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6, 2009

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聖嚴法師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 而,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 說而湮沒。故到晚近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為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 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並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一部分見解,想到了七十個看來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期能幫助讀者,略窺佛教的真貌。

本書的主要物件,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們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故自菩提樹雜誌連載以後,頗得好評,且有讀者希望早日單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訂。今承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熱心出版,謹此志謝。

佛滅紀元二五○九年元旦序於朝元寺瓔珞關房

再序

本 書「正信的佛教」,初稿刊於民國五十二、三年間的菩提樹月刊。初版單行本問世,是民國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在迄今的十七個年頭之間,由於 受到教內外及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有許多印經會及佛教關係書店,包括臺灣、香港、南洋等地,將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係贈送結緣,亦有 訂價流通,總計約十數萬冊上下。在我寫的二十多種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廣的一種。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華佛教文化館及天華出版社,同時再版,所不同者, 文化館版加了附註十七條,印了三千冊,雖也訂價流通,多半仍是贈送。以如此長的時間,尚未被人遺忘,已經值得告慰,但以總發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暢銷 書。由此可以瞭解,大家的讀書風氣還不夠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態度的人,依然不夠普遍。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學人身分,回國出席 國家建設會議時,當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陳履安先生,很希望約我作數日長談,由他提出一百個現代知識份子對於佛教信仰及佛學理論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問題,請 我解答,公之於世,我也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會後我又出國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夠抽出時間來實踐此一構想。故在新的百問未成之前,仍以本書 的七十問,獻給讀者。

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十日聖嚴序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事 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 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 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 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 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道釋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