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海中魚鱉蝦蜆,或大或小之種種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種種身語意的不善業,故得此麤鄙的報身.
丙五 結勸修學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因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要 以正見修習善業,了達因果,不為邪見所傾動.邪見即斷常二見.斷見者,不信業果,以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為惡,不畏後報.常見者,以為世間的事物皆是固定 的,如人即世世生生為人,牛馬即世世生生為牛馬,造善惡業無關此身的苦樂.此由不明正因果義.欲專修善行,不墮邪見,須觀身無常,觀心無主,觀法如幻,隨 心造業,隨業受報,才是了達因果的真相.福田謂能種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種:一敬田──佛菩薩師長等,應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於己者,應孝順而 得福;三悲田──對於苦惱眾生,悲愍救濟而得福.於此三福田中,能歡喜供養,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的樂果.
乙二 正明十善業道
丙一 顯善法用『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有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常常思惟觀察善法,則心即善,心善即無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果.須專心觀察,不使絲毫惡業參雜其間,使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則能親近諸大菩薩,能與諸大菩薩同處極樂世界.
丙二 釋善法名
『言 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v何以名為善法呢?因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聲聞(小乘)五分法 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獨覺菩提法身(中乘),無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間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 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世 出世間的根本善法,即十善業道,所謂道在邇而不必求之遠.由此十善業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果.殺生乃至邪見名十惡業.所謂十善者,全在於永離二 字上.此永離二字的工夫,頗不容易.若此一時雖離殺生,將來或仍行殺,今生縱能不殺,到來生或猶殺,則皆不得謂之永離.必要世世生生盡未來際不殺,才是永 離,此須到阿羅漢之位方可.殺生,本指斷命根而言;但若殺而命根不斷,亦有殺業,但非究竟殺耳.戒殺者不但不殺生,還要注意護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細的誤 殺.殺等十業,在內心上,外境上,歷時上,各有上中下之區別.今且舉殺業言,內心動機上分三種:一,有瞋恨心知而故殺者最重;二,若有瞋恨的衝動而心不明 了,或心雖明了而不瞋恨者處中;三,若無知誤殺者輕微.就對境上說亦有三種輕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弒害父母及有恩者業重;若殺與己同類均等者業 中;若殺下等眾生業輕.又就起心作業經歷時間上說亦有三種不同:若未殺時先有殺意樂,正殺及殺已歡喜無悔者業重;若未殺前無殺意,或殺而悔者業中;若無瞋 恨心誤殺,殺而即悔者最輕.離殺業亦須依此三種而次第修習,先離粗重殺業,使身不殺;進而更修禪定,使殺心亦深伏;但猶未斷,更修智慧令斷.雖斷殺心,無 始之殺業習氣猶不易盡,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淨.昔佛在世時與舍利弗同觀一鴿,此鴿子見佛不恐怖,見舍利弗猶恐怖,舍利弗問佛何因緣如此?佛說汝阿羅漢殺心雖無,而無始習氣猶未斷盡,故彼恐怖.
第二偷盜.亦應如上殺業有三種之三重分別.乃至下八種業,皆應如理類推,分判輕重.在中國古書�有陰符經,謂人生在世要善為盜方為有才能;可見人謀生活不易離盜,而微細之盜業尤為難除(偷是以巧法取,盜是以強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人間以合理之夫婦配偶為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淺者說,深則欲界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處,皆屬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離欲.──以上三種屬於身業.
第 四妄語,即虛誑語.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惡,惡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語,即未得謂得,未 證謂證是.若犯此大妄語,決定入魔.由魔即墮三惡道,最為危險.若菩薩為利他方便而說妄語,則如菩薩戒本所明.離妄語即真實語.
第五兩舌,即離間語.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親愛者互相乖角.古之縱橫家,今之政客等,多屬此類,其害最大,離離間語,即得和合語.
第六惡口,即粗惡語.如世間之罵詈人等,由罵而打而殺.小則一人之爭,大則社會乃至國際之戰,其害亦甚大.離粗惡語,即得柔和語.
第七綺語,即無義語.謂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之類.言不真實,使人心蕩動,唐喪光陰,且易引人入於邪途.雖無義語,即如義語.──以上四種屬於語業,平常謂之口業.然稱口業義不圓滿,發語須喉舌臍等,口祇是發語工具之一耳,故應改稱「語業」.
第八貪欲,欲即世間五欲之樂境.對境起貪,故名貪欲.貪欲為生死的要因,故應斷除.但此貪欲二字,並非完全屬於不善.欲通三性,而對三界善法起貪,亦通有覆無記.
第九瞋恚,於可欲境起貪,於不可欲境起瞋恚.性雖是惡,唯欲界有,修習禪定四無量心,乃能伏離.
第十邪見,通常亦謂愚癡.由聰慧者不離愚癡,而愚癡中銳發偏見,隨其一偏之見執以為是,如執斷常,乃成顛倒邪見.要離愚癡中之極猛利的邪見,須修禪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長正見,圓滿善法.──以上三種屬於意業.
乙三 明十善業功德
丙一 明離殺生功德
『龍 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為 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 在壽命.
要究竟十善業,須永離十惡業.每離一惡業,即除去種種煩惱,又得成就種種功德.若離殺生業,即是除一切凶惡之法,得到人天安樂之法.能常 常生起大慈心,永斷除瞋恨心,使一切眾生見之不生怖畏心,就是成就大無畏施.如此則生前獲得無病長壽晝夜安樂;且為天龍八部等非人之所守護.死時又無地獄 餓鬼等惡道的怖畏,得生天國.此離殺業即菩薩行,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正也,菩提,覺也), 將來成佛時,便能得佛隨心自在的壽命.佛的真身等虛空遍法界,壽命是無量無盡的.應身住世的壽命或長或短,視眾生的機緣,滅住皆可隨心自在.如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皆由永離殺生而得來的──以下文義易曉,解釋從略.
丙二 明離偷盜功德
『復 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 菩提智.
世間資財,有五種事可使消滅貧乏:一,國王,二,盜賊,三,水災,四,火災,五,非愛子──俗稱敗家子.若能永離偷盜業,即常得資財豐 滿,不為此五事所散滅.且有善名流布,辯才無礙,為一切人所愛敬讚美.不為人欺,命終亦得生天,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丙三 明離邪行功德
『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諸 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調順者,調善和順也.諠掉,煩擾不安靜也.若能永離邪行,即得身心清淨,夫妻貞良,不為外人侵犯.若更能迴向無上菩提者,將來成 佛時,即得佛大丈夫隱密藏相.──三十二相之一,即馬陰藏相.『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為諸世間之所 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優缽華是梵語,此云青蓮花,氣味清香.若能永離虛妄不實之語,則口常清香;發言成證,無有錯失;善能安慰一切眾生,令尊重奉行;為人天之所敬愛,若更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丙 五 明離兩舌功德『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 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兩舌最易破壞他人之事.若能永離兩舌間之語,則能獲得己身,眷屬,信心,法行,善知識的五種不壞功德.若更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菩薩眷屬,不為魔外之所敗壞.
丙六 明離惡口功德『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若能永離粗惡之語,即能成就八種淨業.發言必合真理,美妙順利,不乖法度,使一切人信用領受,無有譏謗.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三十二相之一,即梵音深遠相.梵音者,清淨暸喨之音也.
丙七 明離綺語功德『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所授記皆不唐捐.
若能永離花言巧語文飾之言,即能獲得三種決定功德.一,定為智者所愛,因綺 語是無義之語,只能誑惑愚人,智者所厭聞,能離綺語,故為智者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答人之問,要如實才能解疑.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所謂事實為最大之雄辯.離開綺語所發之言,即是就事實和真理而言,故人天皆佩其威德.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授記功德,皆不唐捐 ──授記者,佛功德之一.如佛謂眾生何時成佛,何時墮地獄,吉凶禍福言必有準;然係如實知如實說,非如上帝之主宰而與之禍福也.不唐捐者,不空棄也.
丙 八 明離貪欲功德『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 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 特尊,皆共敬養.若能永離貪欲,即能獲得種種自在.自在,即隨心自由.三業,指身,語,意.諸根,即眼等六根,此為身內之財.珍奇妙物為身外之物.內財外 財無不具足,且能所獲過於所求數十百倍.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得三界特尊,皆共敬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丙 九 明離瞋恚功德『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 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若能 永離瞋恚,即能獲得種種喜悅功德.常得柔和慈祥之心,無瞋訟損惱之心,善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生前身相端嚴,為人恭敬── 瞋心發時,臉赤心悸,即身相不端嚴.死後得生梵世── 梵世為得禪定者,及三果以上之聖人所生處.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能得佛無礙心,使觀者無厭.
丙十 明離邪見功德『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 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 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若能永離愚癡邪見,即能獲得種種真善功德,直心正見,明因知 果,無諸疑惑,常得真善伴侶,歸佛法僧,世世生生生人天道,不起邪見,不墮諸難,福慧轉增,邪道永離,不起身見──身見,梵名薩迦耶見,即我我所見,如執 受想行等為我我所,此身見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若能更發深遠廣大之心,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證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乙四 明十善業勝行
丙一 明六度
丁 一 廣明布施度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 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 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無乖爭.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 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 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 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 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布施以度慳貪,所得的果報即財寶豐滿,無有貧乏;但施心若不清淨,或惡行未能斷除,雖有財寶,不能長久享受.若菩薩依十善行而 行施,則壽命無夭,眷屬和睦,所獲財寶最勝無比,無人敢侵奪損害;且為人所愛敬,天龍所護持,以十善施能圓滿莊嚴故,獲此大利.如瞋恨心,與人賭氣,或為 沽名而行布施.或愚癡邪見應施者不施,不應施者妄施,則倒行逆施,施非圓滿.所得的果報亦不究竟.
丁二 略明餘五度
『如是龍王!舉要言 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義利謂實義的利益,有現在義利,未來義利,及究竟義利之分.修六度行,即得一切義利.然皆須以十善行為根本,所得義利才能圓 滿.
丙二 明眾行
丁一 四無量心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捨莊 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慈悲喜捨,為佛菩薩之四種無量心.與樂曰慈;拔苦名悲;於他一切利樂功德之事隨喜讚助曰喜;冤親平等不起分別,所謂「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名捨.推此四心遍及無量眾生,故名無量.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圓滿莊嚴,所獲功德無量.
丁二 四攝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隨類現身,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使之受道,獲大利益.
丁 三 三十七菩提分等『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 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 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甲,念處亦名四念住──一,觀身不 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乙,四正勤又名四正斷──一,已生之惡令速斷,二,未生之惡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速生,四,已生之善令 增長.能斷懈怠,故名正斷.丙,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得此神足,即能所願如意,就能發神通言故名神足.丁,五根──信,進,念,定, 慧.戊,五力──同上.五根就進修說,五力就能對治說.庚,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行捨.辛,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 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修此八法,可盡離非邪故名正;能通涅槃故名道.以上總為三十七品.若菩薩以十善業為根本修此諸 法,則能獲得一切功德圓滿,輕安快樂.
丙三 結廣『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此段廣結十善業的勝行,並勸修學,文義可知.
乙五 明十善業殊勝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林橡亦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明十善業之功能殊勝,為一切善法之根本.不可須臾離此,故以大地為喻.若離十善業欲修行證果,譬如空中建樓閣或種稻子,欲成就生長,無有是處.
甲三 流通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 文為結集經人所記.娑竭羅龍王為此會受法之主.阿修羅,此云非天,即八部之一.等者,等及八部也.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經皆如此結成.表佛說法不同 凡夫戲論,說經既已,是須要依教奉行的.但聽法者必須發歡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領受,領受以後才能去奉之以實行!這歡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 (葦舫,塵空合記)(見海刊十三卷九期)
佛說善生經講錄───二十三年八月在漢口佛教正信會講───懸論
一 就經題以略解名義
甲 善
乙 生
丙 經
丁 善生
戊 善生經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 就法以明善生
乙 就人以明善生
三 明此經說義
甲 就佛說此經以明
乙 就今講此經以明
四 明此經譯史
釋經
甲一 證信緣起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述父囑
丙二 正行禮
丙三 述佛見
丙四 佛垂問
丙五 答佛問
甲二 應機正說
乙一 因機贊善
乙二 汎說諸法
丙一 四業穢
丙二 四罪福
丁一 四事罪
丁二 四事福
丙三 六非道
丁一 長行
戊一 略釋
戊二 廣釋
己一 釋戲求過
己二 釋非時行過
己三 釋酒放逸過
己四 釋近惡友過
己五 釋喜妓樂過
己六 釋懶墮過
丁二 重頌
丙四 四非親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釋知事非親
戊二 釋面前愛言
戊三 釋言語非親
戊四 釋惡趣伴
丙五 四善親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釋同苦樂
戊二 釋愍念
戊三 釋求利
戊四 釋饒益
乙三 正說六方
丙一 長行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東方父子
戊二 南方師弟
戊三 西方夫婦
戊四 北方主僕
戊五 下方親族
戊六 上方施僧
丁三 明四攝
丙二 重頌
甲三 如說奉行懸論
先於題前懸論大義,如天台之有五重玄義,賢首之有十門懸談,現在亦分四段來說.
一 就經題以略解名義此經題可分為五:一善,二生,三經,四善生,五善生經. 甲,善 此善字在中國平常語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見到聞到,如最初讀書時,三字經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普通術語中如「為善最樂」「惟善為寶」;在語言中如謂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釋,然仔細考查起來,善的定義如何,猶不甚清楚.
先 就分別相對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來如是,如實而知,是為真;在見聞覺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為美;行為上的道德則為善.平常所謂修行者,行即造作 行為,此行為由身語表現之,而身語皆不離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發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為善,故此行亦可總名之曰心行.但有時身語不起現行,意中亦可起善 惡行業,故總稱為三業,而三業皆就心行上說.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醜,善的反面即是惡.此善惡近就人類而言,遠就一切有情而言,詳究善惡之界限,由善 的反面之貪瞋癡等是名惡;但有時不能辨別其善惡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則名無記;將惡與無記完全離開,方顯出善的心行.然此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講,只有 善與惡,沒有無記.以勝義善即以究竟真實完美謂之善,與前真美相對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實完美圓滿的無漏善,非此即為不善,而無 無記之可說.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淨安樂和順利益的,故於自,於他,於現在,於將來皆無違反損害,是名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於何者 是善是惡,有時動機雖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結果,不得謂之善.有時動機雖不善,而所行之因緣時會或能影響利益於人,亦不得謂之不善.要發心善而所行 適當,於自他現未皆無違反損害,才是善.
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層解釋.一,生起義,此生與滅相對,萬物從無而有謂之生,從有而無謂之滅;生乃因緣會合而有,滅即因緣分散而無.二,生存義,從有相續不壞而 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義,壽煖識相續活動,是名有生命,此生與生命壞滅之死相對.四,一生一世義,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來生,一生即指一世, 此指生死流轉中一期業報而言.生人中則為人之一生,生天中則為天之一生,生地獄,餓鬼中則為地獄,餓鬼之一生,所謂六道生死輪迴是也.
丙,經 經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經線,直長者為經,橫短者為緯;由此引申,古時以聖人之書,不易之言,可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稱之為經,所謂經常大法也.在 梵音之修多羅,或素怛纜,本亦是線,引申有貫穿攝持之義;將佛所覺悟世出世間事理因果之法,應眾生之機而說者,記錄成章,貫攝如線,故稱修多羅.此有廣狹 二義:狹義則將佛典分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羅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廣義則凡集錄佛所說之法皆名為經,此經乃與律,論,雜相對之稱.佛為弟子制定之規範 名律,經律二者皆出於佛;經為佛說,律為佛制.諸弟子依經律而發揮之理論謂之論.又有歷代大德之文鈔傳記等,為經律論所不攝者,謂之雜集.故佛典分為經, 律,論,雜四藏,亦如中國書籍分為經史子集之四庫然.
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經佛為善生長者子而說,故名善生.既立善生為名,必有其義,由善根而生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過不虛度,由善生善,更能使來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善生經 合善生經三字,則此乃為善生說明善生義之經也.甲, 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萬有法界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證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故;因緣即是因,所生 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與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為事,由事而顯非因非果不生不滅之理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義.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 果:法界分六凡四聖,其依正果報,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別.所謂善者有十善業,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 瞋,癡,是名十善;反之則成十惡.以上品十惡行為因,即成地獄果報;以中品十惡行為因,即成餓鬼果報;以下品十惡行為因,即成畜生果報.反之,如不殺生而 能救生,不偷盜而能布施,乃至不貪瞋癡而能慈濟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業為因,成阿修羅等果報;以中品十善業為因,成人果報;以上品十善業為因,成天 果報.由中品十善而生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業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無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聖,亦由善因果而 成.前世間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聖之因果,是由無漏善而成的.阿羅漢聞四諦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證生空涅槃;若聞十二因緣法,觀流轉還滅相,證辟支佛;若發 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由菩薩行進而至於究竟圓滿,即證佛果,此亦可說由下品無漏善證阿羅漢,中品無漏善證辟支佛,上品無漏善證菩薩果,由究竟圓 滿無上之無漏善,方證佛果.
次就生不生義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諸法因果皆由因緣所生之事,由事而顯非因緣所生之理,如涅槃經云:『生生不可說,生 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因緣為能生,所生法為所生,若無能生所生,則生義不成立.若從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須更生;若從不生上言生, 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學於此妄生分別,或謂從天生,或謂從上帝生,謂天地萬物皆從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萬物皆須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 苦謂彼不須他生,萬物何須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則成無窮,故生義不成.如一茶杯從水土生,但水土與杯即是一物,非離水土而別有杯,故不能說水土是 因杯是果;因緣所生亦復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無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經中之六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及中論之八不等,即明法爾真如理性,遍於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顯理即名法性,就理顯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諦,事即俗諦,即此總明二諦.
乙, 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廣即有情,今且近就人類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業而生得之果報,則違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間犯十惡業之罪而致死者,既違人性,故不能生存於人類. 二,既得人生,應不虛度此生,必須向上更求進步.使來生更勝於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輪迴之苦,故須更引無漏 善得以生起.四,使無漏善究竟圓滿而生得轉依.轉依有轉所依,轉所捨,轉所得.轉所得又有二:一,所顯得的真如涅槃,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無漏善究竟 圓滿所生得佛果轉依,方圓滿善生之義.
三 明此經說義
甲,就佛說此經以明 一,佛證得諸法實相後,將所證者開示眾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脫生死之苦,為酬度生本願而說法以解脫一切眾生生死之苦.但此二義是遍通於一切經的,今 在此經中所特別見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應機之方便不失其時,故佛說法並不拘定其場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邊,只要有聞法之機者即為說法,此經 即在水邊說.又不拘定其人數,為無量人說如是,為一人說亦如是,所謂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經即為善生子一人說.因善生長者子受父遺囑,每日早起在 水邊向六方禮敬,並誦禱詞,佛觀其孝思所宜,即因機施教,就禮六方為喻,說此人群善法.不同其餘有學問者不肯輕以與人,如大學教授必須有入大學之程度的學 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夠資格與我談話」,執自己之高貴,不能隨機利人.二,大智度論有四悉檀義:一,世間悉檀,即隨世間一般眾生的習俗而為說法.二, 各各為人悉檀,即隨各個人之善根機宜習慣程度而為說法.三,對治悉檀,即對治眾生之煩惱病而為說法,如眾生有貪病即為說布施功德,有瞋病即為說慈悲功德 等.四,第一義悉檀,若眾生已聞如上諸法,已除如上諸病,即為開說諸法勝義.此經乃屬各各為人悉檀,應善生之機為說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間之菩提根本. 三,佛所說之法,教人修習實行的唯在世出世間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則通於十法界因果事 理.佛法約可分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聲聞乘法,四,緣覺乘法,五,菩薩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來 生不失此人生.佛是應化在人間,故所教的眾生以人為對象,以人為基本,初成道時即先為提謂長者等說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與人之間互相資助關係的 人倫道德,在本經中即是說明此義.經中的六方,與儒家五倫相似,亦可稱為六倫.此人倫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於天乘,進而可為聲聞,緣覺等出世善法之基礎, 此為佛說此經之別義.
乙,就今講此經以明 如今年在廬山講的孛經,前年在漢口講的十善業道經,此皆向來無人講說到的經.佛所說之經,每部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機宜,應將大藏中不常見聞之經,都提 來講說流通.今講此經亦為適機,如提婆菩薩所造之百論,第一捨罪福品明惡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種種邪見,使惡行止息,俾淨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為第 三對治悉檀.但就現在的世界人類或中國人民的機宜上看起來,尚不能用此法,須先用善生惡滅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長福德,得到人倫道德之基礎,然後再來止 惡.因為現在人類正是五濁增盛諸惡叢集之時,欲遽除其惡,勢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時不能以劇劑立除其病,必須先培養元氣,增長生機,然後再為治病.又如俗云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現在正是小人道長之時,欲即除小人而進君子,事所難能,必先培養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長,小人之道乃可消矣. 今中國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業以補人道元氣,今講善生經,正是為應此機.復次,現在在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種種災亂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類皆在生死存亡之間. 要想救濟,或求之能幫助於人類之力,如科學利用物質的力量來救濟,凡能有利於吾人者必設法以致之.再如求之於超人的天神佛菩薩之力量,為精神上的救濟,設 壇誦經,祈禱神天之庇佑,諸佛菩薩之感應,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來謀救濟,而非根本救濟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業因而生,應常行十善以保茲福 果,若違反善行則人類之福減,故災禍即隨之而至.今欲救脫人類災禍,仍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之十善業,使福報增長,轉災為祥,轉禍為福,善生災自滅矣.且以 十善行為人類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較之求佛天求科學尤為可靠.今講此善生經,即為人世之根本救災也.
四 明此經譯史佛生於印度,以印度語而說法.當時所記錄之文字,今流傳有兩種: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語文,經過一番翻譯,才成為中國文的經,故經首對於譯 人的資格籍貫及翻譯的年代,皆有記載.因為世間有許多假託的偽經,如由某乩壇寫出的,或某處天上墜下一石上有經文,或某人自己創說的,都稱為經,或冒稱佛 說,故須考查其歷史,是否佛說,是何人於何時翻譯來華的;若歷史不明,則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經即為無用.今先稽諸譯:一,後漢安息 國三藏安世高所譯,名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尸迦羅越即善生義.二,西晉沙門支法度譯,名善生子經.三,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名善生經,在長 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譯:今所講本,乃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所譯,亦名善生經,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賓國在北印度,有處譯為迦濕彌羅國.瞿曇 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釋迦之古姓;僧伽此云眾,提婆此云天;眾天是名,彼以釋迦之姓為姓,故如是稱.釋經
甲一 證信緣起
乙一 證信序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
通常經中有六種或五種證信,此經只有四種:一,舉親聞證信,即我聞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難結集之語,我聞乃阿難親從佛聞,顯非虛妄.阿難為佛侍者.凡佛所 說之法,皆得親聞;即阿難未為侍者以前所說之法,佛皆為阿難重說,故一切經首皆稱我聞如是或如是我聞,謂如是經中所說,是我親聞也.二,舉說時證信,即一 時二字是.如記某一事,必須有其年月日;但經中不指出確定的日時者,以佛法流通廣遍,世界各國古今曆法不同,故此一時即機教相應,說聽俱訖之時.三,舉說 主證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語佛陀,此云覺者,即對於宇宙萬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覺悟者稱之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諸佛之通稱,但此閻浮提內之教法,皆釋迦牟 尼佛所說,故此經中佛字專指說主的釋迦牟尼佛.四,舉說處證信,即王舍城饒蝦蟆林是.蝦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邊,蝦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 城;蝦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會.王舍城之靈鷲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說法之處.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述父囑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 終時,因六方故遺■其子,善教善訶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 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善生居士子聞父教已,白父 言:『唯!當如尊■』.
此段敘善生子受父遺囑.善生居士,有處譯為善生長者,中國今以在家學佛者稱居士,而印度之稱居士長者,並不一定是學佛的 人.長者乃一,年高,二,德長,三,學識才智過人之稱.居士係農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稱,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鶖)弗(子)因母得名. 善生長者臨終時,以禮敬六方囑其子.六方之義深遠,世間凡能成一具體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後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後為南北,左右為東西,頭足為 上下;在數學上之三度空間,亦即六方,如南北為長短度,東西為廣狹度,淺深厚薄為上下度;乃至微塵,原子,電子,小之不可測,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 常所謂不是東西者,即不成其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長者使其子禮六方者,即對於宇宙萬事萬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訶者,教善令作,訶惡令 止.業報相續謂之命,一期報盡,色心分散,謂之命終.
禮不離乎心,心中有誠敬,則口發讚詞,身行跪拜,故禮通於三業.志誠恭敬是意業,稱揚讚嘆是 語業,叉手合掌是身業.此中口出禱詞,謂我盡恭敬供養者,一盡自己的身命財產以供養之,二盡一切眾生而禮敬之.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者,即感應之道.凡有 生氣之物皆有感應,而有心識之情感應更速,爾以志誠恭敬對人,人亦以志誠恭敬與爾;爾以欺誑凶惡對人,人必亦以凶惡欺誑相報.在心行上雖然視無形而聽無 聞,而實最能互相感通,如關係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聲氣相通,信義相孚,故眾生得成為共業所感之社會國家.此可見人類本是互相關聯的,應以 善行相資相助,方盡為人之道.
東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復如是,則世界即成為和樂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聞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應甚速,謂當遵其教■也.
丙二 正行禮
於 是善生居士子父臨終後,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 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善生長者命終後,其子依教奉行.於是,謂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曉,日初出東方將明之際.沐浴而著新芻摩衣者,表其恭敬,芻摩衣此云麻衣.拘舍葉是印度樹名,生者乃新鮮而非枯死之葉也.手執此葉用作供養;又表吉祥之義.
丙三 述佛見
彼 時世尊過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時,遙見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 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 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佛早起乞食時見到善生子禮敬,聽到善生子禱告.世尊乃佛之尊稱,梵語薄伽梵,即智慧圓滿,福德廣大,為世所尊之義.遙見者,遠遠看見,形容見時的情境.
丙四 佛垂問
世 尊見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問曰:『居士子!受何沙門梵志教,教汝恭敬供養禮事,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 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 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耶』?
此段敘佛見已,問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禮如是禱也.受何沙門梵志教者,謂受何類何人所教.沙門乃出家之稱,此云勤 息,謂勤行眾善──戒定慧,息滅諸惡────貪瞋癡;既出家當精勤行道,不得優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羅門,梵指宇宙萬有之清淨本體,婆羅門教在印度古時亦稱 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為志之人也;猶中國士農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丙五 答佛問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 餘沙門梵志教也.世尊!我父臨命終時,因六方故遺■於我,善教善訶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 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世尊! 我受父遺教恭敬供養禮事故,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此段敘善生子回答世 尊,述父遺囑,緣起分竟.
長阿含經中謂佛當時住在靈鷲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聽眾,與此譯本少有出入.且譯緣起不過數行,乃其譯者依中國文法變通而減少者.今此本緣起經文廣複,係依照梵文形式譯出.文中以東方為首者,能辨別方位由日出故;由東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轉故;左道為逆,故向右轉.
甲二 應機正說
乙一 因機贊善
世 尊聞已,告曰:『居士子!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佛先問而後 說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禮六方而意義不同.若是外道沙門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見,即當先破其邪執,後為說法.今善生長者乃正信居士,名聞久著,故佛先 許曰: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後依佛法為說六方之義.離四方惡業垢者,四方即四處,四種之義,並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業.現法即現生,善處指人天 二道,若能身心清淨,則現在為人所敬重,來世得生於善道也.
乙二 汎說諸法..........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海中魚鱉蝦蜆,或大或小之種種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種種身語意的不善業,故得此麤鄙的報身.
丙五 結勸修學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因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要 以正見修習善業,了達因果,不為邪見所傾動.邪見即斷常二見.斷見者,不信業果,以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為惡,不畏後報.常見者,以為世間的事物皆是固定 的,如人即世世生生為人,牛馬即世世生生為牛馬,造善惡業無關此身的苦樂.此由不明正因果義.欲專修善行,不墮邪見,須觀身無常,觀心無主,觀法如幻,隨 心造業,隨業受報,才是了達因果的真相.福田謂能種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種:一敬田──佛菩薩師長等,應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於己者,應孝順而 得福;三悲田──對於苦惱眾生,悲愍救濟而得福.於此三福田中,能歡喜供養,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的樂果.
乙二 正明十善業道
丙一 顯善法用『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有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常常思惟觀察善法,則心即善,心善即無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果.須專心觀察,不使絲毫惡業參雜其間,使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則能親近諸大菩薩,能與諸大菩薩同處極樂世界.
丙二 釋善法名
『言 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v何以名為善法呢?因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聲聞(小乘)五分法 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獨覺菩提法身(中乘),無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間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 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世 出世間的根本善法,即十善業道,所謂道在邇而不必求之遠.由此十善業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果.殺生乃至邪見名十惡業.所謂十善者,全在於永離二 字上.此永離二字的工夫,頗不容易.若此一時雖離殺生,將來或仍行殺,今生縱能不殺,到來生或猶殺,則皆不得謂之永離.必要世世生生盡未來際不殺,才是永 離,此須到阿羅漢之位方可.殺生,本指斷命根而言;但若殺而命根不斷,亦有殺業,但非究竟殺耳.戒殺者不但不殺生,還要注意護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細的誤 殺.殺等十業,在內心上,外境上,歷時上,各有上中下之區別.今且舉殺業言,內心動機上分三種:一,有瞋恨心知而故殺者最重;二,若有瞋恨的衝動而心不明 了,或心雖明了而不瞋恨者處中;三,若無知誤殺者輕微.就對境上說亦有三種輕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弒害父母及有恩者業重;若殺與己同類均等者業 中;若殺下等眾生業輕.又就起心作業經歷時間上說亦有三種不同:若未殺時先有殺意樂,正殺及殺已歡喜無悔者業重;若未殺前無殺意,或殺而悔者業中;若無瞋 恨心誤殺,殺而即悔者最輕.離殺業亦須依此三種而次第修習,先離粗重殺業,使身不殺;進而更修禪定,使殺心亦深伏;但猶未斷,更修智慧令斷.雖斷殺心,無 始之殺業習氣猶不易盡,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淨.昔佛在世時與舍利弗同觀一鴿,此鴿子見佛不恐怖,見舍利弗猶恐怖,舍利弗問佛何因緣如此?佛說汝阿羅漢殺心雖無,而無始習氣猶未斷盡,故彼恐怖.
第二偷盜.亦應如上殺業有三種之三重分別.乃至下八種業,皆應如理類推,分判輕重.在中國古書�有陰符經,謂人生在世要善為盜方為有才能;可見人謀生活不易離盜,而微細之盜業尤為難除(偷是以巧法取,盜是以強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人間以合理之夫婦配偶為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淺者說,深則欲界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處,皆屬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離欲.──以上三種屬於身業.
第 四妄語,即虛誑語.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惡,惡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語,即未得謂得,未 證謂證是.若犯此大妄語,決定入魔.由魔即墮三惡道,最為危險.若菩薩為利他方便而說妄語,則如菩薩戒本所明.離妄語即真實語.
第五兩舌,即離間語.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親愛者互相乖角.古之縱橫家,今之政客等,多屬此類,其害最大,離離間語,即得和合語.
第六惡口,即粗惡語.如世間之罵詈人等,由罵而打而殺.小則一人之爭,大則社會乃至國際之戰,其害亦甚大.離粗惡語,即得柔和語.
第七綺語,即無義語.謂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之類.言不真實,使人心蕩動,唐喪光陰,且易引人入於邪途.雖無義語,即如義語.──以上四種屬於語業,平常謂之口業.然稱口業義不圓滿,發語須喉舌臍等,口祇是發語工具之一耳,故應改稱「語業」.
第八貪欲,欲即世間五欲之樂境.對境起貪,故名貪欲.貪欲為生死的要因,故應斷除.但此貪欲二字,並非完全屬於不善.欲通三性,而對三界善法起貪,亦通有覆無記.
第九瞋恚,於可欲境起貪,於不可欲境起瞋恚.性雖是惡,唯欲界有,修習禪定四無量心,乃能伏離.
第十邪見,通常亦謂愚癡.由聰慧者不離愚癡,而愚癡中銳發偏見,隨其一偏之見執以為是,如執斷常,乃成顛倒邪見.要離愚癡中之極猛利的邪見,須修禪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長正見,圓滿善法.──以上三種屬於意業.
乙三 明十善業功德
丙一 明離殺生功德
『龍 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為 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 在壽命.
要究竟十善業,須永離十惡業.每離一惡業,即除去種種煩惱,又得成就種種功德.若離殺生業,即是除一切凶惡之法,得到人天安樂之法.能常 常生起大慈心,永斷除瞋恨心,使一切眾生見之不生怖畏心,就是成就大無畏施.如此則生前獲得無病長壽晝夜安樂;且為天龍八部等非人之所守護.死時又無地獄 餓鬼等惡道的怖畏,得生天國.此離殺業即菩薩行,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正也,菩提,覺也), 將來成佛時,便能得佛隨心自在的壽命.佛的真身等虛空遍法界,壽命是無量無盡的.應身住世的壽命或長或短,視眾生的機緣,滅住皆可隨心自在.如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皆由永離殺生而得來的──以下文義易曉,解釋從略.
丙二 明離偷盜功德
『復 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 菩提智.
世間資財,有五種事可使消滅貧乏:一,國王,二,盜賊,三,水災,四,火災,五,非愛子──俗稱敗家子.若能永離偷盜業,即常得資財豐 滿,不為此五事所散滅.且有善名流布,辯才無礙,為一切人所愛敬讚美.不為人欺,命終亦得生天,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丙三 明離邪行功德
『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諸 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調順者,調善和順也.諠掉,煩擾不安靜也.若能永離邪行,即得身心清淨,夫妻貞良,不為外人侵犯.若更能迴向無上菩提者,將來成 佛時,即得佛大丈夫隱密藏相.──三十二相之一,即馬陰藏相.『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為諸世間之所 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優缽華是梵語,此云青蓮花,氣味清香.若能永離虛妄不實之語,則口常清香;發言成證,無有錯失;善能安慰一切眾生,令尊重奉行;為人天之所敬愛,若更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丙 五 明離兩舌功德『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 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兩舌最易破壞他人之事.若能永離兩舌間之語,則能獲得己身,眷屬,信心,法行,善知識的五種不壞功德.若更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菩薩眷屬,不為魔外之所敗壞.
丙六 明離惡口功德『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若能永離粗惡之語,即能成就八種淨業.發言必合真理,美妙順利,不乖法度,使一切人信用領受,無有譏謗.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三十二相之一,即梵音深遠相.梵音者,清淨暸喨之音也.
丙七 明離綺語功德『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所授記皆不唐捐.
若能永離花言巧語文飾之言,即能獲得三種決定功德.一,定為智者所愛,因綺 語是無義之語,只能誑惑愚人,智者所厭聞,能離綺語,故為智者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答人之問,要如實才能解疑.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所謂事實為最大之雄辯.離開綺語所發之言,即是就事實和真理而言,故人天皆佩其威德.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授記功德,皆不唐捐 ──授記者,佛功德之一.如佛謂眾生何時成佛,何時墮地獄,吉凶禍福言必有準;然係如實知如實說,非如上帝之主宰而與之禍福也.不唐捐者,不空棄也.
丙 八 明離貪欲功德『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 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 特尊,皆共敬養.若能永離貪欲,即能獲得種種自在.自在,即隨心自由.三業,指身,語,意.諸根,即眼等六根,此為身內之財.珍奇妙物為身外之物.內財外 財無不具足,且能所獲過於所求數十百倍.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得三界特尊,皆共敬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丙 九 明離瞋恚功德『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 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若能 永離瞋恚,即能獲得種種喜悅功德.常得柔和慈祥之心,無瞋訟損惱之心,善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生前身相端嚴,為人恭敬── 瞋心發時,臉赤心悸,即身相不端嚴.死後得生梵世── 梵世為得禪定者,及三果以上之聖人所生處.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能得佛無礙心,使觀者無厭.
丙十 明離邪見功德『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 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 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若能永離愚癡邪見,即能獲得種種真善功德,直心正見,明因知 果,無諸疑惑,常得真善伴侶,歸佛法僧,世世生生生人天道,不起邪見,不墮諸難,福慧轉增,邪道永離,不起身見──身見,梵名薩迦耶見,即我我所見,如執 受想行等為我我所,此身見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若能更發深遠廣大之心,以此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之時,即證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乙四 明十善業勝行
丙一 明六度
丁 一 廣明布施度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 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 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無乖爭.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 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 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 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 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布施以度慳貪,所得的果報即財寶豐滿,無有貧乏;但施心若不清淨,或惡行未能斷除,雖有財寶,不能長久享受.若菩薩依十善行而 行施,則壽命無夭,眷屬和睦,所獲財寶最勝無比,無人敢侵奪損害;且為人所愛敬,天龍所護持,以十善施能圓滿莊嚴故,獲此大利.如瞋恨心,與人賭氣,或為 沽名而行布施.或愚癡邪見應施者不施,不應施者妄施,則倒行逆施,施非圓滿.所得的果報亦不究竟.
丁二 略明餘五度
『如是龍王!舉要言 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義利謂實義的利益,有現在義利,未來義利,及究竟義利之分.修六度行,即得一切義利.然皆須以十善行為根本,所得義利才能圓 滿.
丙二 明眾行
丁一 四無量心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捨莊 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慈悲喜捨,為佛菩薩之四種無量心.與樂曰慈;拔苦名悲;於他一切利樂功德之事隨喜讚助曰喜;冤親平等不起分別,所謂「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名捨.推此四心遍及無量眾生,故名無量.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圓滿莊嚴,所獲功德無量.
丁二 四攝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隨類現身,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使之受道,獲大利益.
丁 三 三十七菩提分等『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 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 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甲,念處亦名四念住──一,觀身不 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乙,四正勤又名四正斷──一,已生之惡令速斷,二,未生之惡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速生,四,已生之善令 增長.能斷懈怠,故名正斷.丙,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得此神足,即能所願如意,就能發神通言故名神足.丁,五根──信,進,念,定, 慧.戊,五力──同上.五根就進修說,五力就能對治說.庚,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行捨.辛,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 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修此八法,可盡離非邪故名正;能通涅槃故名道.以上總為三十七品.若菩薩以十善業為根本修此諸 法,則能獲得一切功德圓滿,輕安快樂.
丙三 結廣『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此段廣結十善業的勝行,並勸修學,文義可知.
乙五 明十善業殊勝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林橡亦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明十善業之功能殊勝,為一切善法之根本.不可須臾離此,故以大地為喻.若離十善業欲修行證果,譬如空中建樓閣或種稻子,欲成就生長,無有是處.
甲三 流通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 文為結集經人所記.娑竭羅龍王為此會受法之主.阿修羅,此云非天,即八部之一.等者,等及八部也.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經皆如此結成.表佛說法不同 凡夫戲論,說經既已,是須要依教奉行的.但聽法者必須發歡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領受,領受以後才能去奉之以實行!這歡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 (葦舫,塵空合記)(見海刊十三卷九期)
佛說善生經講錄───二十三年八月在漢口佛教正信會講───懸論
一 就經題以略解名義
甲 善
乙 生
丙 經
丁 善生
戊 善生經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 就法以明善生
乙 就人以明善生
三 明此經說義
甲 就佛說此經以明
乙 就今講此經以明
四 明此經譯史
釋經
甲一 證信緣起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述父囑
丙二 正行禮
丙三 述佛見
丙四 佛垂問
丙五 答佛問
甲二 應機正說
乙一 因機贊善
乙二 汎說諸法
丙一 四業穢
丙二 四罪福
丁一 四事罪
丁二 四事福
丙三 六非道
丁一 長行
戊一 略釋
戊二 廣釋
己一 釋戲求過
己二 釋非時行過
己三 釋酒放逸過
己四 釋近惡友過
己五 釋喜妓樂過
己六 釋懶墮過
丁二 重頌
丙四 四非親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釋知事非親
戊二 釋面前愛言
戊三 釋言語非親
戊四 釋惡趣伴
丙五 四善親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釋同苦樂
戊二 釋愍念
戊三 釋求利
戊四 釋饒益
乙三 正說六方
丙一 長行
丁一 總標
丁二 別釋
戊一 東方父子
戊二 南方師弟
戊三 西方夫婦
戊四 北方主僕
戊五 下方親族
戊六 上方施僧
丁三 明四攝
丙二 重頌
甲三 如說奉行懸論
先於題前懸論大義,如天台之有五重玄義,賢首之有十門懸談,現在亦分四段來說.
一 就經題以略解名義此經題可分為五:一善,二生,三經,四善生,五善生經. 甲,善 此善字在中國平常語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見到聞到,如最初讀書時,三字經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普通術語中如「為善最樂」「惟善為寶」;在語言中如謂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釋,然仔細考查起來,善的定義如何,猶不甚清楚.
先 就分別相對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來如是,如實而知,是為真;在見聞覺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為美;行為上的道德則為善.平常所謂修行者,行即造作 行為,此行為由身語表現之,而身語皆不離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發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為善,故此行亦可總名之曰心行.但有時身語不起現行,意中亦可起善 惡行業,故總稱為三業,而三業皆就心行上說.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醜,善的反面即是惡.此善惡近就人類而言,遠就一切有情而言,詳究善惡之界限,由善 的反面之貪瞋癡等是名惡;但有時不能辨別其善惡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則名無記;將惡與無記完全離開,方顯出善的心行.然此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講,只有 善與惡,沒有無記.以勝義善即以究竟真實完美謂之善,與前真美相對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實完美圓滿的無漏善,非此即為不善,而無 無記之可說.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淨安樂和順利益的,故於自,於他,於現在,於將來皆無違反損害,是名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於何者 是善是惡,有時動機雖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結果,不得謂之善.有時動機雖不善,而所行之因緣時會或能影響利益於人,亦不得謂之不善.要發心善而所行 適當,於自他現未皆無違反損害,才是善.
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層解釋.一,生起義,此生與滅相對,萬物從無而有謂之生,從有而無謂之滅;生乃因緣會合而有,滅即因緣分散而無.二,生存義,從有相續不壞而 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義,壽煖識相續活動,是名有生命,此生與生命壞滅之死相對.四,一生一世義,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來生,一生即指一世, 此指生死流轉中一期業報而言.生人中則為人之一生,生天中則為天之一生,生地獄,餓鬼中則為地獄,餓鬼之一生,所謂六道生死輪迴是也.
丙,經 經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經線,直長者為經,橫短者為緯;由此引申,古時以聖人之書,不易之言,可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稱之為經,所謂經常大法也.在 梵音之修多羅,或素怛纜,本亦是線,引申有貫穿攝持之義;將佛所覺悟世出世間事理因果之法,應眾生之機而說者,記錄成章,貫攝如線,故稱修多羅.此有廣狹 二義:狹義則將佛典分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羅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廣義則凡集錄佛所說之法皆名為經,此經乃與律,論,雜相對之稱.佛為弟子制定之規範 名律,經律二者皆出於佛;經為佛說,律為佛制.諸弟子依經律而發揮之理論謂之論.又有歷代大德之文鈔傳記等,為經律論所不攝者,謂之雜集.故佛典分為經, 律,論,雜四藏,亦如中國書籍分為經史子集之四庫然.
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經佛為善生長者子而說,故名善生.既立善生為名,必有其義,由善根而生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過不虛度,由善生善,更能使來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善生經 合善生經三字,則此乃為善生說明善生義之經也.甲, 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萬有法界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證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故;因緣即是因,所生 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與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為事,由事而顯非因非果不生不滅之理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義.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 果:法界分六凡四聖,其依正果報,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別.所謂善者有十善業,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 瞋,癡,是名十善;反之則成十惡.以上品十惡行為因,即成地獄果報;以中品十惡行為因,即成餓鬼果報;以下品十惡行為因,即成畜生果報.反之,如不殺生而 能救生,不偷盜而能布施,乃至不貪瞋癡而能慈濟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業為因,成阿修羅等果報;以中品十善業為因,成人果報;以上品十善業為因,成天 果報.由中品十善而生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業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無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聖,亦由善因果而 成.前世間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聖之因果,是由無漏善而成的.阿羅漢聞四諦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證生空涅槃;若聞十二因緣法,觀流轉還滅相,證辟支佛;若發 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由菩薩行進而至於究竟圓滿,即證佛果,此亦可說由下品無漏善證阿羅漢,中品無漏善證辟支佛,上品無漏善證菩薩果,由究竟圓 滿無上之無漏善,方證佛果.
次就生不生義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諸法因果皆由因緣所生之事,由事而顯非因緣所生之理,如涅槃經云:『生生不可說,生 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因緣為能生,所生法為所生,若無能生所生,則生義不成立.若從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須更生;若從不生上言生, 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學於此妄生分別,或謂從天生,或謂從上帝生,謂天地萬物皆從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萬物皆須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 苦謂彼不須他生,萬物何須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則成無窮,故生義不成.如一茶杯從水土生,但水土與杯即是一物,非離水土而別有杯,故不能說水土是 因杯是果;因緣所生亦復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無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經中之六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及中論之八不等,即明法爾真如理性,遍於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顯理即名法性,就理顯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諦,事即俗諦,即此總明二諦.
乙, 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廣即有情,今且近就人類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業而生得之果報,則違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間犯十惡業之罪而致死者,既違人性,故不能生存於人類. 二,既得人生,應不虛度此生,必須向上更求進步.使來生更勝於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輪迴之苦,故須更引無漏 善得以生起.四,使無漏善究竟圓滿而生得轉依.轉依有轉所依,轉所捨,轉所得.轉所得又有二:一,所顯得的真如涅槃,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無漏善究竟 圓滿所生得佛果轉依,方圓滿善生之義.
三 明此經說義
甲,就佛說此經以明 一,佛證得諸法實相後,將所證者開示眾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脫生死之苦,為酬度生本願而說法以解脫一切眾生生死之苦.但此二義是遍通於一切經的,今 在此經中所特別見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應機之方便不失其時,故佛說法並不拘定其場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邊,只要有聞法之機者即為說法,此經 即在水邊說.又不拘定其人數,為無量人說如是,為一人說亦如是,所謂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經即為善生子一人說.因善生長者子受父遺囑,每日早起在 水邊向六方禮敬,並誦禱詞,佛觀其孝思所宜,即因機施教,就禮六方為喻,說此人群善法.不同其餘有學問者不肯輕以與人,如大學教授必須有入大學之程度的學 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夠資格與我談話」,執自己之高貴,不能隨機利人.二,大智度論有四悉檀義:一,世間悉檀,即隨世間一般眾生的習俗而為說法.二, 各各為人悉檀,即隨各個人之善根機宜習慣程度而為說法.三,對治悉檀,即對治眾生之煩惱病而為說法,如眾生有貪病即為說布施功德,有瞋病即為說慈悲功德 等.四,第一義悉檀,若眾生已聞如上諸法,已除如上諸病,即為開說諸法勝義.此經乃屬各各為人悉檀,應善生之機為說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間之菩提根本. 三,佛所說之法,教人修習實行的唯在世出世間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則通於十法界因果事 理.佛法約可分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聲聞乘法,四,緣覺乘法,五,菩薩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來 生不失此人生.佛是應化在人間,故所教的眾生以人為對象,以人為基本,初成道時即先為提謂長者等說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與人之間互相資助關係的 人倫道德,在本經中即是說明此義.經中的六方,與儒家五倫相似,亦可稱為六倫.此人倫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於天乘,進而可為聲聞,緣覺等出世善法之基礎, 此為佛說此經之別義.
乙,就今講此經以明 如今年在廬山講的孛經,前年在漢口講的十善業道經,此皆向來無人講說到的經.佛所說之經,每部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機宜,應將大藏中不常見聞之經,都提 來講說流通.今講此經亦為適機,如提婆菩薩所造之百論,第一捨罪福品明惡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種種邪見,使惡行止息,俾淨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為第 三對治悉檀.但就現在的世界人類或中國人民的機宜上看起來,尚不能用此法,須先用善生惡滅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長福德,得到人倫道德之基礎,然後再來止 惡.因為現在人類正是五濁增盛諸惡叢集之時,欲遽除其惡,勢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時不能以劇劑立除其病,必須先培養元氣,增長生機,然後再為治病.又如俗云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現在正是小人道長之時,欲即除小人而進君子,事所難能,必先培養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長,小人之道乃可消矣. 今中國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業以補人道元氣,今講善生經,正是為應此機.復次,現在在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種種災亂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類皆在生死存亡之間. 要想救濟,或求之能幫助於人類之力,如科學利用物質的力量來救濟,凡能有利於吾人者必設法以致之.再如求之於超人的天神佛菩薩之力量,為精神上的救濟,設 壇誦經,祈禱神天之庇佑,諸佛菩薩之感應,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來謀救濟,而非根本救濟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業因而生,應常行十善以保茲福 果,若違反善行則人類之福減,故災禍即隨之而至.今欲救脫人類災禍,仍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之十善業,使福報增長,轉災為祥,轉禍為福,善生災自滅矣.且以 十善行為人類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較之求佛天求科學尤為可靠.今講此善生經,即為人世之根本救災也.
四 明此經譯史佛生於印度,以印度語而說法.當時所記錄之文字,今流傳有兩種: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語文,經過一番翻譯,才成為中國文的經,故經首對於譯 人的資格籍貫及翻譯的年代,皆有記載.因為世間有許多假託的偽經,如由某乩壇寫出的,或某處天上墜下一石上有經文,或某人自己創說的,都稱為經,或冒稱佛 說,故須考查其歷史,是否佛說,是何人於何時翻譯來華的;若歷史不明,則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經即為無用.今先稽諸譯:一,後漢安息 國三藏安世高所譯,名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尸迦羅越即善生義.二,西晉沙門支法度譯,名善生子經.三,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名善生經,在長 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譯:今所講本,乃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所譯,亦名善生經,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賓國在北印度,有處譯為迦濕彌羅國.瞿曇 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釋迦之古姓;僧伽此云眾,提婆此云天;眾天是名,彼以釋迦之姓為姓,故如是稱.釋經
甲一 證信緣起
乙一 證信序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
通常經中有六種或五種證信,此經只有四種:一,舉親聞證信,即我聞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難結集之語,我聞乃阿難親從佛聞,顯非虛妄.阿難為佛侍者.凡佛所 說之法,皆得親聞;即阿難未為侍者以前所說之法,佛皆為阿難重說,故一切經首皆稱我聞如是或如是我聞,謂如是經中所說,是我親聞也.二,舉說時證信,即一 時二字是.如記某一事,必須有其年月日;但經中不指出確定的日時者,以佛法流通廣遍,世界各國古今曆法不同,故此一時即機教相應,說聽俱訖之時.三,舉說 主證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語佛陀,此云覺者,即對於宇宙萬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覺悟者稱之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諸佛之通稱,但此閻浮提內之教法,皆釋迦牟 尼佛所說,故此經中佛字專指說主的釋迦牟尼佛.四,舉說處證信,即王舍城饒蝦蟆林是.蝦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邊,蝦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 城;蝦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會.王舍城之靈鷲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說法之處.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述父囑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 終時,因六方故遺■其子,善教善訶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 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善生居士子聞父教已,白父 言:『唯!當如尊■』.
此段敘善生子受父遺囑.善生居士,有處譯為善生長者,中國今以在家學佛者稱居士,而印度之稱居士長者,並不一定是學佛的 人.長者乃一,年高,二,德長,三,學識才智過人之稱.居士係農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稱,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鶖)弗(子)因母得名. 善生長者臨終時,以禮敬六方囑其子.六方之義深遠,世間凡能成一具體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後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後為南北,左右為東西,頭足為 上下;在數學上之三度空間,亦即六方,如南北為長短度,東西為廣狹度,淺深厚薄為上下度;乃至微塵,原子,電子,小之不可測,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 常所謂不是東西者,即不成其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長者使其子禮六方者,即對於宇宙萬事萬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訶者,教善令作,訶惡令 止.業報相續謂之命,一期報盡,色心分散,謂之命終.
禮不離乎心,心中有誠敬,則口發讚詞,身行跪拜,故禮通於三業.志誠恭敬是意業,稱揚讚嘆是 語業,叉手合掌是身業.此中口出禱詞,謂我盡恭敬供養者,一盡自己的身命財產以供養之,二盡一切眾生而禮敬之.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者,即感應之道.凡有 生氣之物皆有感應,而有心識之情感應更速,爾以志誠恭敬對人,人亦以志誠恭敬與爾;爾以欺誑凶惡對人,人必亦以凶惡欺誑相報.在心行上雖然視無形而聽無 聞,而實最能互相感通,如關係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聲氣相通,信義相孚,故眾生得成為共業所感之社會國家.此可見人類本是互相關聯的,應以 善行相資相助,方盡為人之道.
東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復如是,則世界即成為和樂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聞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應甚速,謂當遵其教■也.
丙二 正行禮
於 是善生居士子父臨終後,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 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善生長者命終後,其子依教奉行.於是,謂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曉,日初出東方將明之際.沐浴而著新芻摩衣者,表其恭敬,芻摩衣此云麻衣.拘舍葉是印度樹名,生者乃新鮮而非枯死之葉也.手執此葉用作供養;又表吉祥之義.
丙三 述佛見
彼 時世尊過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時,遙見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 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 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佛早起乞食時見到善生子禮敬,聽到善生子禱告.世尊乃佛之尊稱,梵語薄伽梵,即智慧圓滿,福德廣大,為世所尊之義.遙見者,遠遠看見,形容見時的情境.
丙四 佛垂問
世 尊見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問曰:『居士子!受何沙門梵志教,教汝恭敬供養禮事,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 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 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耶』?
此段敘佛見已,問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禮如是禱也.受何沙門梵志教者,謂受何類何人所教.沙門乃出家之稱,此云勤 息,謂勤行眾善──戒定慧,息滅諸惡────貪瞋癡;既出家當精勤行道,不得優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羅門,梵指宇宙萬有之清淨本體,婆羅門教在印度古時亦稱 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為志之人也;猶中國士農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丙五 答佛問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 餘沙門梵志教也.世尊!我父臨命終時,因六方故遺■於我,善教善訶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 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世尊! 我受父遺教恭敬供養禮事故,平旦沐浴著新芻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此段敘善生子回答世 尊,述父遺囑,緣起分竟.
長阿含經中謂佛當時住在靈鷲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聽眾,與此譯本少有出入.且譯緣起不過數行,乃其譯者依中國文法變通而減少者.今此本緣起經文廣複,係依照梵文形式譯出.文中以東方為首者,能辨別方位由日出故;由東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轉故;左道為逆,故向右轉.
甲二 應機正說
乙一 因機贊善
世 尊聞已,告曰:『居士子!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佛先問而後 說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禮六方而意義不同.若是外道沙門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見,即當先破其邪執,後為說法.今善生長者乃正信居士,名聞久著,故佛先 許曰: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後依佛法為說六方之義.離四方惡業垢者,四方即四處,四種之義,並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業.現法即現生,善處指人天 二道,若能身心清淨,則現在為人所敬重,來世得生於善道也.
乙二 汎說諸法..........
http://revtwt.com/index.php?id=679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