zip

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絡。

120x90_buddhawaynet.gif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可畏可愛的業力 方倫居士著 選自菩提樹月刊第十卷第九期 2 of 2

世間一切正報依報,千差萬別,一切升沉得失,苦樂夭壽,亦千差萬別,總括說一句:皆是共業及別業之所感召,捨此之外,並無另外一個主宰,能在那�創造支配。如果有人在創造支配的話,那麼一切遭際,皆繫於他人掌握,我則無權,我若無權,則善不必修,修之亦不會得善果;惡可以為,為之亦不會得惡果,宇宙真相,人生際遇,又豈是這樣的籠統而糊塗。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佛說:「智者應觀外道所說,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天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這是說明:萬物非上帝所造,亦非彼所主宰。又世人每推步星辰,計算干支,因而斷定吉凶禍福,祈禳拜祭,橫生其間,不免殺生耗財,造種種業,實皆無益而有害。同經中說:「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這是說明:命理之不可信,每個人如果真有干支八字,支配一生者,那麼,若是同時出生數十人,或孿生兄弟姊妹,此數十人的一生,或彼孿生二人的一生,一切應皆相同,何以有男女,貧富、貴賤、夭壽等的不同?世人迷信上帝造物之說,迷信命理八字之說,他們又那�曉得:佛在二千數百年之前,早已大聲疾呼,闢此邪說矣。

世人造作善惡業時,其習氣感人第八識中,名為種子。有的種子,其力量甚大,成熟較速,今生便食其報,有的則比較遲緩,或須待至若干世,乃至若干劫,方纔發為現行。在現行期中,若無大善惡行,中途滲入,則其所發展的路線,一依其種子的性質,及其勢力所蔓延,發而為一生的苦樂遭遇,這便是所謂之「天命」,便成天定勝人。在這中間,若介入大善或大惡,則其原來進行的趨勢,便發生了變化,甚至與先前完全相反,這便是所謂之立命」,便成人定勝天。就因為原來的果報,往往被善惡業,中途滲入,逼它改變了趨向,或凶化為吉,或吉成為凶,所以書中纔說:「天難諶,命靡常。」這樣看起來:這個「命」,是可以用人工來培植,來操縱,其性質是活動的,並非固定的。當然大善並非小惡所能移,大惡亦非小善所能掩,這便是世間所謂之定業。其實,倘若後者的力量,若能超越前者,則不管怎樣深厚的業,都是可以移易的,重者變輕,輕者變重,有化為無,無成為有,並無所謂定業。

作善業後,需要它變,為什麼要變呢?因為世間善業,皆是有漏的,將來所享的樂果,皆屬於有時間性的,會終盡的,不久長亦不究竟的,所以必須滲入心願,使之變為出世間無漏功果,才沒有後患,才是真正的不朽之業。這便是回向功德,莊嚴淨土,俾報體衰謝之後,生於佛國,永出三界。作惡業時,若作已而覺而悔,則亦需要使它變,大殃變小,小殃變無,不變則三惡道終須經歷。變的方法,不出兩途:一是用自力變;因為業無形相,罪性本空,如來藏中,無善無惡,所以繫念實相,能使宿世業障,一掃而盡。永嘉禪師證道歌�,就曾說過:「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又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這都是闡明:用自心變,自力變。二是借他力變;行者若不了悟真如,達罪性空,則心力便不能超越業力,如是則當在佛菩薩像前,哀求懺悔,借三寶威神之力,洗刷習氣,使業種子消滅,不生現行,這便是借他力變。作惡之後,若不改不懺,那麼,就要坐而待苦報了。經中說過:「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可畏哉!

業有共業和別業的分別,凡由多數人,共同作善惡業,因而感得共同的樂苦果報者,名為共業,如地獄、天宮、三災、八難、世界大戰等皆是。凡由個人作善惡業,因而感得單獨遭受的樂苦果報者,名為別業,如夭壽、窮通、富貴、刑戮等皆是。欲轉別業,僅需本人,欲轉共業,則非集群力不可。在共業中,若憑一人,或少數人之力,則亦能轉變,但其所轉者,僅自身的阨遇而已,不能轉移大眾的命運也。如堯時天下太平,共業勝妙,而四凶則或殺或殛,或流或放,此是在共善中,造別惡之行的結果,共善則天下太平,別惡則自身受苦。又如五代時,天下紛亂,共業惡劣,而長樂老馮道,則歷事唐晉漢周四朝,官皆將相,享高壽,此是在共惡中,造別善之行的結果,共惡則天下紛亂,別善則自身受樂。可知自身的善惡,雖在共業的大洪流中,亦有影響,至少也能影響了自己,故雖舉世皆惡我獨善,亦當孤行,舉世皆善我獨惡,亦當禁戒也。

個人的禍褔,屬於別業所感,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禍福,則屬於共業所感。共業或苦或樂的成就,其力量較諸別業,更為強大,其範圍較諸別業,更為廣袤,縱使預知其必然,也無法加以挽救。天地鬼神,往往借一事一物之微,暗示世人以朕兆,使知果報之可畏,而不敢為惡。在歷史上,像這樣預示朕兆,而無法挽救的事甚多。例如:漢高祖因鑑於秦以孤立而亡,於是大封子弟為藩籬,當時吳王濞年事尚輕,入辭就國時,高祖告誡他說:「二十年後,東南有事,豈非汝耶!天下一家,慎勿反。」後來七國之變,果是吳王濞倡亂,興兵攻擊朝廷。又三國時,司馬懿之頭,能左右轉動一百八十度,直視後背,而身不動,曹操親令試之果然,乃歎曰:「司馬氏狼顧,非人臣也。」後來果然誅曹爽,奠定司馬炎篡魏之局。又隋煬帝幼時,文帝曾把他抱在懷中,說道:「是兒極貴,雖然,恐破吾家。」後來果然遊幸江都,被宇文化之所弒,隋祚隨之而亡。歷史上類似這樣的掌故頗多,如伍子胥知亡吳必越,欲人懸其首於城門上,看越兵入城。如淖方成知趙飛燕為禍水,必將滅火。如索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如郭汾陽知盧杞必貴,延見時,先遣去婦去,免因笑其容貌,招杞之怒,而嫉害其子孫。像這樣歷史上人物,如吳王濞、司馬懿、隋煬帝、勾踐、趙飛燕、廬杞之類,有人以為:當局者事先既知其後來必會闖禍,當時若把他殺了,天下豈不太平了嗎!殊不知:眾生造惡業,應受禍亂之報,所有這些元兇禍首,必須延其壽命,作創子手。在大眾共業,如他自身的別業,雙重驅策支持之下,事先他是不會死的。就是當局者,已經發覺知道了,但在事勢的牽掣中,也無法奈可他。如漢高祖之於吳王濞,曹操之於司馬懿,隋文帝之於煬帝,都是例子。可知天下將亂,人民將遭大屠殺之報,像黃巢、李自成、張獻忠之類的魔王,他自然身體健康,才有氣力,來算這一筆血賬。即一次二次,乃至無數次,世界大戰中的元惡首魁,其情形也是如此,當眾生血賬算清時,他自己便也跟著完蛋了,惡業之可畏,有如此者。

業是有善惡二類,惡業雖然可畏,但是,當善業種子成熟時,卻又十分可愛。根據善業而生的人,雖歷極惡劣的環境,仍然是履險如夷,享盡福樂。在歷史上,為皇帝所不喜的人,大概總是凶多吉少了,但是,倘若自身有福報,卻也會逢凶化吉。如雍齒從漢高祖起兵,叛而復歸,為高祖所不悅,那麼,他當然是要吃大虧了,那知事實上,卻適得其反。有一次,諸將爭功不休,雜有怨對語,高祖恐釀成變亂,問計於張良,良說:你有沒有,平素所不歡喜的人,為眾所共知者?高祖說:雍齒為我所不快,乃眾所共知的事,良說:趕快把他封為什邡侯。當發表時,諸將皆歡喜曰:「雍齒這傢伙都封了侯。我們還怕什麼?」於是爭鬧畫息,就這樣,雍齒卻因得罪皇帝而封侯了。又兩國相爭,兵敗國亡的皇帝,當然是難保首領了,但是,倘若自己有福報,卻也會富貴令終。如三國時,鄧艾攻入成都,蜀後主劉禪降,魏不但不殺他,且喜其老實無能,卻封他作安樂公,終其天年。又平常對皇帝無禮的人,照理是必遭誅戮了,但是,倘若自己有福報,卻也會保其安榮。如隋開國功臣,越國公楊素,貪冒財貨,恃功驕橫,為煬帝所忌,欲殺之而未得其便,及聞素死,帝以足頓地曰:「使素不死,當滅其三族。」然而他竟在皇帝未下手之前病終,使你來不及翻臉,而且還要加以飾終。他如唐太宗之於魏徵,明太祖之於宋濂,屢欲殺之,皆賴有賢后勸止,得保祿壽,終免刑戮,這都是他們有福報,不應遭此禍難,所以因緣殊勝,得以平安無事。上述諸人,不過算是舉例,以證實有福報的人,不但遇險不險,有時且有因禍得福的奇蹟。可見善因不可不種,福業不可不植。種善因,植福業,能使今世後世,得大安樂,一切災殃愁苦,所不能侵,善業之可愛,有如此者。

種善因,享受富壽康樂之果,亦如插秧播種,而食稻梁,古人通達因果之理者,皆看得真,信得堅,做得穩,如交手為市,貨稱其值,值稱其貨,不差分毫。此種人所種善因,既重且多,今世來世,自身當然能得無限福樂,即餘蔭所及,欲也能蔭庇子孫,光大門庭。例如漢于公,不過是一個縣中獄吏,善決獄,曾雪東海孝婦之冤,後來家中大門毀壞,鄉里父老們,欲替他建造新的,于公說;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你們為我造大門,要造得高大些,俾能容駟馬的車,並車上的蓋,出入纔好,省得將來還要拆去重造。後來他的兒子于定國,果然做到丞相的官,封為侯爵,乘駟馬車,出入大門。又宋王祐,為官多作陰德,曾手植三株槐樹在中庭,對人說道:「我為官多作陰德,子孫一定會做到三公,這三株槐樹,可以作箇證明。」後來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世稱三槐王氏。這些于公和三槐的故事,都是載在史冊,可以考證,即「辭源」和「辭海」的辭典�,也都可以一檢即得,並非無從稽考的傳言,善業之可愛,有如此者。

此類或善或惡的果報,都會蔭及子孫,或害及子孫,易經中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人以為:照理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若祖父作善惡事,能及子孫,那麼,在祖父方面說,變成自作他受,或我作彼受,在子孫方面說,則變成他作己受,或彼作我受,於理恐有不合。關於這一事,可分作兩點來說,第一點:我作彼受,當然於理不合,事實上,是我作我受。因祖宗作善惡,其本人必生人天中受樂,或三途中受苦,及於子孫者,不過是餘慶或餘殃耳,正慶或正殃,還是自受也。第二點:彼作我受,於理亦不合;事實上,也是我作我受。因作善者,門庭必昌,是由他方曾種善因,當受福報的人,死後,其中陰身投入此家作子孫,以享其慶。作惡者,門庭必傾,是由他方曾種惡因,當受苦報的人,死後,其中陰身投入此家作子孫,以應其殃。這樣說起來,還是自作自受,若言餘慶餘殃,能及子孫者,仍是不對。因凡夫無宿命通,對於受慶或受殃人的前生,或前多生的行為,皆無所知,故誤以為無因之果,其實,雖毛髮沙塵之小的禍福,皆自作自受,此中不但因果分明,而且還是毫釐不爽呢!

由善業所生的福德,能使身心安樂,無病長命;能使衣食豐足,財寶充滿;能使天上人間,受大富樂;能使眷屬善良,後嗣昌熾;使能一切災難,悉皆遠離,這是就世法而言。就有漏善因而言,行者不管作了任何善事,若將之回向佛法界,回向極樂國,供養阿彌陀佛,莊嚴淨土,則皆成為往生資糧。由這樣清淨善業所生的福德,能使當來生於佛國,見佛聞法;能使永出輪迴,離惡道怖;能使道業增上,轉轉益勝;能使證三乘果,畢竟成佛,這是就出世法而言,就無漏善因而言。可知惡業雖極可畏,而善業則極可愛,因此修橋舖路,矜孤恤寡,乃至孝親敬長,戒殺放生等,一切世間善法,都應當做。念佛參禪,誦經造像,持齋守戒,研教供僧等,一切出世間善法,也都應當做。這就是所謂之福慧雙修,解行並運了,能如是作者,名為智人,大善知識,堪為人天眼目,生時安樂,死後解脫,善業之可愛,有如此者。

方今世界人類,善業甚少,淫殺二業最重,盜業次之,將來發而為果報時,必甚慘劇。在全世界人民共業中,既是善少惡多,而殺盜淫三事,又如此之普遍,可知大禍必不遠矣,吾人置身其中,又安可不加緊修行,以謀自救。自救之道,無過於念佛,願佛菩薩加被,早離娑婆,生於淨土。若說這是獨善其身,遺棄人群社會,是又不然,平時有許多佛門大德,或用語言,或用文字,對世人普勸行善,並勸念佛,大聲疾呼,這就是利群,若竟不蒙採納,在此火宅,玉石俱焚,於自於他,兩無所益,故只好求佛力加被,接引往生也。
120x90_buddhawaynet.gif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Monday, January 4, 2010

可畏可愛的業力 方倫居士著 選自菩提樹月刊第十卷第九期 1 of 2

可畏可愛的業力

方倫居士著 選自菩提樹月刊第十卷第九期

宇宙萬有的緣起,或六道輪迴的緣起,在佛門中,各宗的看法不同。小乘教,認為是業感緣起。言萬法皆由業感所生,有情若不起惑造業,則一切皆無。以有業故,乃有身心世界,所以說為業感緣起。大乘始教,則認為是賴耶緣起。阿賴耶識,亦名含藏識,或第八識,內中含藏無量無數種子,善惡俱備,每一種子成熟受報時,能變現身心及世界,以領納樂受或苦受。因種子是一切法之源,而賴耶實為種子的含藏處,所以說為賴耶緣起。大乘終教,則認為是如來藏緣起,亦名真如緣起。真如實體,雖一味平等,無法可得,然為染淨緣所熏習,能生種種法,染熏則成六凡,淨熏則現四聖。一切眾生,不出此十法界,而此十法界,皆不離於真如,所以說為如來藏緣起。圓教則認為是法界緣起。謂一法之生,其因緣勢力所流布,有如瓜蔓,無遠弗屆,以一法起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陳陳相因,混合成一大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任拈一塵,皆牽動全法界,一塵雖微,亦含有全法界的因勢在內,所以說為法界緣起。

小乘所主張的業感緣起,雖然沒有追本窮源,然其意義,實為眾生真相。大乘始教,是觀察種現相熏實,因而緣起諸法,然若追問最初種子,從何而來?豈不是由業的習氣,所熏習而有。縱使有本有之說,然而若無外緣引發,亦終不能成為現行。根據這一種學理,那麼,說賴耶緣起,就是業感緣起,有何不可?大乘終教,是主張真如緣起,然而,真如若無無明熏習,萬法亦何從緣起,這無明緣起的諦理,就是三細最初的無明業相,既稱為業相,此相當然為業所感召,那麼,說真如緣起,就是業感緣起,有何不可?圓教的法界緣起,固然指出:法法的勢分,互相涉入,成一大緣起,然若追問:這一個大緣起的幻網,是什麼東西,作為它們的開端?事實上,豈不也是萌於心動,心動就是業了,就是業感了,那麼,說法界緣起,就是業感緣起,有何不可?綜上可知:不論小乘教也好,大乘始教也好,大乘終教也好,圓教也好,其緣起的概念,總不離業感,就是台宗的一念三千,密宗的六大所造,也脫不了業感的窠臼。所以古人才概括地說一句:「宇宙者,業力之網」。這確是洞見癥結的卓論。

起信論,對於根本無明的行相,說是三細,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對於枝末無明的行相,說為六麤,即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自無始至於今日,萬法的緣起,盡於此九相,而此九相,實肇啟於無明業相,而終結於起業,及業繫苦相。此中明明指出:自有心有境以來,徹頭徹尾,皆是業力在操縱一切,業之重要,亦可見矣。起信論原屬大乘終教,雖強調真如緣起,然若研討三細之始,及六麤之終,則皆以業為主。可知所謂真如緣起者,真如空寂,並不能緣起,萬法所以終於緣起者,實是心性無明之業,攪此精明本體,變如來藏,成為識藏,而後依正繁興,遂充塞了十方三世,無有了期。所以學者做工夫,必須在五根對五塵時,觀平等真空,參究能所根源,報見八識本體,了悟真如,回到無生無滅的本來際地,這樣纔能從業繫中,解脫出來。

梵語羯磨 karma,別譯為業,俱舍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若論業的性質,有善、惡、無記之分,若論造業的器官,有身、口、意之別。雖然身口意皆能造業,但是,身口二根,所作或善或惡的業,是受著意根善念或惡念之所指揮支配。因此,學者貴能調柔意根,使之不起惡念,意根既已調伏,身口二根,自然也會循規蹈矩,不至為惡了。這樣看起來,三業就是一業,學者但把得住意根,則其餘五根,是不成問題的,所以纔說: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造作善惡業,所產生的果報,世人往往稱之為「天命」。如論語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謂之畏天命,實在是畏宿業,因為他們找不到,苦樂遭遇的由來,所以就認為:這是天之所命了。亦如外教所謂「上帝的意旨」一樣。其實,若說富貴康樂,是上帝的意旨,還有點理由,若說貧窮病苦,也是上帝的意旨,上帝又何厚於此,而薄於彼,偏偏給貧苦人開玩笑?儒家所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是不合現實,同是極其不通的見解和論斷。世人往往稱一切苦樂得失為運氣,這也不明業力相類似的論調。不過,說天命者,還認為有天在主宰,而說運氣者,那簡直是沒有絲毫的來源,而但認為是瞎碰瞎撞的結果罷了。說世間一切的遭際,皆由瞎碰瞎撞而成,抑何滑稽可笑,惜乎眾生就是這樣的可笑。

儒家說天命,所以對於歷史上,一切窮通得失,皆一委於命。今舉出四個掌故,依儒家說命口吻,陳述於下,以明其梗概:

(一)命之所有,商巖霖雨,乘一宵之幻夢而來。

這是舉出一位,命運好者的故事:言殷高宗時,有傅說者,隱居於傅巖,靠版築維持生活,高宗夢與之談話,醒時把他的形貌,告訴百官,使他們到傅氏之巖求之,果有此人,乃舉以為相,國中大治。史官為作「說命」三篇,其中有「若歲大桿,用汝作霖雨,」之句,以諭其濟世澤民之意。這是說明:傅說得天命,故能乘一夜的幻夢而來。

(二)命之所無,魯國鳳麟,因三日之清歌而去。

這是舉出一位,命運壞者的故事:言孔子仕魯為司空,又為大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齊人恐懼,送一批女樂隊至魯,季桓子受之,三日聽歌觀舞不視事,孔子認為國事已無可為,遂辭官他去。因孔子嘗以鳳麟自比,唐詩詠孔子,亦有「歎鳳嗟身鄙,傷麟怨道窮,」之句,故以鳳麟喻孔子。這是說明:孔子失天命,故竟因三日的清歌而去。

(三)命與之合,渭演漁父,一朝邂逅,應熊虎而登朝。

這是舉出一位,天命與之相配合者的故事:言呂尚即姜太公,年八十,約魚於渭水之濱,有一次,周文王將出獵,卜了一掛,卦詞中有「非龍非螭,非熊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等語,是日果遇到了呂尚,談起來非常欽佩,載與同歸,立為師尊稱師尚父。後來武王滅紂,多出其謀,事成,封之於齊。也有人說:文王夢飛熊,卜之,知有賢人,隱於渭水之濱,乃親自駕訪,而得呂尚。

(四)命與之違,縣上故人,廿載艱難,歌龍蛇而去國。

這是舉出一位,天命與之相違反者的故事:言晉公子重耳,因驪姬之難,在外遊歷二十載,不敢回國。有一次,窮困至於絕糧,從者介之推,割股肉煮而獻之,後來亂平,重耳歸國即位,即晉文公,大賞從亡諸臣,單獨忘記了介之推,推也絕口不言,與老母隱於綿上。一日文公外出,有人歌龍蛇之歌,大意言:龍窮餓時,蛇割肉以獻,今龍已騰達,而忘了蛇。文公聞之,纔記起介之推,使人搜盡綿山不能得,有人主張放火燒山,之推遂焚死,終不肯出。

在上述這四段故事中,有幸有不幸,幸就是世俗所謂之命運好,如傅說、呂尚、以平民忽作卿相,都是屬於這一類。不幸就是世俗所謂之命運不好,如孔子,介之推,以聖賢而遭困厄,都是屬於這一類。其實,這不過算是舉例,在古今茫茫人海中,類似這樣幸或不幸的際遇者,難以舉數。倘若把這些問題提出來,質問任何一人,乃至宗教家,他們也都不能作一個肯定而合理的答覆。惟有佛家三世因果之說,種子生現行之說,據業受報之說,才能予以圓滿的解答。否則以一個版築的賤民,釣魚的老叟,僅憑離奇的夢境,忽然登卿相的尊位,握國家的大權,這是不可能之事。又聖如孔子,無論在道德、學問、才能各方面,都是第一流人物,然而終身不得志。至若介之推從重耳流亡二十年,歷盡艱苦,甚至自己挨了餓,還要割股肉奉獻,照普通的情形說來,一旦重耳登國君之位,論功行賞,當然要以他為第一了。然而事實上,他不但霑不到半點雨露之恩,而且還被火燒死,此事若不依業力來說,若不依三世因果來說,如何會說得通呢!或曰:起先晉文公論功行賞時,忘記了他,當然有錯誤;後來記起來,派人尋訪時,論理就可以出而仕了,他的被焚,誤在不肯出山,何得委之宿業。我說:會使晉文公忘記了他,和後來火燒到家中,會使他生起不肯走的一念,這就可知是宿業所感了。由宿業生思想,由思想生行動報應,所以智者鑑果知因,了知係業力所致,並非出自天命也。
120x90_buddhawaynet.gif buddhawaynet.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unday, January 3, 2010

一卷《阿彌陀經》,三千佛號。黃念祖老居士答問

問:譬如說念佛,今天一天早晚課做完了,我們就念佛也不念經,就這麼一直念,應該是可以的?(答:可以的。)那是否連早晚課也可以不要做?

答:最典型的,過去一般淨土宗實行的,是一卷《阿彌陀經》,三千佛號。這是行之大家都很習慣的。這一堂功課,念一卷《阿彌陀經》,經念完後就三千佛號,不是念得很快。當然這可以靈活了,你可以念《無量壽經》,可以多一點少一點,這都很靈活。但是你特殊的發了願,都可以改變的。總之念經念佛都是殊勝功德。蕅益大師閉關閉的是往生咒,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太機械了,這有相當的靈活性。主要是你的發心,你的動機、你的智慧,圓融這些個,隨便一件事情都是無量功德。沒有一個死規矩。舉個例子,過去念《無量壽經》的很少,因為沒有善本。中國到現在這麼多年,《阿彌陀經》的注解有多少?古人也在作,現在還在作。《無量壽經》(的注解)只有兩本,一個隋朝的慧遠,一個唐朝的三論宗的祖師湛江大師,現在有人印了,這很好。以前沒有單行本,大藏經�頭有,我從大藏�頭抄出來的。現在不用抄,有了。經典是比以前強,所以這是一些瑞象,唐朝,古時候有的,咱們中國沒有了,從外國弄回來的,一系列經典,像這個《安樂集》,曇鸞大師的論著,蓮池、蕅益他們都沒有看見過。中國沒有了,現在我們都有了。《無量壽經》一直沒有善本,現在也有了。這個時候,很可能有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密宗是這麼說──佛法將有一個中興。

再說一件事,這是密法�有的,記起來就說,一會兒就忘了。臘八到了,密宗的說法,釋迦牟尼佛的願力。臘八是臘月初八。從初一到十五,這十五天,任何做一件事的功德,增加十萬倍,你供養一塊錢的功德等於供養十萬塊錢,念一句佛號等於念十萬句,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也是如此。這個很妙的。因為眾生你要叫他全年的時間都要非常用功,做很多的功課,很困難,有很多事情要料理,尤其將來,人會更忙,人所要的知識會更多,科學進步了,什麼都電氣化,什麼都非常複雜,那個簡單的生活不可能了,都在鬥,都在拼命,忙得要命,所以說用這種方便。

所以就是說這個十五天哪,兩個十五天哪,平常都很忙,就在這兩個半個月�頭,有可能我集中一下,把一切事情能夠事前做的,先做掉;有的能後面推的,就推一推,因此呢,在這十五天�頭,家�也都安排好,多照顧照顧,或者這個十五天,先生多用功,下次到了四月,夫人多用功,有一個突出的跟平常不一樣的修持。

我們大陸常常說,以點帶面,突出一個點來帶動全面。這也是這樣,因為這個佛的生日本來就殊勝,因為這樣一個利益,佛就發了這麼一個願,你只要肯這麼做,佛加持你得十萬倍功德。所以在這個時候,大家經常地——我在這十五天�頭,我連稿子也不寫了,大家都可以。這是密宗的說法,這很有道理。我們確實可以這樣,平常很忙,事情很多,這十五天我們儘量想想辦法。

還有一個,廢時利用。公務人員很忙,有很多是廢時,出差旅途,有的時候買東西要排隊,開會,無謂的發言,等等等等,有些工作顯得很苦惱,廢的時間,在車上在什麼,廢的時間把它利用起來,你天地很寬哪。

在開車的時候,他們就聽錄音帶——在美國的,這個時候不妨礙,因為都是一個方向,沒有對面的車,稍微分一點心就行了。這時候聽講,聽念佛號。我們自己念也行,是吧!騎自行車的人,有的一蹬,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廢時利用,你的生命就等於延長了。本來是報廢的,你利用起來了,不等於壽命延長了嗎?

120x90_buddhawaynet.gif
buddhawaynet.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Saturday, January 2, 2010

供養 黃念祖老居士答問

問:有很多新皈依的弟子,認為應該到處去供養。如果你不去供養,那些法師大德就沒有供養了。他們認為這樣比較對,你們躲在家�,關起來好好念佛念經,他說你們不對?

答:這事難免。這樣,大家經濟力量夠,隨緣做一些供養。不是說不許做供養,隨緣做一點。一貫都在做,那麼能夠繼續,還是可以的。不過就是說,並不是說這件事做了,我們的整個的功德就已經夠了。要不做嘛,要引起他煩惱。不過就是說,你說的那個話,他說不對,那是現在的和尚;我說的那個話,是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前生。阿彌陀佛不是成佛了嘛,這位法師哪年成佛還不知道。所以我們依靠成就的人的話。四依啊,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是我們還是要照顧,也不要使得他…… 我們本身有這個經濟力量,我們做了以後,還是照常可以做,照做,不是我們可以做而不做。不過,我們更重要的不是給廟�拿錢,有的人認為

我交了錢了什麼都解決了,這個很不夠。布施也不止是錢哪,頭目腦髓……

你供養他就無所謂了嘛。反正他是要飯的。現在大家自己開飯了。現在他們泰國的和尚還不是要飯,斯里蘭卡,那是佛制。

《金剛經》上,到了時候,佛進城要飯,要飯了回來吃飯,吃完了洗缽盂,洗完缽盂,因為從山上走進城,腳上走髒了就洗腳,洗完腳把座位鋪好就講經了。要飯吃,不自個兒弄飯吃,避免這個問題。他現在要坐著吃飯,所以一系列問題都來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求覺悟修戒定慧為主。戒定慧是六度中作代表的三件事情,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件事情,六件事情抽出三樣來,持戒、禪定、般若是智慧。布施、精進、忍辱就附攝在�頭了,重要性就沒有這三個厲害了。我們自修當然是在戒定慧�頭,要和布施比,重要性就已經替我們挑出來了。以戒定慧消滅貪嗔癡,三毒就是貪嗔癡加上我慢,這就是整個的過程。貪嗔癡是三毒,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是無漏之學,重要的已經替我們挑了,六度�面挑出三個來。持戒、禪定、般若是智慧,佛再說,說兩樣了,「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如來的定和慧,這三個又精煉了,定、慧兩個不能再少了。定慧像個燈籠,定是燈罩,燈籠放光,有光沒有罩,風一吹,這油燈就滅了;有罩沒有燈,沒有亮,沒用。必須兩個都有,所以如來的定慧徹底通暢到了無限大了。所以我們要知道,無差別之中還有差別,有差別之中還是沒差別,都是圓融。
120x90_buddhawaynet.gif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